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哲学有助于提升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吗?哲学能够为促进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贡献一份力量吗?2020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举措不禁催人深思: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不少科学学科脱胎于哲学。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在西方还被称为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挣脱哲学母体,努力谋求其自身成为科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力求以合理化、理论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各种感官经验所及的现象,涵盖宇宙、自然、生命、社会和人性,近乎无所不包,但二者在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上也有着显著差别。随着哲学与科学各自独立门户,甚至有渐行渐远之势,哲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和影响也没有那么清晰明了。物理学家费曼曾讥讽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的作用就如同鸟类学之于鸟:鸟儿不必接受鸟类学的指导,却可以飞得很高,活得很好。
          1962年,哈佛大学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颠覆了此前广为接受的关于科学发展的累积渐进式图景。按照库恩对科学发展历史的解读,一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到他所谓的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形成了对日常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确范式。在常规科学时期,接受了某一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往往不会纠结于范式中偏哲学的部分,而是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然而,随着在范式指导下的解题活动的深入和扩展,常规科学活动将会遭遇到逐渐增多的反例,这些是在范式的理论框架内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难题。随着反常事例的增多,常规科学及其范式进入到危机阶段,逐渐有科学家开始怀疑范式的适用性,并反思和质疑其中偏哲学的部分。倘若旧范式被抛弃,新范式出现并取而代之,科学革命就此发生。
          参与发起和推动科学革命的科学家,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他们勇于怀疑和挑战旧范式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而开辟新的科学探索路径和视域。这一类型的科学家可称为哲人科学家。大多数哲人科学家并未受过正规的哲学训练,对哲学学说和术语的掌握不一定是准确可靠的,但他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具有鲜明哲学色彩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富有反思和怀疑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思路。他们的哲人特质却可以令其在科学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质疑和挑战旧范式,开启和推动浙范式。
          正如1944年,爱因斯坦在写给一位青年学者的回信中谈到的那样:“如今许多人--甚至专业的科学家--在我看来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这种由哲学洞见所造就的独立性--在我看来--乃是区分单纯的工匠或专家与真正的真理追寻者的标志。”
    (摘编自朱菁《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务是结合物理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宇宙、生命、意识的本质这些正酝酿革命性突破的问题上开展哲学研究;通过吸收科学与哲学的优秀成果,发挥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独特优势,为独创性的科学研究开辟新的思维空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并不只是中国科学院新建的一个研究单元,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加强科学界与哲学界的联系、加强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同类型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科学家与哲学家新型联盟的建立。
    (摘编自白春礼《架构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思想桥梁,为人类科技事业贡献新智慧》)材料三:
          现实的问题是哲学建设尽管是“良药”,但却是一个需要多方推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且是无法立竿见影的“慢功夫”,需要长期的文化哲学濡化才能形成影响,甚或在未来30年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一定能显现“疗效”。哲学建设的这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各个层面都缺乏推动实施的动力,进而陷入“难以落地”和“系统失灵”的境地。这种情况与《孟子•离娄上》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很类似。一个人犯了7年的病,而他的病却非要储藏到3年之久的艾才能灸治,而这时一般面临3种选择困境:“一是不惜重价访求别人家藏三年之艾的,恳求出让,但未必靠得住;第二个办法是自己从今藏起尚待三年,这三年内,病况是否可待,还是没把握;第三个办法是舍却艾灸,姑试他种治疗,但是更无把握,而且医药杂投,或许转促其死。”
    (摘编自张月鸿等《哲学建设: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理学、天文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都脱胎于哲学,它们旨趣相同,但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差别显著。
    B.科学飞速发展,“独立门户”,从形式上摆脱了对哲学的依赖,但并没有割裂科学活动和哲学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
    C.如果一门科学的所有成员都能对某一范式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我们才可以说这门科学得以确立或达到成熟。
    D.科学革命更青睐善于科学思考的哲学家,他们有望摆脱原有范式的羁绊,取得更具颠覆性、革命性的突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程并非累积渐进式,而是经历常规科学、危机阶段、科学革命这样的三个阶段。
    B.中国科学家要能够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
    C.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这一看法正好与物理学家费曼对科学哲学的讥讽完全相反。
    D.要让科学家和哲学家真正结合起来,活跃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氛围,不仅需要科学家个体的自我修养,更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促进和保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革命”的一项是
     

    A.“日心说”取代“地心说”
    B.牛顿物理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C.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提出生物演化论
    (4)请结合材料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这个比喻,具体解说我国“科技创新”与“哲学建设”面临的选择困境。
    (5)围绕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新生事物,三则材料的思考角度和表达重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组卷:17引用:9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原路返回
    阿微木依萝
          新娘子是从矮山来的,她那个地方就好比眼前这座高山的脚背,而现在她站到山的肩膀上来,已经是一处艰险的崖口,媒婆还要她继续往前走一走。
    “我不走了。”新娘子流着眼泪说。汗水从她在山下画得齐齐整整的那张脸上淌下来。妆容早就花了,两只眼睛贴了假睫毛,一只哭掉了,一只勉强粘在眼皮上,画的眼线溶于泪水,眼皮周围都是黑的,脏兮兮的。
    “你再往前走一走就好啦。”媒婆说,“我敢保证你会喜欢那个地方。当初你不是一眼就看中你的新郎官吗?再往前走一走,你肯定也会一眼看中他住的地方。”
    “你不要再说了。难道我是瞎子看不见这是什么地方吗?你看看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
          新娘子摘掉剩下的一只眼睫毛,捏在手指尖:“你说的那个地方就让它见鬼去吧。”
    “我已经通知了新郎官,他会到崖口亲自接你。”
    “那正好。我当面告诉他。”
          新娘子丢掉捏在手尖的假睫毛,擦一把脸上的汗水。
          新郎官到崖口了。他没想到送亲队伍会集体昏昏欲睡,尤其他的新娘子,露着一张糟糕的脏脸。
          他摇醒媒婆,希望得到一个解释。媒婆张着无辜的双眼,嘴里什么话也说不出。不过她伸手指了指新娘子。
    “我来接亲。”新郎官说,他有点儿害羞。
    “正好我有事要跟你谈一谈。”新娘子说道。
    “我们先回家。”
    “回家?不不不,我的家不在这里。”
    “你在出嫁的路上,家当然在前面。翻过这个崖口就到了。”
    “那是你家。”
    “也是你家。”
    “我连那儿的一口水都没喝过,那个地方的泥土一脚都没有踩过,那儿的天什么样子从来没见过。那儿不是我家。”
    “只要翻过这个崖口就到了。”
    “我为什么要翻过这个崖口?我已经想清楚了,那不是我要去的地方。”
    “你已经快走到那个地方了。”
    “那又怎样?我还在路上,还没有走到那个地方,跨进那道门槛。”
    “我听明白了,你要悔婚。”
    “你看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新娘子毫不客气地说出心里话。她的眼睛、嘴巴、鼻子、耳朵都是痛苦的--痛苦的一整张脸。
    “我以为今天是个好日子。”新郎官说。
    “出门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新娘子说。
    “你看我全身上下穿得新新的。”新郎官说。
    “我也是。”新娘子说。
          然后他们就不说话了,什么声音都没有从嘴巴里传出来。不过风声一直从他们那儿传出来,就仿佛他们两个的心里都有一个深深的峡谷,风在峡谷里面左跳右跳,跳得人一阵一阵心慌魄乱。
    “你们走了很长的路……天不亮就出门了。”
    “是呀,天不亮就出门。你看我的鞋子都要走坏了。我还以为你会雇一匹马来接我。”
    “我是故意让你走路来的。”
    “为什么?”
    “你看到了,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如果新娘子能一直走到这个地方再翻过这个崖口,那她一定是下了决心要跟我走后面的路。”
    “她要是不翻过这个崖口呢?”
    “到了这个地步我也不瞒你了。在你之前已经有两个女子从这儿原路返回。她们和你一样,都快走到我住的地方,只需要翻过这个崖口就可以看到我住的地方,却不走了。”
    “你要是雇一匹马,她们或许就走过去了。”
    “不能。马不能代替人的双脚。马有马的路,人有人的路。”
    “你请了很多人参加婚礼吗?”
    “不,一个也没有。”
    “噢?”
    “如果有人真正愿意翻过崖口,我和她的婚礼才会真正开始。”
    “这会儿天要黑了。”
    “是呀,我看到了。”
    “路要变成黑色的。我是说,已经好几个晚上没有月亮。有月亮也躲在云层后面照不清路。天黑下来空气也会变冷。”
    “你想让我留下来。”
    “是这个意思。”
          新娘子站起身,从崖口的风尖上站了起来。
    “我要回去了。”她说。
    “噢。”新郎官说。
          新郎官眼里的光在一点一点熄灭,在暗下来,因为天色暗下来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新郎官打破沉寂。
    “是呀。”新娘子附和道。
          然后他们沉默下来,像崖口上方被黑暗死死咬住的石头,沉默下来。
    “喝杯酒再走,夜路风凉。”新郎官对新娘子说。
    “好。”
          新娘子接过酒瓶,喝了满满一口。“算是我向你赔罪的。”她说。
          新郎官接回酒瓶,喝了满满一口。他什么都没说。
          天擦黑了,最后一丝阳光在对面的山顶滑下去。空气果然冷了许多,接下来会更冷。来自矮山的新娘子从未体验过的高处的寒冷,将很快降临在她身上。
          有星子从天空中冒出来。紧接着,堆积了好几个晚上厚厚的云层逐渐变薄,月亮出来了。黑了好几个晚上的天空亮起来,他们的心情瞬间有了改变。
    “路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变成黑色,我能照着月亮回家。”新娘子说,她心情愉快。
    “是啊!你回去的路上亮晶晶的,本来这儿黑了好久的天。两个人分开的路都是亮的,那说明我们应该分开。也许你翻过崖口走到那边,走到我家,天空说不定一直黑下去,月亮不会出来。”新郎官说。他的心情变得舒畅,仿佛看到一大片桐子树开花。
    “是我做得不对,但这个崖口我不想走过去了。我习惯在矮山生活,那些路我闭着眼睛就能走。”新娘子说。
    “我知道。每个人都会在自己习惯的路上走。”新郎官说。
          新郎官伸手到嘴边打了一声响亮的口哨,一匹马跑来了。
    “骑着走吧。它很听话,会稳稳地将你送到山下。”
    “我要怎么将它还给你?”
    “留着吧,说不定你会骑着它再来找我--哈哈哈,我开玩笑呢!将它拴在山下岔路的最上边那条路上,那条路上的第一户人家是我的朋友,你就将马儿拴在门口那棵桃树上。”
          新娘子骑马而去。她将重新跨越峡谷的河水,走到对面那片山林,回到她熟悉的路上。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新娘子决定不走了,是因为山路崎岖,使她痛苦不堪,动摇了继续前行的决心,此时她已作好悔婚的打算。
    B.媒婆劝说新娘继续坚持,并告诉她即将到达“那个地方”,且新郎已到崖口迎接,但这一切并不能挽留新娘,媒婆也只能无可奈何。
    C.小说写新郎并没有雇马匹接新娘过崖口,是因为她对新娘翻过崖口有十足的信心,毕竟他这个新郎官是新娘“一眼就看中”的。
    D.新娘拒绝了新郎的挽留,作出返回矮山的决定,新郎虽然感到遗憾,但仍然表现出理解和宽容,并为新娘准备了马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崖口”这一地域环境既指艰险的自然环境,也是横在男女主人公面前的一道关隘,具有独特的象征意蕴。
    B.新郎曾遭受婚姻的挫折,但他对爱情仍然充满着希望;而曾主动追寻幸福的新娘却在即将到达彼岸时选择放弃:在对比中突显了新娘的自私狭隘。
    C.小说中有较多篇幅的人物对话,语言平实却能有力推动情节的发展,男女主人公个性化的语言也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中有多处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天色、风声等,这些描写既折射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又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耐人寻味,颇具哲学意蕴。
    (3)小说中写了新郎新娘分别前喝酒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
    (4)“原路返回”的结局并不“美满”,但颇具美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组卷:57引用:6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不仅仅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   
          有灵魂的教育不会排斥科学,相反  ,因为科学的基础和目标不能从科学本身中得到。所以雅思贝尔斯说:“以科学为其直接任务的大学的真正活动,在于它丰富的精神生活,大学借助有秩序的分工合作从事科学的研究,追求绝对真理。“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就有了灵魂,成为人类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如图这幅漫画是否能体现真正的教育?请根据上文阐明理由。

    组卷:1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已经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中国探索器“天问1号”何时着落备受关注。“天问”一词来自屈原创作的长诗《天问》,作者从自然现象一直追问到神话和历史,体现出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
          无独有偶。中国的探月工程称作“嫦娥工程”;作为地月通讯和数据中转站的卫星叫“鹊桥”;热词“小康社会”中的“小康”源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范可小康”;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命名“鸿蒙”,“鸿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地之前的远古时代……
          你所在学校的校刊要开设“传统与现代”专栏,请你向专栏投稿,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