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5-2016学年北京市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8)

发布:2024/12/12 8:0:14

一、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9分)

  • 1.手机中使用的锂(Li)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此反应中锂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0→+1,下列对锰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组卷:52引用:40难度:0.7
  • 2.美国《科学》杂志每年评选一种在研究上取得突出进展的分子(Molecule of the year),人们称为“明星分子”.1992年评出的明星分子在控制人体血压、肠胃、大脑学习方面具有特殊生理功能.已知该分子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则它的化学式为(  )

    组卷:6引用:4难度:0.7
  • 3.已知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另一种氯化物,经测定该混合物中氯元素的含量为56.2%,则通过计算可推测另一种物质是(  )

    组卷:249引用:8难度:0.7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6分)

  • 4.2004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因“毒鼠强”(化学式C4H8N4S2O8)中毒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毒鼠强”是一种剧毒药物.
    (1)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
     
    个原子,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该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H:N:S:O=
     

    (3)该物质是由
     
     组成.

    组卷:0引用:1难度:0.9
  • 5.食品保鲜可以防止食品腐坏,保持食品的营养和味道.食品保鲜的措施有添加防腐剂、充填气体、放置干燥剂和脱氧保鲜剂等.
    (1)包装熟食制品常加入防腐剂.丙酸钠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化学式为C3H5O2Na,丙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某脱氧保鲜剂主要成分为活性铁粉,利用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来吸收包装袋中的氧气,从而延长食品保质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已知该脱氧保鲜剂中活性铁粉的质量为1.4g,计算该脱氧保鲜剂最多能够吸收氧气的质量.

    组卷:3引用:2难度:0.3
  • 6.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看了硝酸铵产品包装袋上的说明(如图),对产品的含氮量产生了疑问,于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硝酸铵的含氮量进行了计算,都认为包装袋上标注的含氮量不准确.小组中李华同学的计算过程如下:
    14
    80
    ×100%=17.5%,而王明同学计算的结果大于34%.由于计算结果不同,小组中的同学进行了讨论.
    (1)你认为李华同学的计算是否正确?
     

    (2)计算硝酸铵中的含氮量,你的方法是
     

    (3)请你计算,该袋产品中含纯硝酸铵的质量为
     
    kg.

    组卷:32引用:11难度:0.5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

  • 19.能源与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请回答:
    (1)常见的三种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气和
     

    (2)空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碳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开发新能源
    B.缓解用电紧张,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C.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3)在新能源汽车未普及时,汽油中添加乙醇是一种有效措施.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乙醇作为汽车燃料的优点是
     

    (4)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是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烟花爆竹中黑火药的配方一般是:硫磺2g、硝酸钾3g、炭粉4.5g,其反应原理是S+2KNO3+3C
    点燃
    K2S+3CO2↑+N2↑,则参加反应的S、KNO3、C的质量比为
     
    ,由此判断,该配方中过量的物质有
     

    (5)汽油中某分子x(相对分子质量为114)由碳、氢两种原子构成,其中氢的质量分数约为15.8%,则x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为
     

    组卷:9引用:1难度:0.5
  • 20.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以下三组装置探究燃烧条件.
    (1)如图1所示,能燃烧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水中的白磷      B.铜片上的白磷      C.铜片上的红磷
    (2)如图2所示,将液体a滴入瓶中并与固体b接触,能观察到白磷燃烧,则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如图3所示,在空气中放置时,两团棉花均不燃烧;若将足量二氧化碳倒入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①
     
    ;②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燃烧;③未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不燃烧.通过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写出产生现象②的原因
     

    完成三组实验之后,同学成功探究出了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组卷:129引用:8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