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经》中草木繁多,这些草木,有水生的,有陆生的。生在陆地的,有高山、平陆和下湿之地的不同;水生则有皋、涧、沚、渚、沼等的不同。由此,《诗经》呈现的世界才是生长着的,蓬蓬勃勃,显示着人与大自然全方位的亲近。
读《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反复出现。读“参差荇菜”句,先要有的概念是:它是水藻类植物。在《诗经》里,不止一次出现此类植物,如《召南》中的“蘩”“苹”及“藻”,《小雅•采菽》的“芹”,《鲁颂》的“茆”。“茆”,据说是西晋大名士张季鹰,秋风一起就思念家乡的美味莼菜。然而,“采荇菜”“采苹”“采蘩”,是要表达“吃”的意思吗?《诗经》植物解释的一些书,言及此,总会说“嫩时可食”,这也不错,可就《诗经》篇章而言,《关雎》《采苹》《采蘩》所以言“采”上述水藻,该是另有暗示,即女子的家庭主妇身份。
何以这样说?《关雎》中“淑女”为“君子”“好逑”,淑女不是要成家庭主妇的吗?《采苹》言从“南涧之滨”的水泽采集水藻,然后烹煮,用来在宗庙“牖”下办祭祀仪式。这祭祀,历来的说法是女子出嫁前教育结束的一个节目,如此,也与女子不久将来的主妇身份有关。《采蘩》说“于沼于沚”,采了“蘩”做什么呢?用于“公侯之事”“公侯之宫”,这个“宫”就指宗庙。主妇采集水藻用于“公侯之宫”,让人联想起《左传•隐公三年》载“苹繁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的说法。两下联系,采集祭祖的“苹”“蘩”“藻”之类,似乎就应是家庭主妇的职事(周人日常侍奉宗庙及祭祖时准备食粮祭品的也是家庭主妇)。周人祭祖何以用苹藻之物?有人说是因为生活艰辛,食及野菜,这有可能。可是,周人上层早已贵族化了,贵妇还为果腹而采藻,不妥当,因而可以寻求解释。原来,周人祖先死后归于渊(参《山海经》言后稷)。若再往前溯,周人族群与夏关系密切,早就有学者注意到,大禹治水时多有“水族类”生灵帮助的神话。水族类的生物,自然离不开水藻类的植物。如此,周人祭祖时家庭主妇采集水藻“荐于鬼神,羞于王公”,就是遵循古老的安顿祖先灵魂的祭祀传统。也就是说,这些看似不经意地出现在诗篇中的植物,背后却有着十分古老的观念。
《诗经》中陆生植物的种类,要远多于水生的。《关雎》“荇菜”之后,就是《卷耳》的“采采卷耳”、《芣苢》的“采采荣苢”、《草虫》的“言采其蕨”,之后更有“采葑采菲”(《邶风•谷风》)、“言采其蝱(méng)”(《鄘风•戴驰》)等。在《王风•采葛》中,短短的诗篇更是连续出现“采葛”“采萧”和“采艾”,甚至在《小雅》中也有“终朝采蓝”“采绿”的句子。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采”字一出现,如是采陆生植物,往往继之而来的是思念情绪的表达。最典型例子如《采葛》,“采葛”“采萧”和“采艾”,引起的就是“一日不见”,如“三秋”“三月”“三岁”的思念。《周南•卷耳》《召南•草虫》也都是先言“采”继而表远人思念的例子。这究竟是《诗经》文学的一个小小“定律”还是偶然的类似,值得研究。无论如何,在这里,诗篇将思念中的女性,有意无意地放置在绿色的天地之间,人与自然物色相映衬,诗意因而格外悠长,则是肯定的。
分别植物的水生与陆生,对理解诗旨是有益的。如《召南•采蘩》出现的“蘩”,在《幽风•七月》“采蘩祁祁”也有出现,它们就有水陆之别。《采蘩》之“蘩”,可“荐、羞”于祖先鬼神,而《七月》的“蘩”,《毛传》说可用来生蚕,现当代学者研究,就是将蘩用水煮,用其汁液浸沃蚕子(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可助其孵化。
(摘编自李山《<诗经>草木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草木繁多,“风”“雅”“颂”均有涉及;《诗经》中的草木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与大自然的全方位亲近。
B.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诗经》中的植物不应是果腹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用意和更悠长的韵味。
C.作者认为《关雎》中“淑女”既然为“君子”“好逑”,那么其实就是暗示采荇菜的淑女其身份是家庭主妇。
D.大禹治水时多有“水族类”生灵帮助,而水族类的生物,离不开水藻类的植物,所以周人族群与夏关系密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寻求《诗经》中周人祭祖用“苹藻”的原因,作者层层回溯,由周到夏,有驳有立,有引有析,从而自圆其说。
B.文中特地解释“茆”是西晋大名士张季鹰秋风一起就起乡思的美味莼菜,意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C.为证明《诗经》中陆生植物远多于水生植物,作者不仅援引《诗经》相关篇章佐证,还用“更有”“更是”“甚至”等进一步强化。
D.全文脉络清晰,先总言《诗经》中植物的水生陆生,再分述水生陆生,最后概括水生陆生之区分对理解题旨的好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国风》)根据诗中“滨”“潦”两字可以推断“苹”“藻”是水生植物。
B.《左传•隐公》载苹蘩蕰藻之菜……可用于祭奠鬼神,进献王公,这与《采蘩》中主妇采集水藻用于“公侯之宫”大致相同。
C.《诗经》里含陆生植物的诗作,先言“采”继而表达远人思念,这可能是《诗经》文学的一个“定律”,也可能是偶然的类似。
D.现当代学者经过研究,证实了陆生的繁经过水煮之后可生出蚕子,这与《毛传》中的“可用来生蚕”的说法不谋而合。组卷:14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今天启幕。伴随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攀升。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继续呈递增趋势。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377万,较2020年341万激增36万,增幅约10.6%。同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招生人数超过110万人,2021年预计将继续延续这一扩张趋势。
目前考研热度较高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相关。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就业压力变大,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及往届生考研,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努力提升竞争力。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摘编自彭怡、邓沙沙(2021考研风向标》)材料二:
材料三: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此次会议在研究生招生与培养上都有重大意义。会议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定位,提出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
此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会议提出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陈福宽《高层次人才培养呼唤深层次教育变革》)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77万,再创历史新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达300万人。然而,亮眼数字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力度不够;一些导师指导能力不强,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等。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发挥着关键核心作用。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对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1月,教育部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从坚持思想引领、规范参与招生、把关学位论文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8个方面,对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提出了“十不得”要求,为导师指导行为划定底线,为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同时,《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需加大研究生分流力度,在研究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严把“毕业关”。近年来,研究生清退事件越来越多,高校严把“毕业关”已成为新常态。
教育部今年印发的多项文件也纷纷“瞄准”研究生培养短板《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目标都是通过研究生教育的供给精准、硬件扩容、导师提质、教学创新、监管到位,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考研热度较高除了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有关,也与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以及受新冠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有关。
B.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保持扩张趋势,这种不断扩大硕士、博士规模的做法符合我国目前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与定位。
C.要大力支持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培养具有研究、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满足党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
D.高质量培养不足,是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严把“毕业关”已成为高校的工作常态,研究生清退事件越来越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呈现增长趋势,2021年增幅超过10%;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也将以此增幅在2021年继续呈现扩大趋势。
B.考生读研动机多样,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是主要因素,受疫情影响导致出国留学受阻转向国内考研也成为考研动因之一。
C.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得益于我国目前基本建成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
D.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能够实现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目标,能确保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核心作用。
(3)材料一、三、四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组卷:6引用:5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李白(节选)
钱红莉 下游不远处,便是石台县了。那里流淌着一条河——秋浦河。李白曾于秋浦河畔,写下名篇《秋浦歌十七首》。
这一组秋浦歌,个人非常偏爱,一扫往日凄然的蓬勃。不晓得为什么,仿佛生命制那间有了一个转折,自情绪上的滔滔春情逐渐过渡至漫漫秋意,读来,孤寒而沉郁。
沉郁之气一直是抓人的,庾信的《哀江南赋》《枯树赋》,为什么不朽?因为沉郁,烘托出人类所有的哀哀不能言。李白这组五言诗,适合夜深辗转,无以入眠,干脆一骨碌爬起,就着孤灯抄抄小楷,墨在一粒粒字间涸开,一朵朵黑花无辜地开在雪地上,白里见黑的夜气载浮载沉。抄至后来,渐渐地,凉意四起,正是古人信笺里最后一句落笔“天凉如水,珍重加衣”的意思。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到了这最后一首,怎么读,怎么觉得这是李白在隔空向王维致敬呢,向那个“夜静春山空”的王维双手合十,遥遥一祝;你还可好?
李王二人,似乎一生不曾有过交集,或可出于文人间的相互不来电?与浩然兄,他倒是留下许多唱和之作,却没有一首诗给过王维。李王的气息、性情确乎不同,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更是迥异,甚至,同在长安城时,可能还相互瞧不上。于人生逆旅上,李白以自己的彻底放弃,可能于精神上更占上风;王维一边学佛,一边不忘上班打卡-这种既想修仙又不舍得世俗的首尾均占的处世作风,也是一失永失的李白所不齿的吧。但随着生命经验的不断更新,风风雨雨间,到了秋浦河边的李白,将半生行迹来来回回捋捋,或许于某一时刻,对于王维,他瞬间懂得了,继而有了那么一点体恤之心-到底是文弱之人,于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不都是身不由己吗?这么着,为了同样不可多得的才华,难道不值得隔空浮一白?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从未见过李白这么俯首沉静过。以往的诗句中,他自喻为云,到得秋浦河边,竟肯低头向白云行礼了,写这组五言,他想必没有饮酒,人处于自省状态下,便稍微将身子骨放低那么一些,然后整个诗风都沉郁起来。这个时候,他不是谪仙人了,只是一个普通的诗人李白,像杜甫那么平常平凡似的,终于成了一个沉稳的、复杂的又可爱的李白。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猿的哀鸣,可催生愁思,增添白发;秋风飒飒里,加剧人生无常的愁苦之情-精神的故乡早已不在,小我的无奈与卑微,全在这二十个汉字里。中年之诗大抵如此。我们的一生中,何尝没有遭际过质信式的“日暮途穷”的绝望?
那又怎样呢?末了,还是要走出来。所以,李白这组《秋浦歌》我特别偏爱,这是属于一个个平凡灵魂的杜伊诺哀歌。杜甫的短短一生,仿佛都在“哀苍生”中度过了,而被自己还原成普通人的李白,当伫立秋浦河畔,面对茫茫白水,终于肯把头低下,一改往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放荡不羁爱自由之风。小我的哀伤,恰便似幽暗之火,一点点地捧在手心,将一颗心温热,御寒过冬。
这一组五言,也是李白自己为自己送行了。这个人一生都活在孤独中。
这个高蹈浮世的人,也只有他的笔下,才能流泻出如许多元多姿之诗行。
寻李白(节选)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壹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置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文借助《秋浦歌》探寻李白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品味诗句流露出的诗人心境,又有对现实人生的体悟,内容丰赡且富有意蕴。
B.钱文将李白和庾信、王维、杜甫进行对比,例如,以王维对功利的难以割舍来衬托李白“一失永失”的决绝之态,突显人生道路选择的不同。
C.钱文以见游人笔,由秋浦河联想到李白的《秋浦诗》,给人平易自然之感;余诗开篇轰然而起,破空而来,带着读者神游遐思,极富想象力。
D.钱文结尾“多元多姿之诗行”总结前文,概括出李白诗歌思想意蕴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读者对李白诗歌的既有认知。
(2)请赏析散文第三段划线语句。
(3)同样是“寻李白”,一文一诗所呈现出的李白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0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我国所有贫困县“清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捷报频传,脱贫事业稳步推进。这次各地摘掉贫困县“帽子”后,没有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的庆祝仪式,不少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表示,消息公告的那一刻,最直观的感受是微信朋友圈刷屏,工作群里“大拇指满天飞”。除了欣慰,他们心中五味杂陈。有的地方体恤干部辛苦,安排了轮休,而大家基本只干了一件事:回家看看。短暂调整后,他们仍将坚守岗位,继续提高脱贫的成色和质量。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组卷:6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思考人生。阅读如图的漫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