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辽宁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S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媒体评论家麦克卢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部落化、非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三个阶段,与之相时应的是口语文化时代、印刷文化时代和电子文化时代。
          如果从信息等级的角度来看,这种划分也是对信息的等级状况、获取方式及获取难易程度等方面的描述,它形象地指出了口语文化时代和电子文化时代在信息等级制度上的相似性。在部落中,信息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无论成人还是小孩,只要具备了成熟的生理结构就可以获取传递的信息。印刷文字打破了这种部落化,使得信息获取不再仅仅依赖于生理结构,而更加依赖于读写能力。在没有拥有读写能力之前,儿童无法也不可能介入到成人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丰富多样的信息世界,更无法进入到信息等级制度的上层,而且儿童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是由占据信息等级制度上层的成人设定的。因此,这种信息交流完全脱离了部落化的状态,不再是部落化阶段的亲密状态而呈现出一种疏离状态,麦克卢汉将之概括为“非部落化”阶段。
          电子媒介出现之后,整个社会文化的信息等级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子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消融了时空语境。于是,无论是远隔万里的人们或事件的影像,还是多年以前的声音,只要一“机”(媒介)在手,我们都能转而易举地接触到。电子媒介打破了印刷文化的许多界限,使过去或若者未来,遥远的或者眼前的全部混为一团,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部落时代中与他人密切接触的状态。对此,麦克卢汉的“重新部落化“一词便简洁形象地表述出了电子文化阶段的信息等级状态。
          当然,“重新部落化”阶段和“部落化”阶段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就信息等级制度而言,在部落时代,信息等级制度虽然不像印刷文化所设定的那么严苛和步骤分明,但是,信息接收的限制依旧是存在的,即受到信息传播活动此时此地的限制。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受众的“在场”来实现信息的等级划分,并且可以通过对信息来源的考察进而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与有用性。这个阶段的信息就本质而言,是个人性的和地区性的。但是,在“重新部落化”阶段,电子媒介传播的跨时空性突破了此时此地的限制,使人们可以轻易地接收到彼时彼地的信息。于是,原有的“在场”限制被消解了,而信息的本质也一变成为非个人性和全球性的。电子媒介不仅使信息的来源变得无法考察,更重要的是使信息变得完全无法控制。
          于是,整个信息等级制度轰然坍塌。电子信息革命和图像革命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个迅速变幻的影像世界,电子媒介和图像媒介的勾联极大地削弱了童年概念存在所需要的社会和知识的等级制度。而集它们之大成的电视则成为童年概念的最大威胁者和最强有力的瓦解者。面对电视展示的内容,成人无法像在印刷文化社会中那样对儿童所接触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干预,由此,成人丧失了对知识流动过程的控制,这个丧失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等级制度崩溃的过程。对此,美国的尼尔•波兹曼感到不安和担忧,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成人的引导下成长成熟起来,应该通过有序持续的学习活动获得“自律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具备抽象、有序思维这样高一级的能力”。
          信息等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一等级中的信息对低一等级的群体而言是一个秘密。波兹曼认为,社会的文化禁忌、儿童的羞耻心和好奇心等应该受到保护,这种保护是通过成人有意识地控制信息来实现的。然而,电子媒介“从根本上是与隐私观念相对的”,根本没有保守和掩盖秘密的能力,尤其是电视,它不仅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而且它还以展示秘密、发掘文化禁忌作为自己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表面上看,波兹曼关心的是童年的消逝与否,但实质上他关心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因为波兹曼认为一个没有羞耻的社会是无法长期存在的。
    (摘编自吴晓恩《逃离电子文化的陷阱》)材料二:
          在口语传播时代,人们处于部落化的状态,由于条件的限制,交流更多地局限在语言符号的层面,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只能使信息在小范围内传播。文字的出现尤其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视觉的延伸,一种线性的、逻辑的、阶层化、精英化的社会心理得以呈现,这是一个借由印刷技术带来的知识中心而“去部落化”的时代。而作为中枢神经延伸的电子媒介,让人们调动了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知这个媒介所塑造的环境,它是“去中心”的,因而人类社会又开始“重新部落化”。
          在麦克卢汉的观点提出几十年后,人们发现,“重新部落化”经由电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演变为不争的现实。芸芸众生沉浸在无穷的网络链接中,在网络上形成自己的小部落,部落之间是平行的关系,无限延伸,没有中心。通过广播、电视和电脑,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环球舞台,在这个世界里,空间和时间的差异已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同步的、瞬息传播”的世界。
    (摘编自贾海峰《对“重新部落化”的解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印刷文字打破了“部落化”,使得信息获取不再依赖于生理结构,而是依赖于读写能力,儿童无法进入到信息等级的上层。
    B.口语文化时代,信息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儿童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是由占据信息等级制度上层的成人设定的。
    C.波兹曼认为儿童应该通过有序持续的学习活动获得自律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具备抽象、有序思维的能力。
    D.波兹曼认为社会需要好奇心,他表面上关心的是童年的消逝与否,但实质上关心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克卢汉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不同阶段的信息等级状况、获取方式和获取难易程度。
    B.童年概念基于社会和知识的等级制度,勾联电子媒介和图像媒介的电视是童年概念的最大威胁。
    C.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从根本上是与隐私观念对立的,它将世界的秘密完全暴露在儿童眼前。
    D.网络上的小部落形成一个个小中心,它们之间是平行的关系,因而人类社会又开始“重新部落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重新部落化”特征的一项是
     

    A.人们在网上建群,形成一个个话语部落。
    B.异乡客通过网络保持与家乡的紧密联系。
    C.通过腾讯会议APP观看《洪深全集》编撰峰会。
    D.德云社现场相声晚会,演员和观众互动交流。
    (4)结合材料内容,比较“部落化”与“重新部落化”阶段信息获取的差异。
    (5)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电子媒介的出现对信息等级制度造成的冲击。

    组卷:8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节)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中共一大后,12名与会的党代表中,有的脱党,有的叛党,说明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把关不严,让坏人有可乘之机,混入了革命队伍。
    C.文章以“船”为线索,采用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叙议结合,深情回顾党的发展历程,讴歌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1958年,建国近10年之际,毛主席乘专列到杭州时途经南湖,临时停车,凝望南湖良久,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心绪难宁。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3)文本一中的“船”既是“形而下(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精神)”的,请对此简要说明。
    (4)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组卷:40引用:8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疫情暴发让各国都更加重视对传染病仿真系统的研究。当传染病暴发时,人们能基于各项数据建模,估算出它的传染速度、危险程度等,为开展应急处置策略提供依据。早在1927年,传染病学领域就提出了经典的“仓室模型”,根据是否感染、康复等标准,① ,针对人群在不同仓室间的转移概率,使用微分方程来建模求解,进而完成相关估计和预测。不过,现实情况往往② :城镇化加快、国际经贸发展、社会交往增加等,使传染病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也更大。人们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更加精确的模拟,“基于个体模型”应运而生。与“仓室模型”③ ,它将每个人视为独立的对象,通过模拟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自下而上地对宏观层面的复杂动态进行诠释,推演出系统的宏观结果。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结合语段内容,给“传染病仿真系统”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组卷:16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在广西某小学的课堂评奖中,老师特意给一个本学期表现平平的男生颁发了“最具期待小明星奖”并带领同学们为他鼓掌加油。领奖时,男孩忍不住流泪哽咽,并坚定向老师承诺“今后会变得更加优秀”。如此温馨感人的画面引得众多网友直呼:这场别开生面的“鼓励教育”真是暖哭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从以下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①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②请以长大后的男孩的名义,给老师写一封信。署名统一为“最具期待小明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