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5/1/1 8: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汉字的美学特征可依据关学以系统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以求获得清晰的、一般性的概念。一方面进行常规观察,采用分析和实验的客观方法;另一方面结合主观审美目的进行判断,回答好“为什么说汉字是美的”基本问题。结合研究目的可知,清晰性和一般性十分重要。清晰性要求简单明了,层次分明,易于青少年理解;一般性要求提取汉字美普遍的特征,才能广泛应用于书法教育教学设计。
          依照上述目的和方法,可以提炼出汉字三个层次的美学特征。
          自然美。古人言仓颉造字之初云:“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乌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虽为传说,但汉字源于自然是可以考究的。因此,汉字从一产生就具有自然之美。古文字经历千年进化成为今天数目巨大、全面严谨的文字系统,依旧保留着汉字自然美的基本特性,如庄重、平衡、稳定、对称、匹配、流动等。现代汉字有音、有义、有形,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美,映衬着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架构美。汉字由笔画构建而成,即为架构。架构美的特征是元件规范、构造合理美观。汉字架构的元件是笔画,主要的笔画有横竖点撇捺等。最基本的要求是横平竖直点斜,撇捺有一定的弧度。构造合理美观则要求笔画的位置合适,排列穿插得当,左右上下部分匹配得体,使字体稳定均衡,重心居中,给人以舒适和美感。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架构。因此,美或不美,架构则起着核心的作用。如是,书写时只要把字“构”好,自然就美。
          形态美。汉字的形态美也是个性美或艺术美,是汉字和书法最高的个性与艺术性的表现形式。书法家通过笔画、字形及章法等技艺,发挥个性和才华,形成独立的流派和作品。历代名家对书法有所评述,例如卫夫人的笔阵图对笔画进行了超然解说。“永字八法”的精细技艺、古今名家的各种字体,都拥有其独特的形态之美。形态美的美学研究更为复杂细腻,涉及审美对象和观察者的主观情趣、爱好、审美价值观等美学原理。
          汉字的三种美学特征共同蕴含在一幅书法作品里。它们可以有所偏重,但并不是孤立或者平行的。作为汉字美的三个层次,每一个较高的层次都建立在较低层次的基础之上。从而由低到高形成一个汉字的美学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中,自然美是基础,架构美是第二层,形态美是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
          汉字的美学三角形提供了一个评价书法作品的框架性程序。书法作品首先应该依次满足汉字美的第一、二层次的美学特征,然后才谈得上第三层次的美。
    (摘编自胡锡恒《汉字的美学三角形和现代书法教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汉字是依照宇宙间事物的美好形象创造出的,映衬自然,因此具有自然美。
    B.汉字的架构是指汉字横竖点撇捺等这些主要笔画要规范,汉字的构造要合理。
    C.书法家运用一定技艺、发挥个性而创作出的书法精品,体现了汉字的形态美。
    D.汉字的三种美学特征构成了汉字的美学三角形,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美学层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美学理论为前提,依据美学研究目的与方法,总结出汉字三种美学特征。
    B.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并列式,依次论述汉字三个层次的美学特征,结构清晰严谨。
    C.文章运用例证法,论述汉字第三层次的美学特征;事例典型,充分论证分论点。
    D.文章最后两段在前面论述基础上进行理论层面的总结,对书法评价具有指导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自然美、架构美和形态美是从美学的角度获得的清晰的、一般性的概念。
    B.按照横平竖直点斜、撇捺有一定的弧度的特征写出的汉字就一定体现出架构美。
    C.卓越的书法家可以超越汉字审美的第一、二层次,径直进入第三层次--形态美。
    D.汉字的自然美、架构美和形态美能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设计中,意义鲜明突出。

    组卷:10引用:5难度:0.8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长津湖》到《交响乐》,再到刚刚完稿的《阿里郎》,作家王筠用10年时间,创作了3部书写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加起来有160万字。而在此之前,他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战史已有20多年的时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王筠。
          中青报•中青网:你是如何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产生写作兴趣的?
          王筠:我1980年高中毕业,后来去参军,那时候高中生算是有文化的人,没多久就调去当报道员,给军队的报纸写通讯。从那时候开始,除了写通讯,业余时间我也写一点文学作品,发表了一些小说,之后又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军艺上学时,我看了一些资料,当时我发现,历史好像远比教科书上写的要复杂许多。抗美援朝战争堪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一战。看了很多资料,就对这段历史产生出考古一样的浓厚兴趣。
          中青报•中青报:为写作你做了哪些准备?
          王筠:从军艺毕业后,我到了沂蒙山区的一个军分区。看了当地老兵的档案资料,其中就有不少抗美援朝老战士;在十几年里,我也经常到乡镇去,接触了近百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就在前段时间,我还在一个山区见到一位90多岁的老同志,他参加过长津湖战役。我问他有没有负伤,他脱下鞋子给我看,少了两个脚趾。他说,不后悔,自己就是为新中国冻掉了两个脚趾,好多人把命留在那了。2010年年底,我到原济南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的文学创作,用这十几年的积累开始写作关于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一直到现在。
          中青报•中青网:为什么选择长津湖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系列的首部作品?
          王筠:一说抗美援朝大家都知道五大战役,知道上甘岭,知道奇袭白虎团,却对长津湖战役比较陌生,而这事实上是中美两军主力部队的直面对决。历时十几天的长津湖战役成为朝鲜战场的重要拐点,迫使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被全部赶回到三八线以南。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改变了世界格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原20军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这段战史也比较了解,所以在从事专业写作后,就把这前十几年的积累拿出来创作了45万余字的长篇小说《长津湖》。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需要人们知道。
          中青报•中青网:作为描述真实历史事件的小说,真实与虚构如何把握?
          王筠:抗美援朝战争是真实存在的,包括几大战役和一些著名的战斗,写的时候无法回避,需要建立在这样一种坚实的基础上。虚构,是一种文学写作的手法,但也是在真实脉络上梳理出来的。有的虚构,可能比真实还要真实。通过一些梳理、分析、研究,你进入了那种战争的状态,包括环境、心理、文化等等,自然就会写出一种战争的真实感。
          中青报•中青网:写战争,你想写出战争的什么?
          王筠:抗美援朝是一块画布,它所描绘的是人类的战争。战争文学的写作,首先要有正确的战争观——战争到底是什么?于我而言,战争文学关注的还是战争与和平,揭示的是战争的残酷。战争文学的写作,本质上是呼唤正义与和平的,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和平。就像我在《交响乐》的扉页上所写的:“战争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战争的终极目标在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所以战争文学写作也是一场曲折的旅行。
    中青报•中青网:你希望读者看完你的小说能得到些什么?
          王筠:关键是抗美援朝的精神——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牺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敢于担当、敢于付出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能战、敢战、胜战,就是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通过阅读、观看这些关于抗美援朝的作品,文学也好,影视也好,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志愿军前辈们,跨过鸭绿江时背负着一种怎样的信念。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会明白战争永远都不属于国家之间的必然选择,合作、尊重、包容和爱才会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0月2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筠之所以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发现历史比教科书上的复杂,探究的想法让他有了写作的动力。
    B.在还未创作之前,王筠有意识地接触并了解抗美援朝老兵的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加深了他对这段战争的认识。
    C.王筠的创作均以长津湖战役为题材,既是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也因为它并不为人知,还因为作者对它较熟悉。
    D.当被问及历史与真实的关系如何把握时,王筠提出了“虚构是文学写作的需要,有时,虚构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文学理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作为采访者,在采访中关注作家的创作过程,期待通过这次访谈,让广大读者对战争文学有所了解。
    B.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注意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事及理,试图挖掘出战争文学背后更深沉的文化意蕴。
    C.王筠作为创作者,在对话中谈到自己亲自了解的长津湖老兵的故事,读起来让人感动,也使得文章的可信性增强。
    D.王筠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引用了《交响乐》的扉页上的一句话,是为了证明“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
    (3)从访谈中可以看出王筠能创作出成功的抗美援朝作品,有哪些主观因素?请简要概括。

    组卷:4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
    梁衡
          方志敏本来是可以不死的。1935年1月,他本已冲出国民党重围。但他说,作为领导人,我不能丢下后面的部队,便又返身回去。后队被敌打散后他又有一次生机,“本来我可以到白区暂避一下,但念着已有部队回到赣东北,所以决心冒险转回。”这样,他终于被捕。他知必死,为免与敌啰嗦,遂索一纸,写下:“革命必能取得最后胜利,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革命。”敌押他示众,他戴镣铐,昂首立于台上,凛然不可撼。当时一美国记者曾写道:“在场的人个个沉默不语,连蒋介石的军官也如此。这种沉默表示了对他毫无畏惧神色的尊敬和同情。”方志敏自1月29日被捕,到8月6日就义,在狱中共七个月。开始,他只求速死。但敌人想诱降他,将他移至优待牢房。于是他便改变主意,尽量拖延时间,做两件事。一是争取越狱;二是以笔代枪,写文章。他一人背水作战,去做狱吏和高级囚犯中国民党人的工作。虽不能越狱,但这些人帮他传送出了珍贵的手稿。他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12篇文章,共13.6万字。这期间他要不断应付敌人的提审,要做团结动员难友的工作,做争取狱吏的工作。他戴着脚镣手铐,又有十多年的痔疮,流血化脓,不能平坐。每天平均要完成一千多字,这是何等的意志力?这些手稿到他死后五年才辗转送到重庆,叶剑英含泪读罢即赋诗道:“血染东南半壁江,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文天祥)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重读他的狱中文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坦然面对死亡。“死是无疑的了,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他准备好了临刑前呼喊的口号,每天牢门一响,就准备敌人上来打开脚镣,拉去枪毙。但是,没有想到敌之残忍,居然懒得开脚镣,推出枪毙后连镣同埋。多年后,人们就是凭着脚镣上的号记,才确认了烈士的身份。读狱中稿,我们明白了他在死亡面前,为什么这样从容。原来他是在为民族赎难,文稿中有一大部分是揭示民族的苦难。“佃户向地主租田,一般都四六分,地主坐得六成。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佃户生活受饥挨冻,甚至不能生存。每到年关,被逼租逼债,卖妻鬻子,吊颈投水一类的悲惨事不断发生。”读狱中稿,我们还看到了他在狱中痛定思痛,细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教训。“这次因为我们政治领导的错误和军事指挥的无能致红十军遭受怀玉山的失败,我亦因之被俘,囚禁于法西斯蒂的军法处,在没有枪毙以前,我应将赣东北苏维埃的建设,写一整篇出来。”他在临死前两个月写成了1.5万字的《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为党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读狱中稿最让人落泪的地方,是他自知生之无望,但对事业仍不改初心。在《可爱的中国》结尾,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写自己的身后事,充满了浪漫、憧憬,而无一丝的悲哀:“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我的精神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忱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我们曾去苏区政府旧址,在枫林村的一座寺庙,见到了97岁的周桂兰。我们在台阶上摆了几个小凳,听她谈80年前的往事。她印象最深的是方志敏的和蔼可亲,发动妇女剪发、放开裹脚、扫盲识字。我问:“你现在怎么还记得这些事?”她说:“好人啊!我现在还供着他的灵位呢,每天还给他念经上香。”这一句话把我们六七个人都惊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座中有女士轻轻地问:“在哪里?能看一下吗?”“在三楼上。”于是我们扶着这个近百岁的老人,打着手电,颤颤巍巍地爬上三层楼。这是一个小佛堂,墙上供着超度人的名单。她每天念经超度,已50年。她,一直在为他招魂。80年了,也许在喧闹的都市里,在匆忙的官场上,人们早已淡忘了一个叫方志敏的人。但是在赣东北的青山绿水间,在老区人民的心里,还有人没有忘记他。读方志敏的文稿,让人联想起许多狱中文章。这是在特殊年代、特定背景下的作品,是时代、人格、事业、生命相撞击的火花。中国史上最有名的狱中文章是文天祥的《正气歌》。共产党领袖中,有瞿秋白狱中《多余的话》,胸怀坦荡,明月清风;有彭德怀在“文革”关押中,形成的《我的自述》,堂堂正正,掷地有声。人类永在进行寻找文明的新长征,这些文稿是征途上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志敏被示众时的凛然之姿,让蒋介石的军官也默然不语,美国记者捕捉的细节显现了方志敏军人的气质。
    B.叶剑英在悼怀诗中将方志敏比作文天祥,把握住了两人命运、精神、影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准确且精妙。
    C.在狱中,方志敏一方面理性反思政治领导、军事指挥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对革命未来有着积极乐观的展望。
    D.革命老区中,有百姓依然记得方志敏,这让作者欣慰;而都市、官场里,人们淡忘方志敏,这令作者遗憾。
    (2)方志敏在人生最后阶段,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3)作者在写作时使用了各类引述,请结合引述的类型分析其作用。

    组卷:16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世界人工夜空亮度图集》显示,全世界80%舌在夜空辉光下。在经济学家眼里,夜间灯光作为人类活动的表征,_______。然而,在天文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眼中,人类对照明系统的过度使用已经造成了“光污染”危害:曰益加剧的“光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到天文观测研究,_______。研究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迁徙鸟类和小海龟等因人造光的干扰,迷失迁徙方向,这危生存时间在亮光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对人的视力、中枢神经、免疫系统等也会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多疾病。有鉴于光污染的危害日益严重,国际上许多城市开始摒弃“不夜城”思维,_______。
    “暗夜保护”是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公益组织提倡的环保理念,意在寻觅或保护没有工业照明痕迹的暗夜星空。该理念倡导,在城市里因地制宜划定“暗夜保护区”,在不影响生产生活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能耗,改善照明环境,该亮则亮,该暗则暗,最大程度消除光污染。
    (1)请在文章横线处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请从材料中提取必要的信息,将下面《关于开展“暗夜保护”行动的倡议书》的正文补写完整,要求表达简练得体,不超过80字。
          夜空是造物主给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馈赠。漫长历史上,浩瀚璀璨的星空曾激发了人类科学、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的无数灵感。
     
    ,暗夜保护任重道远,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努力。

    组卷: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2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