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摘编自杨义《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时”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图解】这,就是二十四节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月-日”“日-月-年”这两种不同的时间标示方式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B.在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生活。
    C.中国人表达时间常用模糊表达方式,与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有关,也与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示有关。
    D.材料一“以时间呼应天道”与材料二中“人与时的和谐”都体现了中国人天道、时间和人心融合的观念。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
    B.材料一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相关内容,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C.材料二以农历指导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的例子,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时间神秘感。
    D.两则材料均采用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了中西方时间观念存在差异性。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
     

    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比较了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它们的论证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时间观念。

    组卷:43引用:3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共16分)

  • 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1985年的莎士比亚
    朱山坡
          蛋镇电影院曾经有一段时间门可罗雀。有一天,来了一个长发及肩的毛头小子,身材矮小,穿喇叭裤,硕大的墨镜差不多遮蔽了他瘦削的脸。
          毛头小子走进电影院,对经理老吴说,我要借你的电影院用用。老吴打量了一番毛头小子:“你是谁?”
          毛头小子说,你听说过莎士比亚吗?老吴说,听说过,但没见过。
          毛头小子说,我原来是鹅镇的莎士比亚,现在是蛋镇的莎士比亚。老吴警觉地问,你想借电影院干什么?
    “不,我们,蛋镇莎士比亚剧社准备排演一部伟大的戏剧。”
          这个毛头小子是蛋镇中学初三的学生。他的父亲朱风光从鹅镇调到蛋镇当卫生院院长,所以他也跟着转学,成为蛋镇的莎士比亚,并且成立了蛋镇莎士比亚剧社。
          莎士比亚抽的烟是万宝路,这让老吴瞠目结舌。“不白借,我们排演一次,给电影院50块钱。”老吴从莎士比亚手里接过一条结实的万宝路后,老吴谨慎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
          这一天中午,莎士比亚带着五个毛头小子和三个稚嫩的女学生兴冲冲地来到了电影院。十几个穿着时尚的男女中学生在台后常常打情骂俏,发出阵阵浪笑,这让老吴不得不保持警惕。如果不是因为近来电影院过于冷清,老吴断不会把场地租给莎士比亚。
          每次指挥排演的时候,老吴自始至终盯着,一言不发。莎士比亚要跟老吴好好谈一次。
    “老吴,你了解《哈姆雷特》吗?”“我什么都知道。但我谁都不相信。”
    “鹅镇、平谷镇还有白马镇的老百姓都已经见识到了伟大的戏剧《哈姆雷特》,我也要给蛋镇人民也见识见识。”莎士比亚说。
          老吴说,那你现在就让他们见识,从排练开始。
          莎士比亚是靠物质诱惑他的同学来排演《哈姆雷特》的。据说,每排演一次,每一个学生演员可以拿到三块钱。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我不觉得莎士比亚是一个坏小子,他只是有一个奇怪的理想。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摄影师,但遭到了差不多全镇人的讥笑。因为我就是大家眼中的“小混混”,我家穷得连拍一张照片的钱都没有,遑论购买一台照相机。
          他对主演的表演极其挑剔、苛刻,吹毛求疵。“我给了你钱。你给我演好点,我不想给蛋镇人民看到狗屎一样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有一只漂亮的海鸥牌照相机。他拍了很多剧照,张贴在电影院海报墙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想摸摸他的照相机。他不同意。我说,你给我拍一张照片总可以吧?莎士比亚说,胶卷很贵的。但他还是很勉强地给我拍了一张。
    “作为回报,你必须在我的戏里免费演一个角色。”莎士比亚果然给我弄到了一个角色,让我演给哈姆雷特提靴子的仆人。
    《哈姆雷特》在蛋镇越来越出名了,几乎家喻户晓,连小混混们都开始谈论哈姆雷特。
    “什么时候才能正式上演呀?”“国庆节正式上演!”莎士比亚说。国庆节转眼便要到了。
          国庆节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电影院作了最后一次排演,莎士比亚一反常态,不吝用最好听的词语赞扬了我们的表演。
          可是,老吴给我们出了难题。如果今天莎士比亚不交清租金欠款,明天休想推开电影院的大门。
          莎士比亚对我们说:“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明天首演如期进行,一切按计划进行。明天将是蛋镇史上最伟大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很多人早早便来到了电影院。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院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老吴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右手里揣着一把钞票。
          莎士比亚在电影院后台等着我们。他的脸上洋溢着好事将至的亢奋,一一给学生们发钱:“加油!”
    话剧按时开始。
          一切都十分顺利。观众的热情和专注出乎意料,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哄笑,连吹口哨都没有。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到了父亲在向我招手,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一次,他断不会骂我“废物”。
          这是伟大的一天。
          但当全体演职人员集体出来谢幕的时候,唯独没见莎士比亚。有人小声告诉我,刚才警察闯了进来,将莎士比亚抓走了。“昨晚,他撬开了蛋镇卫生院财务室的保险柜……”
          首演即成绝唱。
          大概是三个月后,临近春节了。莎士比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莎士比亚说,我爸垫了卫生院财务室的钱……我在派出所关了一些时间。我要离开蛋镇了。
    “回到你妈妈身边?”
          莎士比亚说,不是,天下之大,哪我都能去……他从脖子上取下照相机递给我:“这个送给你。”
          我惶恐地推辞。在我眼里,一部照相机的价值相当于半个蛋镇。
    “你给哈姆雷特提靴演得很好,这是你应得的。”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
          莎士比亚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我们二十年后见。”
          很快,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我给他们照相。我十分期待二十年后与莎士比亚相见。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1985年的莎士比亚”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莎士比亚能够租影院排演剧目,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即使出事后爸爸还为他垫付了钱。
    C.莎士比亚请求租用电影院,老吴说“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其实老吴心口不一,后来又给莎士比亚出了难题。
    D.毛头小子排演世界名著,未见识过话剧的蛋镇人热情空前,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精神面貌与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莎士比亚的外貌描写,不仅体现了他的鲜明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年代新潮青年的时尚追求。
    B.小说选取那个年代稀有的文化场所电影院作为活动场景,既有利于情节的集中和展开,也利于表现主题。
    C.小说采用补叙方式,交代人物身份,对支付演出费用做了补充说明,为后文情节作铺垫,使结构更严密。
    D.小说莎士比亚与“我”告别这一情节,既交代人物命运,又丰富了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如何理解“这是伟大的一天”?
    (4)“我”在小说中虽然出现较晚,但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52引用:12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上封事,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B.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C.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D.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传: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称传车。给传,即提供传车。
    B.郡守: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秦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改称太守。
    C.书:指尚书,与“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指中国古代官职。
    D.告老:指封建时代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和“致仕”“乞骸骨”意义大致相同。
    (3)下列对《氓》《孔雀东南飞》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起来。
    B.《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但《孔》淡化了故事情节,对话的抒情性强,浪漫主义色彩较浓。
    C.《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句中的“总角”指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后来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D.《孔雀东南飞》结尾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映,鸳鸯在其中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②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5)有人说叶嘉的老家福建盛产名茶,本文实际上借茶的特点写叶嘉其人。请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

    组卷:3引用:1难度:0.6

四、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6分)

  • 9.“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什么?(  )

    组卷:80引用:12难度:0.8

五、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考察一个人判断力,主要考查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印度]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材料三: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9引用:1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