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发布:2024/12/5 14:30:2
一、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19分,满分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组卷:45引用:19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船上岸上
沈从文 船停了。
停到十八湾。上了岸也无事可作,就坐在岸边石墩子上看到一帮船。船的头尾全已站了人,凡是日间在篷里呆睡呆坐的,这时全出到舱面来了。各个船上都全在煮饭,在船头,在船尾,无一个不腾起白的烟气。
一些煮好了饭的,锅中就炒菜,有油落在锅里炸爆的声音,有切菜的声音。有些用顶罐煮饭,米已熟,把罐提起将米汤倾倒到河中去。又有人蹲在船篷上唱戏。坐在岸边慢慢的看看天夜了。
还不曾熟,应我们就上街。
一共不到二十家铺子,听人说这算南街。再过去,转一个拐直入山上去,有一个小石堡子门,进堡子门零零落落一些人家,比次而成一直行,算东街。
我们到一个卖梨子花生的摊子边买梨。
问那老妇人,“怎么卖?”
“四十钱一堆。”说了又在我同叔远身上各加以眼睛的估价。
一堆梨有十来个,只去铜元四枚,未免太贱,就一共买了四堆。
“不,先生,这一共买就只要百二十钱。”
“怎么?”
“应当少要点。”
望到那诚实忧愁憔悴的面貌,我想起这老妇人有些地方像我的伯妈。伯妈也有这样一个团脸,只不知这妇人有不有伯妈那一副好心肠。
“那我们多把你这点钱也不要紧。”我就一面用草席包梨,一面望那妇人的脸。
远也在望她。
妇人是全像我伯妈了。她说既然多给钱也应多添几个梨子。
一种诚朴的言语,出于这样一种乡下妇人口中,使我就无端发愁。乡下人则多么笨拙。这诚实,这城中人所不屑要的东西,为什么独留在一个乡下穷妇人心中盘据?良心这东西,也可以说是一种贫穷的元素。
远似乎也为这妇人感触着一种心思,望到这妇人又把筐中的梨检出到簸箕,平均兼扯的摆成一堆,摆好后,要我们抓取,不愿抓,就轻轻嘘了一口气。
我们把梨包好,走开了。
天是渐夜了。日头沉到对河山下去,天空就剩一些朱红色的霞。一些霞,时时变,从黄到红,又从红到紫,不到一会儿已成了深紫,真是快夜了。
我们依然坐在那码头石墩子上,船上煎鱼的油味,风投机时就可以闻到。
在空中,有一些黑点,像摆得极匀,在那灰云作背景的天空匆匆移向对岸远汀去。直到渐渐小去才听到叫出轲格轲格声音来,原来这是渔鹭鸶。
我想起远家中的那只大白鹤,就问远,是不是还欠挂那只鸟。
“怎么不?还有狗,还有那火枪,都会很寂寞。”狗是为远追逐田兔的,枪是不知打过多少山鸡的。
“我也念它呢,”我说,“我念它第一次咬我吓了我,第二次同我亲热时扑上身来又吓了我!”
当真这时家中的狗也许极无聊,因为正是吃夜饭时节,人既离了家,则狗同谁到夜饭桌边去闹?若远的侄子在家,还可以来一同抢掉在地下的鸡头。若家中尽剩他母亲一人,那就有苦受了!因此我又想起那黑狗吓了我后为远的母亲用杖挞它时伏于地面不动的情形。是,这是一匹狗,还有比狗更可恋的许多许多东西!人一来,有谁再去仓上看我们的钓竿?此后砖坝上有鱼,谁去钓?鱼不也会寂寞么?
到船上煎鱼姜辣香味为我闻及时,对河的岸同水面,已全为一种白色薄薄烟雾笼罩,天是呈青色,有月亮可以看得出了。
吃了饭以后,又上岸。月是更明了。在月下,有傍了各帮的船尾划着小划子的人曼声叫卖猪蹄子粉条声音,这声音,只像他是为唱歌而唱歌,竟不像是卖东西。桨的拍水声,也像是专为这歌声搭拍而起。在水上远处,又可听到催橹的歌声,又极清,又极远。声是非常美。
一切光景过分的幽美,会使人反而从这光景中忧愁。我如此,远也正如此。我们不能不去听那类乎魔笛的歌,我们也不能不有点儿念到渐渐远去的乡下所有各样的亲爱东西。这样歌,就是载着我们年青人离开家乡向另一个世界找寻知识希望的送别挽歌!歌声渐渐不同,也像我们船下行一样,是告我们离家乡越远。我们再不能在一个地方听长久不变的歌声。
我想起要看看那卖梨子的妇人此时是不是还在作生意,就说我们可以再到街上去玩玩。远答应,我们就第二次上了街。
到卖梨子妇人小摊旁,见这老妇人正坐在一小板凳上搓一根麻绳,腰躬着,因为腰躬着,那梨子簸里那桐油灯便照着她的头发,像一个鸟窠。
妇人知道我们不是要梨子,原是上街玩,就让我们坐。
本来是预备来同这妇人说说话的我,且想送她一点钱,到此又像这想头近于幼稚,我们随即又转身到河边码头了。
上船来,同远睡在一块儿,谈到这妇人,远想起他妈,拥着薄被哭。哭,我只能装成大人,笑他“不济事”。
出门不到三百里就想家,这一去还有三千里,怎么办?一会儿,都睡着了。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北京
(节选自沈从文短篇小说集《老实人》,有删改)
文本二
沈从文写的是下层社会人的日常生命状态,他探寻的是关于人类的最为根本意义上的爱、真、善、美,他的小说具备生命力。他说他的作品是建一个希腊小庙。他通过淳朴的爱恋的风土人情的描摹,营造了一个特殊精神空间,与作者所身处的特性空间形成强烈对照,这精神空间就是“希腊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一种充实人性和神性的爱。一方而他用作品经营着希腊小庙,一方面现实却是人欲横流,红尘滚滚。这样就必然产生孤独和悲凉,他的作品又温馨又哀伤是自然而然的。我画莲喜欢画出藕、茎和花,莲花就是藕的精神之花,这朵花是艳丽的、洁净的,又艳丽和洁净得无比哀伤。
(节选自贾平凹《沈从文的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了两次上街,有详有略。“我”和远第一次上街买梨之事以及由此引发的回忆写得较详细,第二次上街看老妇人则为略写°
B.文本一几次说到“愁”,有为乡下人笨拙、诚实、有良心却贫穷落后而生的忧愁,也有因自己要离开熟悉的场景走向另一个世界而生的忧愁。
C.文本一中“我只能装成大人,笑他‘不济事’”等文字,说明“我”也和远一样思念家乡和亲人,其中的“笑”并非讥——而是为了缓解思念之情。
D.文本二中,贾平凹把自己的画作和沈从文的小说进行对比后发现,沈从文的作品因富有独特的精神追求,呈现出温馨而哀伤的风格。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描写了十八湾码头傍晚的热闹场景,绘両绘色,细节传神,描绘出一幅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图景。
B.本文木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短句,如“日头”“铺子”“真是快夜了”“我也念它呢”等,使语言质朴通俗,简洁活泼。
C.文本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使故事叙述真实亲切,同时又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
D.这篇小说在叙述中加入了很多景物描写,节奏舒缓,富有抒情色彩,有散文化倾向,与《边城》的写法相似。
(3)文本一中两次写到“老妇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指出,沈从文的作品是要建一个希腊小庙。说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建一个希腊小庙”这一特点的。组卷:24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春天到来,不少乔木需要靠风传播大量花粉进行授粉。这些风媒花粉通过空气传播,① 。正常人吸入风媒花粉并没有任何感知,但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来说,会产生强烈、过激的免疫反应。( )。医学专家介绍,② :一个与生活习惯有关,比如经常食用高热量、低纤维素的快餐,或者生活环境过分洁净;另外是有足够的过敏原,当过敏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那么过敏体质强弱不等的人群就陆续过敏了。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又到了踏青出游的好时节。但是,要警惕花粉过敏,特别是易敏人群,③ 。如果一定要外出,易敏人群要注意戴上过滤密度较高的口罩,鼻腔局部涂抹花粉阻断剂。佩戴眼镜,穿戴长袖的衣物,减少接触花粉的几率。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比如或轻或重的炎症反应由于附着于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的花粉而被引发,进而使人出现过敏症状
B.比如花粉附着于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引起或轻或重的炎症反应,进而使人出现过敏症状
C.比如附着于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的花粉,引起或轻或重的炎症反应,进而使人出现过敏症状
D.比如或轻或重的炎症反应由于花粉附着于呼吸道黏膜、眼结膜而被引发,进而使人出现过敏症状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1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春秋]孔子 ②青年者,国家之魂。
——[现代]李大钊《晨钟报》(创刊号) ③器识其先,文艺其从。
——[现代]汪鸾翔《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 ④不被大风吹倒。
——[当代]莫言《致年轻朋友的一封信》 假如你是复兴中学的一位高三学生,于毕业之际,受校团委邀请,在本学期的最后一次周会上作国旗下的演讲,主题为“青春之美”。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自身成长经历,在演讲中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1难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