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6/2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15年刘慈欣凭借长篇小说《三体》斩获世界性科幻大奖——雨果奖。由这部小说拍摄而成的同名电视剧于2023年1月15日在央视热播。借助刘慈欣和《三体》的东风,中国科幻小说热潮扩散到了中国科幻圈外,吸引了相当多非科幻迷。书迷们津津乐道的更多是《三体》的具体故事情节和书中人物的魅力。
自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以来,关于人物形象的争论可谓是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扁平人物”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平衡故事主线和支线以及与“圆形人物”相互辉映衬托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其价值。虽然有人认为刘慈欣塑造的“人物形象单薄”,甚至因《三体》中不为多的三个女性角色都“要么是‘天使’要么是‘魔鬼’”而被斥责为用他的男权思维给《三体》留下了疤痕。不过在刘慈欣看来,《三体》中构建的人物虽然没有严格依照这个准则,但是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比如,《三体》中称之为“博爱”的女性角色在原稿中本来是男性,但考虑小说后期发展之需,最终改为女性。作者坦言自己“只是考虑她作为一个符号式的人物应该承担的功能”。可见,《三体》中人物的性别设定上是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的,因而在人物形象上实际上更多的是“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区分,而非男女之别。
事实上,《三体》三部曲当中,《三体Ⅰ:地球往事》和《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塑造相当成功,共同撑起了全本的故事情节。具体表现为:通过一众扁平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酝酿情节发展的条件,一个“圆形人物”的主人公紧扣一个概念核心,这类似于多根伞骨和一根伞柄的结构。以第一部《地球往事》的人物塑造为例,主人公叶文洁前半生历经坎坷,在这苦难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才发生转变,认为“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能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可见在叶文洁的人物形象上,能够看到其性格上的发展,随后的转折点——叶文洁思想信念的改变成为了后续情节发展中叶文洁在关键时间节点上作出判断选择的依据。第二部《黑暗森林》的叶文洁有了性格乃至信念上的第一次转变,在期望破灭后,情节又推动着她再一次改变立场,并作为“叛离者”再度归队,这些行为的选择都是与她发展中的观念和性格有相当大联系的。这点,从“我们没办法轻易记住她,因为她不断盈缺,而且像个真人一样有不同的侧面”皆可以得知。有趣的是,《三体Ⅲ:死神永生》中的托马斯•维德则是一个典型的扁平人物。作为一个极端的目标至上主义者,维德为了推进“阶梯计划”不惜使下属患上癌症,为了当选执剑人不惜射杀程心(虽然未成功),为了加速对光速飞船的研究,他不惜在各大太空城安插自杀式袭击人员以威胁政府。虽然维德的形象高度二元,但是作为一个书中人物,他也因这种极端的性格吸引了大批读者的拥趸,因为他个性鲜明,又容易被读者牢记。
可以说,《三体》中“扁平人物”围绕核心的“圆形人物”展开的人物形象设定与科幻小说这一类型小说的特点是相当适应的。“扁平人物”不仅有其推动情节发展的功用,还具备文本篇幅限制下存在的必要性。边缘人物的“扁平化”能够为核心人物的复杂化“贡献”出足够的篇幅,确保小说不会结构失衡,因背景的科技设定弱化从本来的硬科幻沦为软科幻,抑或让介绍性文字挤垮故事框架,变成略带故事性的类科普文。
应该看到,《三体》事实上仍然是一篇关于外星文明入侵地球的“故事新编”,仍然如好莱坞科幻片一般,展示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技术细节,设置了较为有效的悬念,并给出了一个充满光明的结局。它在塑造形象、整体视野和故事表达方面仍然可圈可点。
(摘自何霭茜《科幻小说如何让“故事新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三体》获得了“雨果奖”,并且同名电视剧在央视热播,因此中国科幻小说热潮扩散到了中国科幻圈外,吸引了相当多的非科幻迷。
B.自“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出现以来,人们多数认为“扁平人物”在诸多方面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C.《三体》三部曲中“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塑造相当成功,“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关系类似于伞骨和伞柄的关系。
D.《三体》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是“扁平人物”围绕“圆形人物”展开的人物形象设定,这一特点与科幻小说这一类型小说的特点非常适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地球往事》中叶文洁形象的塑造为例,论证了以下观点:“圆形人物”的主人公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类似于“伞柄”。
B.作者使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叶文洁和托马斯•维德的形象进行了分析,并论证了何为“圆形人物”何为“扁平人物”。
C.文章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优点和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论述类文本的辩证态度。
D.全文围绕《三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地论证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相映生辉的特点,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给予肯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对小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圆形人物”复杂多变使小说更加真实,“扁平人物”往往个性鲜明使读者过目不忘。
B.《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典型的“扁平人物”,作者围绕一个思想和特质来塑造形象,突出表现她的精明强干和能言善辩。
C.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是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小说展现了他“忍”和“狠”的形象特征。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典型的“扁平人物”,作者将其塑造成“漫画式人物”,突出了他性格的某一方面,其他性格基本没有呈现。组卷:16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们在视频网站观看文艺作品时,什么作品常被“倍速”、哪些环节容易被“倍速”等信息都会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成为内容分析、产品定位的参考数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倍速播放还能反哺艺术创作,促进艺术品质的提升和艺术表现的优化,激发艺术形式的调整升级。为了适应当下人们的收看习惯,一些视频网站和制作团队不断进行尝试,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有的播放平台将时长两三个小时的故事切割成若干短小精悍的单元,对剧作进行不同于传统影视长片的重新剪辑,让观众可以一览剧作精华。
在媒介革新过程中,创作者为赢回“播放时间”、赢得观众做出了各类有益尝试。相信只要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视听艺术就会在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进化”,新型艺术或将由此诞生,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摘编自刘洋《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人民日报》2021年7月23日) 材料二:
2017年,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评估了54名医学院的学生在以1.5倍速和正常速度观看视频课程后,平均考试成绩是否会有显著差异。过去有研究认为,语速较快的视频课程更能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表现力,因为这样容易调动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但这项研究结果却显示,1.5倍速下的学生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比正常速度下的差,其客观测试成绩低了10分左右。这可能是因为,视频播放速度会影响学习者的神经活动和认知过程,速度较慢时,学习者心理压力较小,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科学定论。同样是在2017年,日本的一项关于课程录像回放速度的效果分析研究中,科研人员让学生以正常速度、1.5倍速和2.0倍速看教学视频,同样是立即组织考试。结果却发现,学生在1.5倍速情况下的注意力最集中,而且考试成绩明显也是最好的。
(摘编自胡珉琦《“倍速播放”,赢了时间》,《中国科学报》2020年10月15日) 材料三:
倍速播放的情境选择情境 类型 倍速选择 信息密度与理解难度 信息密度低、理解难度低 是 信息密度高、理解难度高 否 主要任务或次要任务 看剧为主要任务 是 看剧为次要任务 否 精彩时刻或平淡时刻 平淡时刻 是 精彩时刻 否
在刚性的时间挤压和惯性的时间焦虑之下,青年主动选择了倍速播放。然而即使倍速播放,也不能解决海量内容与有限时间之间的矛盾,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内容的取舍,而如何取舍则需要加强青年的闲暇教育。国外较早提出了闲暇教育的概念和理念,但在国内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们有必要通过学校的闲暇教育和主流媒体的有益引导,帮助青年正确认识闲暇时间的意义,提高审美趣味,养成使用闲暇时间的良好习惯,提升闲暇时间质量,充实青年的精神生活。而青年自身则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增强洞察能力和反思能力,审慎地使用闲暇时间,从消费主义的魔咒中解脱出来,从快速、填鸭式的内容灌输中解脱出来,将闲暇时间变成真正的自由时间,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
(摘编自王杰、来昕《倍速播放:青年闲暇时间的消费与异化》,《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7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众收看品质好剧时往往不会选择倍速播放,反而会一再品味,而这些收视数据将被播放平台精准捕捉,成为重要参考数据。
B.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影视作品;那么倍速播放将是不二的选择,在进行倍速播放时,观众一样可以一览剧作精华。
C.根据肯塔基大学的研究结果,视频课程以1.5倍速度播放时,语速快,学习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影响了其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效果。
D.当视频内容的信息密度和理解难度低、观众注意力富余、剧情较为平淡时,观众更倾向于使用倍速播放功能。
(2)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倍速播放对艺术创作的正面影响,侧重从创作者的角度谈倍速播放的作用。
B.材料二实验结果说明适当加快学习视频的播放速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但速度过快则会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起到负面作用。
C.材料二的实验研究为视频制作时信息量的控制和播放速度的选择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在视频学习时代,我们该如何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
D.倍速播放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成倍提升了观看效率,赋予了观众更多选择的权力,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灵活地分配时间。
(3)综合材料,说说我们应当怎样借助倍速播放的力量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梅初级中学同学录序两篇
废名
民国二十八年秋,黄梅县小学在山里头恢复开学,我在停古乡金家寨第二小学做教师。二十九年春二小迁移;金家寨改为县初级中学校址,县初中又恢复开学,我乃为县中学英语教师。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自办同学录,要我写序,我毫不推辞写了。
一
古今做先生的莫如孔子,做学生的莫如孔子的学生。我这话仿佛说得很可笑,孔夫子还要你鼓吹么?其实不然。我们不要把“孔门”看得高了,看得高便等于空中楼阁,不是真面目。这是世人不懂得孔子的缘故。我把孔子就当作我们学校里的先生一般,孔门弟子就像我们学校里的学生,于是看到了师生生活,看见了先生与学生的好模范。
在上课的时候,学生有时栽瞌睡,有时又躲在寝室里睡午觉,孔夫子的学生亦如此,于是先生大责骂一顿,《论语》所载宰予昼寝,正是这件事情的记录,我以为很有意思,令我们想象那个寝室里是什么情形,那个学生午睡怎么被孔夫子查出了,结果记一次大过。子路不耻恶衣,自己穿一件旧袍子同穿皮袍的阔人站在一起,我自有我的价值,而彼于我何加焉,我有什么可羞耻的地方呢?先生见着这个好学生,引一句诗赞美一番:“不收不求,何用不臧。”子路高兴极了,从此天天起来诵这一句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同我们乡里私塾学生背《诗经》一般,未免可笑,所以孔子叫他不要读,“你天天这么的读什么呢?百尺竿头你应该再进一步!”这些不正是我们师生之间普通的情形么?
先生对于学生该是怎样的留心,孔子的学生也真是好学。有一回一个瞎子走进学校来了,先生搀着他,怕他摔跤,及阶说这是阶,及席说这是席,学生也都站起来了,又坐下去,这是谁,这是谁,一一介绍给他。孔子对于瞎子向来是讲礼的,他在路上走路遇见无目之人总要恭恭敬敬的尽了礼,只可惜瞎子不认得而且不晓得。这路上有一个人——我们现在称为圣人而在当时只是一个过路的人,对他尽礼罢了。现在有瞎子来校参观,等到他出门之后,学生见老师那么殷勤招待他,问老师是不是道理应该如此。老师告诉他们道理应该如此。这是孔门好学。我喜欢读《论语》,觉得它是世界上一部最好的学校日记。
我回故乡,在中学教书三年,光阴过得很快,第七班同学将毕业,办同学录,要我写点文章作纪念。此事不提起则可,一提起在我却未免感慨系之。因为我平常总是觉得我们师生之间感情不够,切磋不够,这或者不是一个学校的情形如此,是今日一般学校的通病。我们何足以言分别呢?我常常想起《论语》一书,我爱孔夫子,爱孔夫子的学生,因为我是爱诸位同学的,我觉得对不起诸位同学,与诸同学相处三年,无一事足以当得起教育二字。而我本有心教诲子弟的,姑以此文作别后相思之资。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于黄梅五祖寺之观音堂
二 人总有一个留纪念的意思。所以庄周一派的旷达,总不能说是近人情。泰戈尔《飞鸟集》有一章云,“愿生者有那不朽的爱,死者有那不朽的名,”将此意说得最有情趣,令人觉得人生可敬可爱。中国人的生活总是那么的干燥无味,一般读书人的思想亦然,动不动以好名不好名来品评人,其实名是啥物事?好名又是啥物事?本着朴实的感情,好名怎么算得一件不好的事呢?生平或者身后留得好的名声,不正同我们愿被人怀念着是一样的心事么?人生虽短,令名则长,大丈夫真是应该留芳百世。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的话我相信同我是一般的老实,一般的说得人生之佳致哩。后来王阳明到底是三代以下的人物,思想便不免钻到牛角湾里面去了,将孔夫子的话要曲为之解,按他的意思圣各怎么说名誉呢?疾没世而名不称的称字应读若相称的称字,即是说恐怕死后自己的名誉太大了,实不足以当之。你看这是如何的煞风景。
我平常看见游客们喜在名胜地方的墙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即如我们在五祖寺读书的时候有些同学在竹林里竹子上将自己的姓名与时日一起刻下,我觉得这未必是中国文士传统如此,或者乃是人之常情。总之这些事没有受人嘲笑更没有受责备的理由,只要写得刻得有趣味便好了。既然是留名,自然更要讲公德,若是在不应该写字地方却大写而特写一番,弄得不堪入目,那是怪我们做先生的平日少训导;我们确是有爱惜名誉之必要。
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很少有保存纪念的习惯,因此常常使人有文献不足征之感。即如五祖是我们黄梅的和尚,我们关于五祖比外乡人多知道些什么呢?我们找不出一片古物出来可以帮助我们做一点考证。民间传说虽有些,只是传说而已,不足以为历史。这是如何可惜的事。历史的材料,每每在当时是无心之物而给有心人保存着,保存到后代便是无价之宝。我们中国人何以如此的没有历史癖呢?这样我们能爱国吗?爱乡吗?听说满清时代黄梅开办高等小学第二班毕业同学录有一位郑先生保存着有一份,而这位郑先生是以迂腐著名的。我以为郑先生有可佩服之处,既然有同学录,为什么不应该保存它呢?你不保存它。当初为什么要这个东西呢?不是你自己胡闹么?不要以为一本同学录无足重轻,天下事的价值都不在事的本身,在乎做这事的一点心,便是敬其事之心。若就保存史料说,又正是国民的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心也正在这里表现着县中学第八班同学毕业,办同学录,叫我写一篇序,我谨序之如上。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一日于黄梅什村庙之南冯仕贵祖祠堂
(选自《废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篇同学录序生动描写了孔门师生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往日师生生活的留恋和对毕业在即的学生的不舍。
B.子路因为“不耻恶衣”得到老师的赞美,结果又因为得意忘形而被老师批评,这些描写将子路单纯率直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
C.第二篇同学录序中,作者认为庄周不近人情,泰戈尔可敬可爱,两相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好名”问题的态度。
D.作者认为王阳明钻牛角尖,曲解孔子话的意思,又认为游客在名胜之处题名是人之常情;这些见解新颖别致,使文章别有意趣。
(2)第二篇同学录序中作者感叹到“天下事的价值都不在事的本身,在乎做这事的一点心,便是敬其事之心。”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用意何在?
(3)结合两篇同学录序的内宓说说你老八日由的孔子形免。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而持续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是走进数字时代过程中的必答题。从求医问药到吃穿住行,越来越多老年人正在主动触网,拥抱智能时代。但在社会适老、助老、惠老的共同行动下,①_____。如,老人在不明白的情况下被误导手机投保,下载注册“情感陪聊”主题的App却掉入不良商家诱导付费充值的陷阱,在点击“内存不足”“病毒威胁”等弹窗后手机被莫名其妙地安装各类App……盯上老年人“钱袋子”,种种精心“算计”不仅加重了老年人上网用网的顾虑,也影响了“适老”的质量成色,拖慢了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步调。
②______。手机App的“坑老”套路无疑是“适老”进程中的绊脚石、拦路虎,亟待加强监管、大力清除。尽管中消协报告显示,76.2%的调查对象对App适老化的现状整体持满意态度,但“数字惠老”非一日之功,App“适老”仍须久久为功。如果说大字体、大图标、页面友好、操作方便是“适老”的“硬标准”,③______。相比于熟知如何“避坑”的年轻人,老年人上网往往更需要安全感,更需为其营造安心安全的网络环境。为此,诸如稀里糊涂被扣钱之类的手机App“坑老”问题尤须加力破解。
(1)请在文中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3)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流行词不断涌现,有些流行词简洁明了,形象传神,如语段中出现的“路转粉”“避坑”。请你再另写两个由汉字构成的网络流行词,并阐明其含义。组卷:3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如图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姜跃新漫画)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体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