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中学联盟高中名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不同的时期,从文化艺术到社会日常,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光时时闪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能够找到适宜的载体和媒介,将自身的精神、灵魂灌注其中,这正是其绵延不断、朝气蓬勃的生命密码。
一种文化倘若只存在于思想、观念之中,那么故纸堆必将是其最后的归宿。在不同的时期,从文化艺术到社会日常,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光时时闪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能够找到适宜的载体和媒介,将自身的精神、灵魂灌注其中,这正是其绵延不断、朝气蓬勃的生命密码。不论衣食日用还是文创产品,都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日常生活。
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从来不缺少传统文化元素。“中国风”歌曲红极一时、至今不衰,《菊花台》《烟花易冷》等成为其中的代表作品,曲调旋律性强,符合中国人的听感,歌词中传统意象的运用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近年来,越来越多创作者发觉,与其化用古典诗词、稍有不慎还可能落入生搬硬套的窠臼,不如索性将古典诗词谱曲演唱,歌唱家龚琳娜的《庭院深深》等在这条路径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化综艺《经典咏流传》集中展现吟唱古典诗词的作品,也深受观众欢迎。
然而,对于音乐、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拥有更大体量和包容力的媒介、载体,倘若也仅停留在展现形象的层面,便显得缺乏深度和力度。有些所谓“中国风”歌曲,就是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一两句戏腔,或堆砌大量看似优美其实不知所云的语词,生硬做作,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主打传统文化的节目,缺少内在叙事脉络和思想主题的统摄,缺少对呈现对象精神内涵的提炼,沉湎于以镜头影像展览形象,成为对一些古代人物、事件或风俗的简单罗列,节目也就滑落到早年间旅游景区“古代文化一条街”的水平;有些打传统文化牌的旅游项目、实景演出,只见声光电,不见思想与内涵,聒噪而庸俗,本质上还是穿着“文化马甲”的快消品。这样一来,这类作品、产品或项目之于传统文化,几分是弘扬、几分是消费,也就难说得很。
相比之下,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赛道上,文化综艺《国家宝藏》以戏剧表演演绎国宝故事,揭示国宝的文化价值和中国人的精气神;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用严谨、精致的影视美术设计还原唐代长安生活情境,与剧情发展一道凸显正义、责任与仁爱等价值理念,为业内外人士所称道。它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开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超越了简单复现形象的层级,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
从观念到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以具象化的方式实现与时俱进、完成当下表达。在科技高速发展、“元宇宙元年”到来之际,科技显然也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的中越边境归春河上,广西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近年斥资打造亚洲首个沉浸式夜游项目“奇妙•夜德天”,以高科技手段支撑故事和游戏互动,还原古代生活习俗和文化情境。尽管这还远非人们心目中元宇宙概念落地的理想形态,但以前沿科技承载和弘扬传统文化,激活当下、连接未来,其巨大的操作空间和可能性仍令人充满期待。
如果说以往媒介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呈现多带有经典复现成分,那么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表达方式更像是一种现代命名:当中国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烈,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越来越矫健,中国文化必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方式和姿态面向世界,它是现代的、先锋的、国际化的,而其内在的精神、包容的格局、开放的胸怀、高洁的品格,又与流淌千年而绵延不绝的古老渊源一脉相承,越古老越现代,越传统越先锋,越本土越国际。用《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的话讲,一个世界愿意听的中国故事,同时也是世界的故事。
(摘编自罗群《传统,正在当代生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过去常说“不破不立”“立在破中”,这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认识,因为不破除旧世界就无法建立新世界,所以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破”。但在建设新世界的时期,就事物本身的发展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立”。更何况“破”中有“立”,“立”中亦有“破”。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什么和批判什么,取决于当时历史阶段的需要。换言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破”、立”的内容与程度是有差异的。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仅是吴虞、胡适、鲁迅等人激烈反对国粹,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同样猛烈地批判传统文化,他们在把握时代 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了“破”的任务,虽说有片面性,但“破”中有“立”,也做了大量“整理国故”的工作。百年后的今天再来讨论此问题,必须看到时代的差异、条件的差异,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完全不同。原初语境是打倒旧世界,当下语境是建设新世界,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时”而“进”;原初路径是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当下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事”而“化”。所以当下不能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以“破”为主,相反,为了建设新文化,需要弄清传统文化中哪些成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来促进新文化的建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因“势”而“新”。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继承、转化和发展,就在于其所具有的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价值对对象的功能和效用,使得“古今之通义”成为可能。这种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乃“社会跨时间的同一”,属于历代人共同的意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价值、功能、作用都是其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这种对象性“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但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不是绝对的同一,如果“古今之通义”变成了“古今之同义”,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转化和发展的必要性了。所以,“古今之通义”,既说明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具有“同一性”,古今相通,但不完美,需要结合当下语境、当下路径经过改造才能再出场。
(摘编自周忠华 李红革《批判传统文化虚无主义的“理”与“路”》)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媒介其观照、挖掘传统文化的角度有所差异,但各美其美,共同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B.传统文化的富矿不仅影视作品在开掘,舞台艺术作品也不断从中吸取养分,而且其中的人物、故事已成为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C.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不仅在于现代媒介呈现客观的故事、人物与史料记载相符,更在于其承载的价值和精神与传统内核相契。
D.“古今之通义”,就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发展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破立结合,符合当下价值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拥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之一,正在于它始终能够融入当代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生机。
B.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一致的必须坚决的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当下的矛盾在“破”。
C.当今不仅要弘扬优秀文化精神,更要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引领坚定的传统文化自信。
D.传统文化为灵感或素材的电影、电视剧数不胜数,注重发展的深度和力度是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结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新兴媒介推动传统文化传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都颇具知名度的综艺节目既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大众流行文化。
B.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利用古典气质、中式美学的总体框架让无数观众大呼惊艳,发挥了最大的价值和魅力。
C.由古典小说《西游记》IP衍生而来的多部影视作品热播,杨洁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更成为一代“神剧”,
老少皆宜。
D.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开场选择以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既暗合本届冬奥会是第二十四届又反应开幕日是立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面对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应如何改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组卷:21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来坐着的。
安乐居不卖米饭炒菜。主食是包子、花卷。每天卖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买回去的。这家饭馆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有时也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
比老吕稍晚进店的是老聂。老聂总是坐在老吕的对面。老聂有个小毛病,说话爱眨巴眼。凡是说话爱眨眼的人,脾气都比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吕一口一口地抿。老聂每次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强往他酒碗里倒一点,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他爱吃豆制品。熏干、鸡腿、麻辣丝……小葱下来的时候,他常常用铝饭盒装来一些小葱拌豆腐。有一回他装来整整两饭盒腌香椿。“来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来这么多香椿?——这得不少钱!”“没花钱!乡下的亲家带来的。我们家没人爱吃。”于是酒友们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给了老吕。“吃完了,给我把饭盒带来!”一口把余酒喝净,退了杯,“回见!”出门上车,吱溜——没影儿了。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材,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做“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安乐居喝酒的都很有节制,很少有人喝过量的。也喝得很斯文,没有喝了酒胡咧咧的。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人是个瘸子,左腿短一截,走路时左脚跟着不了地,一晃一晃的。他自己说他原来是“勤行”——厨子,煎炒烹炸,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说他能用两个鸡蛋打三碗汤,鸡蛋都得成片儿!但我没有再听到他还有什么特别的手艺,好像他的绝技只是两个鸡蛋打三碗汤。瘸子喝酒爱说。老是那一套,没人听他的。他一个人说。前言不搭后语,当中夹杂了很多“唔唔唔”。
瘸子爱管闲事。有一回,在李村胡同里,一个市容检查员要罚一个卖花盆的款,他插进去了:“你干吗罚他?他一个卖花盆的,又不脏,又没有气味,‘污染’,他‘污染’什么啦?罚了款,你们好多拿奖金?你想钱想疯了!卖花盆的,大老远地推一车花盆,不容易!”他对卖花盆的说:“你走,有什么话叫他朝我说!”很奇怪,他跟人辩理的时候话说得很明快,也没有那么多“唔唔唔”。
老王养鸟,红子。他每天沿天坛根儿遛早,一手提一只鸟笼,有时还架着一只。老王话不多,但是有时打开话匣子,也能聊一气。我跟他聊了几回,知道他原先是扛包的。
“我们这一行,不在三百六十行之内。三百六十行,没这一行!”
“你们这一行没有祖师爷?”
“没有!”
“有没有传授?”
“没有!我们这一行,没啥技巧,有力气就行!”
“都扛什么?”
“什么都扛,主要是粮食。顶不好扛的是盐包,——包硬,支支棱棱的,硌。不随体。扛起来不得劲儿。扛包,扛个几天就会了。要说窍门,也有。一包粮食,一百多斤,搁在肩膀上,先得颤两下。一颤,唉,包跟人就合了槽了,合适了!扛熟了的,也能换换样儿。跟递包的一说:‘您跟我立一个!’哎,立一个!”
“竖着扛?”
“竖着扛。您给我‘搭’一个!”
“斜搭着?”
“斜搭着。”
“能混饱了?”
“能!那会儿吃得多!早晨起来,半斤猪头肉,一斤烙饼。中午,一样。每天每晚半晌吃得少点。半斤饼,喝点稀的,喝一口酒。齐啦。——就怕下雨。赶上连阴天,没活儿。怎么办呢,拿着面口袋,到一家熟粮店去:‘掌柜的!’‘来啦!几斤?’告诉他几斤几斤,‘接着!’没的说。赶天好了,拿了钱,赶紧给人家送回去。为人在世,讲信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少!……”
“退休了?”
“早退了!干我们这行的,四十五就退休,没有过四十五的。现在打包的也没有了,都改了传送带。”
老王现在每天夜晚在一个幼儿园看门。
“没事儿!扫扫院子,归置归置,下水道不通了,——通通!活动活动。老待着干吗呀,又没病!”
老王走道低着脑袋,上身微微往前倾,两腿叉得很开,步子慢而稳,还看得出有当年扛包的痕迹。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居喝酒的老酒座们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雅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这是老王的口头语。凡是他不以为然的事,就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的是安乐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给全文也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
B.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这样写不仅在反差中塑造人物,也说明了安乐居酒水的物美价廉。
C.文章后面三个小伙子与安乐居的老酒客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商品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
D.在“安乐居”里有太多的美好温情,结局却是安乐居消失了,房子翻盖了,这是因为那儿现在建了一个贸易中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安乐林“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有树有花颜色丰富,不厌其烦的笔调中流露出悠游的情调。
B.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
C.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小说中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D.这篇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记录民俗风情,叙写市井人生,作者淡化矛盾淡化情节,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小说以“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结尾,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4)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于语言魅力,他是着力追求的。请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组卷:29引用:3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饭后如何养生,是很多人都关注的话题。甚至有人提出,饭后“葛优躺”,① ,因为饭后血液集中在胃部、大脑供血不足,只有平躺才能缓解由缺血带来的不适。然而,饭后“葛优躺”并不可取。人们刚吃过饭后,胃内充满食物,消化机能处于运动状态,此时平躺会影响胃肠蠕动,不利于消化、吸收。
饱餐之后,可适当地活动比如散步,这样既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也可以减轻胃食管反流的症状。不过,( )。饭后人体胃内充满食物,马上进行直立性活动,会增加胃部震动,加重胃负担。有人认为,② ,能帮助消食、排除油脂,但实际上饭后立即喝茶,③ ,还会抑制胃、肠液分泌,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易导致便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饭后非但可以适当运动,而且要马上开始
B.虽然饭后可以适当运动,但不要马上开始
C.就算饭后可以适当运动,也不要马上开始
D.虽然饭后可以运动,但不要剧烈运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16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缅怀英烈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每一次庄重的鞠躬,每一次深情的凝望……都寄托了他对革命先烈和人民英雄的深切缅怀与致敬。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烽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在享受和平的同时应如何看待战争和缅怀那些曾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英雄?
当你的生活中已“不见战争”,你有何感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7引用:1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