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课 胠箧》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B.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C.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D.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下面的文化常识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庖丁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之踌躇满志
    B.臣神遇而不 以目视无厚入有间
    C.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立,为之四顾
    D.进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组卷:14引用:2难度:0.4
  •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惠子梁,庄子往见之。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惠子梁(
     

    谓惠子曰(
     

    ③非梧桐不
     

    非鱼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寓言往往运用设喻来说明道理。选文(一)中“鹓雏”“鸱”“腐鼠”各指什么?
    (4)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实际上是
     

    (5)读了选文(二),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6)两个语段各自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品性?

    组卷:2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水至,百川灌。径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行,至于北海。东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物之数谓之万,人一焉。人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之自于水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秋水至,百川灌
     

    ②两渚崖之间不牛马(
     

    ③顺流而行(
     

    ④东而视(
     

    ⑤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
     

    物之数谓之万,人一焉(
     

    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⑧人九州(
     

    ⑨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虚也(
     

    ⑩不似尔之自于水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②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④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⑤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3)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又奚以自多
    D.自以比形于天地
    (4)从文中看,当河伯面对浩淼无际的大海时,他感到了什么?
    (5)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6)试析本文艺术特色。

    组卷:0引用:1难度:0.6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庖丁刀对曰:“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硎。彼节者有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刀对曰 释:擦拭
    B.臣之所好者 道:天道,指自然规律
    C.批大郤,大窾 导:顺着
    D.彼节者有 间:间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吾见其难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而刀刃若新发 冰,水为之,而寒
    C.彼节者有间,刀刃者无厚 吾尝终日思矣
    D.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使工药淬之
    (3)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此句是庖丁用自己的技法高超来反衬“良庖”“族庖”的技法拙劣。
    B.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对上文做了总结,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数千而刀刃锋利如初的根本原因。
    C.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活画出庖丁的神情、举止。“怵然为戒”,显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视为止”,目不斜视,视线固定;“行为迟”,行动迟缓,足见其细心谨慎。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此句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动作。所谓“四顾”指庖丁解牛成功后四处观望。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组卷:9引用:3难度:0.6

二、其他

  • 5.怎样理解这段话中项羽的心理?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组卷:0引用:1难度:0.8
  • 6.这句话体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组卷:0引用:1难度:0.8
  • 7.概括本段的含义,“乌江亭长檥船待”有何作用。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8.这句话刻画了项羽什么性格特征?
          乃谓其骑曰:“何如?”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9.本段刻画了项羽什么样的形象?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10.本段刻画了“项羽”什么样的形象?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11.本句刻画了项羽的怎样的特征?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12.分析作者详写此部分的原因。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13.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中“快战”能否改成“决战”?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其他

  • 38.本句交代了哪些信息?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组卷:0引用:1难度:0.7
  • 39.解牛的过程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组卷: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