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一)
发布:2024/11/17 5: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有文化历史学者说:“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指导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使民法典在价值理念、一般条款、具体制度、倡导性规定等方面,均体现了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立法者深入挖掘中华法系的价值内涵,在民法典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民法典第1条规定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部法典的价值统领。民法典第6条规定的公平原则,第7条规定的诚信原则,第8条规定的公序良俗原则,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民法典设定的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都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包括善意相对人、善意第三人、善意受让人、善意取得、善意占有等)。民法典第10条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将习惯作为法律的辅助性渊源,可以把符合善良风俗的习惯纳入民法体系之中。民法典物权编专设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了与土地所有权并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可以在中国传统法的“一田二主”“业主与典权并立”中找到依据和制度原型,超越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民法通常采用的德国物权法理论。民法典第五编以“婚姻家庭”命名,重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第1043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原自中国传统法以“户婚”为枢纽的制度理念,有别于大陆法系民法只规定婚姻、亲子关系、监护权。“优良家风”“家庭美德”“家庭文明”虽然是提倡性规定,但超越了个人主义民法而体现了传统法精神,把个人、家庭、社会连接为一体。
我国民法典有1260个条文,与2281条的法国民法典、2385条的德国民法典相比,是一部精简的民法典,体现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结构设计。民法典作为民事基本法主要规定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不追求为所有民事法律行为提供具体规则。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其基本原则、体系框架的统摄之下,还会有民事特别法、民事司法解释、民事指导性案例等,提供具体的民事法律规则。“典”与“则”共构形成一个既具有统一性、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适应性的民法体系,诠释了法典和谐、良善的秩序理想。
(摘编自张生《民法典:传统“典则”理念与体系的传承发展》)材料二:
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经过5年多的努力,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颁布实施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适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走深走实的客观需要,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强决心,是新时代厉行法治的权威宣言。
民法典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妥善处理民法典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适应民事立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民法典在编纂时保持一定前瞻性和开放性。比如,为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知识产权作出概括性规定,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作出可依照其他立法进行保护的援引性规定;增加“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人格权单独成编;强化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增加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完善网络侵权责任制度等。这些制度创新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民法典对公权力行使进行了更加严密的规范。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时,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这些规范对促进公权力依法履行职能、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对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民法典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保护法,必将更好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
(摘编自冯军《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除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外,还多方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传统。
B.当代立法者对中华法系“善”的基本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
C.民法典中诸多有关“善意”的规定,大部分是以传统法中“善”的价值理念来填充现代的一般“善意”条款。
D.民法典重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把“个人、家庭、社会”连接为一体,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法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
B.我国曾经先后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各种条件不具备、不成熟。
C.民法典颁布实施是新时代厉行法治的权威宣言,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D.民法典严密地规范了公权力的行使,促其依法履职、保护民事权利,这必将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
(3)下列各项言论中不符合材料内涵的一项是
A.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保护。
B.民法典是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
C.民法典也包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
D.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孟子》得世间。
(4)关于民法典,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组卷:10引用:7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在鄱阳
范晓波 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有时看见某个熟悉的路牌,就打转向灯顺势拐过去,因为它指向鄱阳。离开鄱阳县城二十多年,我无数次重演以上“即兴之举”。
爸爸和妹妹住在城里,几个亲友住在县城四周。于我而言,他们是情感吸铁石,但他们又不是我去鄱阳的全部理由。
每次妹妹问:晚饭想吃点什么?我都回答:炒粉皮子。然后车刚进城,粉皮子就等在路上,妹妹端着它,从车窗递进来,然后一车人都兴奋起来。藜蒿炒腊肉、鲇鱼糊、春不老煮黄芽头、柘港豆腐、水菜煲……鄱阳的吃食,细数起来真是让人口舌生津。还有独特的糕点葱酥饼,一咬就掉碎屑,面粉、猪油、葱、糖、盐杂糅在一起的口感,很独特,尤其是刚出炉时,软软热热的,我一口气能吃四块。早晨吃稀饭时,我偶尔还会怀念油条包麻糍。这种把油条的酥脆和麻糍的软糯融为一体的早点,体现了鄱阳人对美食文化的独特领悟。
舌头上的记忆就是这样顽固。不管离开鄱阳多久,我最喜欢的食物还是这些。
作为鄱阳湖边的古城,鄱阳的气味也是特殊的。
首先是水的气味。宽广的昌江流经鄱阳城奔向鄱阳湖,在城里留下韭菜湖、青山湖、土湖、东湖、球场湖五片湖。可以说,鄱阳是一座浮在水上的城。湖水在晴天蒸发出的腥甜味,雨天浮泛的铁锈味,弥漫在当地人的每一寸生活空间。每次去鄱阳,傍晚时分,我总要到城西的圩堤和高门码头散步。一边走着,一边寻找小干鱼被阳光暴晒又被雨水浸泡后的独特气味。有时一个人在河边站着,当河水既腥又甜的气味湿漉漉地涌来时,全身都感觉到了畅快。
这时,如果沿河路夜宵摊上,传来几声用方言喊的招揽顾客的吆喝声,我便会跟着那声音走回从前。
县城讲方言,因为多是本地人。我虽然也留恋县城的美景,却不想被方言所代表的小城生活所固定,二十多岁时总是向往着远方。
我先后在县城的中学和报社工作,业余写散文、小说和诗歌。我总爱骑着山地车在一些人少的场所游逛。芝山,西门圩堤、高门码头……我的足迹在这些地点之间来回穿梭,不断在心里构思一条远行的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一个冬天,某个大雪飞扬的日子,我终于登上一艘只有两三位客人的客轮,离开了鄱阳县城。
只是没有想到,回归会发生得那么迅速。2000年夏天女儿出生,在我的父母家住了约一年。那段时间,我几乎每个周五都要坐五六个小时的大巴或夜班船回鄱阳,周日晚上又原路返回。那些奔波却又温馨的日子,迄今回忆起来都很幸福。
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和鄱阳这座城之间复杂的情感交织。以至于后来每次在南昌街头听到有人说鄱阳方言时,我都会眼中一热,忍不住多看人家几眼。在外地旅行,遇到讲鄱阳方言的一家人,总会不知不觉跟着他们多走一段路,虽然从不上前搭腔,心里却有种小小的满足感。
妈妈去世后,我有次去鄱阳,在东门口大街见到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弯腰买菜。她身材微胖,和妈妈差不多,穿的羽绒服也是妈妈喜欢的款式。我凑过去听她和小贩砍价,当熟悉的方言传到耳朵里时,眼泪顿时热辣辣地涌起。
现在,随着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高铁的开通,鄱阳城里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县城居民增至近三十万,其中十万是流动人口,城区面积、店铺数量也比二十年前翻了几倍,就连被水葫芦和绿藻掩盖多年的内湖也开始苏醒。挖掘机们正日夜加班,准备把五个内湖串联打通,让它们变成活水流向鄱阳湖。
只是,不管鄱阳这座城的外表怎么演变,我总能以味觉、嗅觉、听觉为触手抓住它的本质。而对于我来说,不管离开鄱阳多久,不管走到哪里,吃得最爽口的还是那些食物,闻得最亲切的还是那些气味,听得最温暖的还是那些声音。
最近一次去鄱阳,住在父亲独居的中学老宿舍楼里。屋子里充塞着老家具、旧衣物、书籍等。妹妹尝试着偷偷把那些旧物清理掉,让房间更洁净舒爽些。父亲发现后连忙制止:“我就是想看着它们过日子,不行吗?”在父亲心中,那些物件虽然老旧,却有着特别的情感价值。
有天深夜,我在一只旧皮箱里翻到在鄱阳工作时发表作品的样报样刊,接着睡觉时居然梦见了那时县城街头的梧桐树,以及父母在厨房一边听收音机一边交谈的情景……
第二天一早,我被斑鸠叫醒。在晨光里,我忽然有种幻觉,似乎自己从未离开过鄱阳。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无数次顺势回鄱阳的事说成“即兴之举”,而且用引号强调,暗示这种“即兴”仅仅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B.作者列举了家乡多种美食,又把糕点葱酥饼的口感说得极具体,赞美了家乡的美食文化,顺势为家乡发展旅游业作了非常好的宣传。
C.作者之所以听一位大妈和小贩砍价,原因有二:她像自己的妈妈,可慰自己的思念之情;她说的是方言,可满足自己听乡音的愿望。
D.作者说随着公路修建和高铁开通,“鄱阳城里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既有对家乡飞速发展的欣慰,隐隐也有对方言式微的遗憾。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采用了插叙手法,使今昔事件相交织,内容显得十分丰富;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叙述则简洁,描写则生动,议论则情意动人。
B.本文完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题目“心在鄱阳”是神,文中妹妹送粉皮子、女儿出生、美食文化、乡音、气味等内容都是形。
C.以“吃得最、闻得最、听得最”引出的一组句子,运用了夸张兼排比的手法,对上文内容作了总结,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之情,读来气势酣畅。
D.文章不同内容之间多有过渡,比如“这时,如果沿河路夜宵摊上”一段,前承“气味”,后启“声音”。这种句子使段落之间衔接十分紧密。
(3)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似乎“从未离开过鄱阳”?
(4)文中叙述最近一次去鄱阳看望父亲的事,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组卷:12引用:2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是否过时?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①______,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链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
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②______。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家务,将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
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劳动是手段,③______。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依据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以“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为开头各写一句话。每句不超过12个字。组卷:32引用:1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滨周报》举办“传承企业家精神”之“最人物”评选活动,最终候选名单及简介如下:钟卫国:抗战时期实业家,乐善好施,热衷慈善事业,在国家资源紧缺时,毁家纾国,家财散尽,无怨无悔。
刘守业:近代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富民强国,以开放的新理念创办优质企业,热心公益,积极发展教育。
郑志强:新生代企业家,在积累了资源和财富之后,投身精准扶贫事业,发挥自身影响力,凝聚企业家力量,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上三位候选人,谁是你心目中的“最人物”?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以南滨中学读者的身份向《南滨周报》编辑部写一封推荐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