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泰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9 22:30:2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I(1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1)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5)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

    组卷:68引用:4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吐字清晰,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蹲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剩下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录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己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
    “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的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二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刘小海知道不能回家时的震惊,凸显出了疫情的严重性。
    B.刘小海主动给儿子和大哥打电话的相关情节,反映了刘小海一家的生活愿望和困境以及国家扶贫政策惠及他家给予刘小海的希望。
    C.因为浏览新闻时为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所感动,刘小海决心到火神山工地当电焊工,不再畏惧疫情。
    D.因为小视频,刘小海的家人和村民们都为他自豪。家人的视频电话说出了家人对他的支持和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描绘了刘小海的震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排比手法描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突发疫情的不安和慌张,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气氛。
    C.小说写刘小海联系大哥的那通电话,既交待了刘小海的家庭状况,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从刘小海得知武汉封城落笔,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最后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表现了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3)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组卷:23引用:1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62分)(一)文言文阅读(32分)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轮(弯曲) 其曲规(合乎) 金就则利(磨刀石)
    B.舟楫者(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病) 学(勉励,鼓励)
    C.江河(横渡) 驽马十驾(劣马) 非异也(通“性”,天赋,资质)
    D.金石可(雕刻) 之义(敬爱父母) 风雨焉(兴起)
    (2)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马之千里者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跂望矣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B.积土成山,风雨兴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不如须臾所学也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非能水 用心一
    (4)下列对加点字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食埃土,饮黄泉
    ③假舟楫者,非能
    ④木直中绳,以为轮
    ⑤假舆马者,非利
    ⑥其中规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的道理,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B.“学不可以已”起统领全篇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比喻都用来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D.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正面和反面设喻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情景式默写(本题共1题,14分)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
    (2)《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4)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5)曹操《短歌行》中“
     
     
    。”两句写诗人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6)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7)《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组卷:4引用:2难度:0.8

三、写作(60分)

  • 9.“绿色生活”是现代社会人们热衷追求的生活方式。食物要吃绿色有机的,装修要用绿色环保材料,居住小区要有绿色环境,城市要绿色宜居。对此,也有人说,这些都是物质的绿色,高质量的文明城市和文明生活更应该追求精神的绿色。你觉得呢?请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把对“绿色”的理解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组卷: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