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一中高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现代文阅读
          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如影相随。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影响最为巨大的,莫过于疫灾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老子》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周武王克商后的“遘厉虐疾”,三国初曹操兵败赤壁的大疫,从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遭遇的大疫,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遭遇的大疫,都印证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事实。毋庸讳言,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在先秦至清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2682年中,至少有224个兵疫交加之年,近三千年来,在北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南北分界线、南部海陆交汇带形成了三个兵疫灾害密集带。
          疫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晚期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成就了吴宣崇、罗汝兰的《鼠疫约编》;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对于当今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但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引入以前,不能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古人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疫灾防范意识,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所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灾能够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既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B.疫灾常与其他灾害结伴而行,而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影响最为巨大。
    C.旧的传染病还可能死灰复燃,因此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
    D.古代的大疫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当时对于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不无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眼于我国古代疫灾,主要论述了疫灾产生的复杂原因和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B.文章对疫灾防控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得出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C.文章在论述疫灾的影响时,举出较多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多处直接引用古籍中的句子,既使文章论述有理有据,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和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导致两个王朝最终走向覆灭。
    B.清末正因为东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才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C.新的疫病不断出现,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进行深入干扰。导致全球环境发生变化。
    D.虽然疫灾激发了古代预防医学的进步,但古人对疫灾流行原因的认识依然有限。

    组卷:12引用:7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
          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忱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
          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
    (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
          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
    (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
    B.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
    C.新冠疫情的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D.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
    B.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
    C.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
    D.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
    (3)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吴所长召开每日一次的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我早就知道围墙要到,只是由于经费有限,才没有拆掉重修。也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嗯……”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词,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你年富力强,大有作为!”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十分细小而又复杂的围墙问题就这样定下来了,前后大纸只花了半个钟头。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元钉、铅丝、棉纱线;必要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本来是预计完工以后吃夜餐,结果是电灯直亮到夜里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里面的灯光从漏窗出来,那光线也就得绿莹莹的。清风吹来,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马而立越看越美,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太阳升高了,一片阳光从东窗射进来,照着马而立的娃娃脸。他睡得太沉了,院子里的惊叹、嘈杂、议论纷纭等等都没有听见。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那个”是什么,他们也没有好好想,更说不清。
          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路,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外地的学者、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说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希望建筑设计所的同志们好好考虑一下,做一个学术性的总结。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忙着端正桌椅,送茶送水。他考虑到这会场很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放在四个角落里,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某建筑设计所围墙倒塌又重新修好的矿事,以嘲讽的方式揭示了不顾办事效率、推诿扯皮、空谈误事等现实生活中已经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在提出原则后,确定把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并拍着他的肩膀鼓励他好好干,表现了吴所长知人善任,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小说按照时间顺序,通过马而立想法设法、加班加点修好围墙和各派代表们的“空谈”“指责”“抢功”三部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说中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
    D.小说人物塑造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不同人物的言行进行对比,又将各个人物的前后表现作对比,在纵横两个层面上形成人物性格的反差,以凸显人物性格的独特性。
    (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划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3)关于小说最后一段,有人说,赞扬了马而立精神品质的高尚;有人说,揭示了一种社会的悲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组卷:27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先后逝世,举国齐悲。根据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挽联,表达追思之情。
    肝胆照    送袁公    凭圣手仁心
    斯世难寻    田畴落泪    悬壶济世    救死扶伤
    ①悼念袁隆平的对联:
    上联:此生不再,禾下乘凉成遗梦。
    下联:
     

    ②悼念吴孟超、袁隆平的对联:
    上联:
     

    下联:有高风亮节,造福为民,弹精竭虑稻粱谋。

    组卷:12引用:7难度:0.7

四、作文。

  • 10.材料一:
          谁是英雄?有人说是四川凉山,负重前行,勇救大火,英勇牺牲的31名消防战士;有人说是誓死捍卫祖国领土,赤胆忠诚,“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某机步营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有人说是严重疫情下的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外卖小哥等。
    材料二:
          谁是当代最可爱的人?有人说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让一粒梦想的种子点亮了整个世界;有人说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他临危受命,敢医敢言,救护苍生;有人说是最美奋斗者汪品先,他长年奋战在科研第一线,潜心深海研究,俭朴随和。
          你心中的英雄是谁?你认为当代最可爱的人是谁?这些英雄或可爱的人有哪些精神鼓舞着你?如何把这些精神发扬光大?振华中学校团委拟开展“学习先进人物”演讲比赛。请你以“我心中的英雄”或“当代最可爱的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来表达你的感悟、思考及收获。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7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