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雎鸠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朱熹所下的赋、兴、比的解说,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和比都容易明白,惟独兴却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看《诗集传》中他所定为兴诗的许多篇,还是一个茫然,朱熹自己审定的许多兴诗,不但不足以证明他的界说,反与赋、比两类相混,这如何可以使得我们明白呢?
          数年来,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如“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新做媳妇的难,不在于阳山顶上有了一只花小篮。它们所以会得这样成为无意义的联合,只因“篮”与“难”是同韵,若开首就唱“新做媳妇多许难”,觉得太突兀,站不住,不如先唱了一句“阳山头上花小篮”,于是得了陪衬,有了起势了。至于说阳山乃为阳山,是苏州一带最高的山,容易望见,所以随口拿来开个头,倘使唱歌的人要唱“新做媳妇多许好”,便自然先唱出“阳山头上一丛草”了。古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一样,这句话原与下边一点没有关系。只因若在起首就说“十三学织素”,觉得率直无味。加上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来是可以用“徊”字来起“衣”“书”的韵脚,二来是可以借这句有力的话来作一个起势。
          我们懂得了这一个意思,于是“关关雎鸠”的兴起淑女与君子便不难解了。作这诗的人原只要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嫌太单调了,太率直了,所以先说一句“关关雎鸡,在河之洲”,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只在“洲”与“逑”的协韵,至于雎鸠的“情挚而有别”,淑女与君子的“和乐而恭敬”,原是作诗的人所绝没有想到的。八百年前的郑樵,他早已见到这一层,他在《读诗易法》中说:“‘关关雎鸠’,……是作诗者一时之兴,所见在是,不谋而感于心也。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他对兴的解释是极确切的。
          在苏州的唱本中有两句话,写尽了歌者的苦闷和起兴的需要:
          山歌好唱起头难,起仔头来便不难。
    (摘编自顾颉刚《起兴》)材料二:
          颉刚兄,关于兴诗,弟有三个意见。
    《诗大序》及《毛诗传》所谓“兴”,似皆本于《论语》中“诗可以兴”一语。其义殆与我们所谓“联想”相似。《毛诗传》里说兴诗,太确切,太粘滞,简直与比无异,或是为开示来学之故。其实照《诗大序》《毛诗传》,兴确是比之一种,不过涵义较为深广罢了。《文心雕龙》说,“比显而兴隐”,正是这个道理。早期的歌谣若有艺术可言,兄所说的“起兴”必是最主要的。说“起兴”一名可借以说明古今歌谣的起句的确切的价值与地位则可,说所谓兴诗的本义应该如此也可;说“兴”之一名原义应该如此,那就还待商榷了。
          就兄所说的“起兴”,弟略有想补充之处。兄以“山歌好唱起头难”来说明“起兴”的必要,是不错的,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弟以为由近及远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所歌咏的情事往往非当前所见所闻,这在初民许是不容易骤然领受的,于是乎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指指点点地说起,这便是“起兴”。又因为初民心理简单,不重思想的联系而重感觉的联系,所以“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即是没有论理的联系,却在音韵上(韵脚上)相关连着。如《吴歌》“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阳山”与“篮”皆习见之物,以兴主文的“新做媳妇”一名;这里不但首句与次句不相联贯,即首句上下截亦显系凑成,毫无理解,可是首句韵字“篮”与次句韵字“难”,音韵近似,便可满足初民的听觉,他们便觉得这两句是相连着的了。这种“起兴”的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这因此种句子唱得久了,流行得广了,要唱新歌的人也可借用;省得还要另起炉灶,另找习见习闻的事物编成句子——那究竟费力呀。反正只须跟着韵就行:唱惯了的句子倒更容易入于耳、出于口,更容易发生效用。这起兴句的韵脚之重要,决不下于全句的内容。四言意少,常以两句起兴,韵可在次句;七言歌谣,起兴常只一句,所以必有韵。
          另,诗有赋比兴之分,其实比兴原都是赋,因与下文或涵蕴的本义的关系,才有此种区别。赋是直说;比是直说此事以譬彼事,而彼事或见于文中或否;兴是直说此事以象征彼事——或用兄说,直说此事,任意引起他事。无论比兴,所直说的“此事”,原来必是当前习见习闻的事物。墨子论譬,说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这正是比兴的作用;至于后来因艺术之美而用比,则当另论。所以比兴与赋并无绝对的分别,只是说诗者的一种方便。相信关于《诗经》及歌谣有许多难解难分的麻烦问题,是从这里起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便是关于这方面的一个聪明的转语,其实是“以不了了之”。
    (摘编自朱自清《关于兴诗的意见——致顾颉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认为,《关雎》一诗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比而非兴。
    B.顾颉刚认为,兴诗首句因韵脚而对后文起了陪衬作用,其实在内容上没有关系。
    C.郑樵认为,起兴句是创作时偶然所得的,作者并没有考虑它与下句的意义关联。
    D.朱自清认为,民歌中一些起兴的句子因朗朗上口、传唱久远,渐渐会变成套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对兴诗的解说与举例不能令人信服,说明《诗集传》的学术价值不高。
    B.朱自清并不认同顾颉刚对“兴诗”的看法,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曹操的《短歌行》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兴,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
    D.一些学者常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托辞,朱自清对此持批评的态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顾颉刚“起兴”观点的一项是
     

    A.简单地说,兴就是把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碰到想到的事物借来起一个头。
    B.兴,从其起源上看,在性质上并非属于形式的范畴,而属于内容的范畴。
    C.《采苓》首章以“采苓采苓”起,下章以“采苦采苦”起,乃“韵换而无意义,但取音节相谐”。
    D.《王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戍甲之劳;《郑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兄弟之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广东地区很多内容迥异的童谣都以“月光光,照地堂”作为起首一句。请结合材料中朱自清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454引用:6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抢险
    万芊
          入夏,连日暴雨,一连半月多,河水暴涨。才停歇了两天,第二阵更猛烈的暴雨紧接袭来,似天河决堤,再加上游洪水下泄,淀泖平原一片汪洋,到处告急。
          锦城绕城高架、地铁工地,已全面开挖,有的工地已开始浇筑,暴雨中,到处险象环生。
          政府抗洪指挥部,市长坐镇,一边动员全城施工人员,昼夜扑在工地抽水排涝;一边要求各乡镇、部委办局分段包干,加固城内外所有围堤,确保绕城高架、地铁工地和全城的安全。
          李局长临危受命,任机动抢险组组长,市长给他的指令是哪里有险情就支援哪里,不惜一切代价。李局长日夜扑在抗洪最前线,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设备,打攻坚战。他把附近所有的社会施工队伍召集起来,要求负责人二十四小时待命,所有人员、设备,随时服从调遣。有包工老板问李局长,费用怎么结算?李局长把市里定的紧急抢险用工经费标准跟大家摊了底,明确表态,所有费用,等抢险结束后马上按标准跟大家结算。
          周大牛是个小包工头,手下有三十来人,都是他从老家带来的,沾亲带故,都是一流的干活好手,只是他们没设备、没资金、没资质,承包不了工程,只能在人家承包的工程中干些最累最苦的活儿。年前,让他们干活的大包工老板耍赖,吞了他们的工钱,玩起了“躲猫猫”,他们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的工钱打了水漂。人家回家过年了,他们却在讨工钱。最后,高人相助把耍赖的包工老板告上法庭,他们才拿到了辛苦钱。讨工钱,他们白白耗了小半年的时间。那些浑身有劲但没处使的弟兄们一个个欲哭无泪。当他们拿到最后一笔钱时,决计散伙。散伙那日,周大牛在大排档请大伙吃了顿散伙酒。大伙闷闷地喝酒,把大排档所有便宜的老白干都喝光了。第二天,就在大伙准备各奔东西时,周大牛接到宋老板的电话,让他带人参加市里的抗洪抢险。周大牛问,工钱咋结算?宋老板说,啥时候了,你问这?周大牛说,我这些哥儿们都是拖家带口出来卖命的,结不到工钱,一家老少吃啥?宋老板这次也挺干脆,这样吧,我马上跟你签约,工钱翻倍,你傍晚前拉一支能玩命干活的哥儿们。周大牛这才松口,说,行!
          傍晚时分,周大牛手下三十来人,一个不落地来了。
          宋老板把周大牛他们直接交给了李局长。
          李局长电话里说,窑厂围堤出险,情况万分危急,你立马带着弟兄们到出险的大堤。
          周大牛他们赶到时,大堤已决口,上水和下水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洪水的推力,把决堤的口子越撕越大。指挥部已调集多艘大型船舶、多辆重型车辆,准备来个“破釜沉舟”。只是,驾车堵决口,需敢拼命的高手;沉船堵决口,同样需水性好的汉子。市长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大堤,这是保城市的第一道防线,但也要确保人员安全。
          现场,气氛非常紧张。李局长召集人,紧急磋商。周大牛说,来前没说让我们这样拼命。李局长马上表态,你跟大伙讲,堵决口成功,我向市里申请给你们特别奖励。
          有了李局长的这句话,周大牛心里有了底,回到大伙身边,大声说,我们周家屯出来的弟兄们,我有句话问大家,大难当前,谁是孬种?不怕死的跟我上。
          三十几个人,一下子振奋起来,说,我们周家屯没孬种。于是,驾车好手上了车,水性好的上了船。周大牛登上第一辆满载石料的重型卡车,开在最前面。他把车子开上大堤,把稳车头,匀速前进。就在车头接近决口时,他跳出车门,跳入堤边的急水中紧紧抓住缆绳。瞬间,那笨重的车辆一下子栽进决口里。紧接着第二辆、第三辆也相继栽进决口,驾驶人一一跳车,有惊无险。几乎同时,周二牛带人驾船靠近决口,到达指定泊位,弃船上岸。这时,堤上十几条绳子,好几百人,一齐用力,重载船舶侧身扣在决堤处,决口的水流一下子减缓了。随后,一辆辆自卸车开上大堤,卸下石料,决口被堵得严严实实。
          现场一片欢呼。
          一个月后,洪水渐渐退去。锦城保住了,绕城高架、地铁工地的损失也控制在最小范围当中。市里专门开了个庆功会。市长在会上表态,要给冒生命危险堵决口的农民工兄弟颁荣誉市民称号,对他们以后在社保、医疗、孩子读书上,给予便利。
          周大牛结算到了工钱,还额外领到了一笔市政府嘉奖。大伙知道周大牛一次次为他们说话,拿到钱,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凑钱请周大牛喝一顿酒,仍在大排档,仍把那里便宜的老白干喝完。
          酒到七分,有人把大家凑的一笔钱给周大牛。周大牛恼了,说,弟兄们不能这样看不起我。我带大伙出来,该做的,我不能又让弟兄们玩命,又让弟兄们流泪。大家都是拖儿带女养家的人,赚几个钱,不易呀!看得起我的,把钱收好,再跟我干。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暴雨来袭,为了确保绕城高架、地铁工地和全城的安全,市长一马当先,昼夜扑在工地抽水排涝,抢修加固被洪水冲毁的所有围堤。
    B.临危受命,李局长勇于担当,敢打攻坚战,他履职尽责,坚守在抗洪最前线,雷厉风行,组织动员能力强,决策果断。
    C.危急关头,周大牛等人在得到李局长有关工钱和奖励的表态后才投入抢险工作,说明农民工只图金钱而思想觉悟不高。
    D.拿到了抗洪工钱和奖金后,农民工凑钱到大排档喝庆功酒,这让读者感受到城市里的农民工发自内心的幸福与快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叙述淀柳湖平原连续暴雨所造成的危急情况,创设悬念,产生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运用比喻,将河水暴涨比作天河决堤,生动地描绘出了河水暴涨、洪水泛滥的危急情形,为下文抢险作铺垫。
    C.小说以时间为序,紧紧围绕抗洪抢险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中心明确,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D.小说语言平易朴实,没有刻意的藻饰和精心的布局,在看似写实的故事叙述中表现人物,彰显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3)小说中的周大牛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说中两次写到周大牛和农民工兄弟在大排档喝酒,这两次“喝酒”有什么不同?对写人有什么作用?

    组卷:16引用:8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而言, ①不但可以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不可或缺。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选择。据调查统计,男生更偏爱对抗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而女生更偏爱技巧性与柔韧性的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单一的体育活动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育习惯的养成,固然与学校教育有关,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庭拥有足够的体育氛围,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体育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三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组卷:20引用:16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磅,力求精准,如同实验。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精准和模糊既各有妙,又兼济并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9引用: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