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6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秋时期,孔子通过总结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并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礼”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引导、制约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礼记》看来,“礼”是高于订“仁”的、《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由此可见,连“仁”也是以“礼”为依据的。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礼”为基础的政治。“礼“与中国古代政治理念、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爵位制度、土地制度及其他各种政治制度,在古代都属于“礼”的范畴。“礼”与法制也有密切关系。“法”源于“礼”,是从“礼”中衍生出来的,《管子•枢言》云:“法出于礼。”“礼”被赋予了强制力便是“法”。“礼”是一种社会道德教化工具,“法”是一种事后的惩罚措施。“礼”和“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礼”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导人们别贵贱、序尊卑;而“法”则依靠强制力使人们共同遵守礼的有关规范。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中,“礼”与“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社会秩序发挥着调节,约束的功能。许多统治者和政治家还往往以“礼”为依据,进行制度建设或改革。如王莽在建立新朝的过程中,以《周礼》为据,改革诸项制度;西魏末年,苏绰辅佐权臣宇文泰,依据《周礼》进行官制改单;宋代王安石也以《周礼》作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凡此种种,均体现出儒家所体现的礼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色与基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体现某种价值取向并且持续发展的优秀历史传统。它既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身份特征。儒家所倡导的“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完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关于礼的宗旨,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礼的根本精神。“贵和”的价值取向就是崇尚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精神。所以,“礼”的目标就是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以及有着各种不同价值诉求的人们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们缓解矛盾,和谐共处。儒家倡导的“礼”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精髓,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战乱和分裂,但总体上一直处于“大一统”的格局之下。儒家“礼”文化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这种基调的形成也正是“贵和”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的结果。
          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关系与思想意识的发展和变迁,儒家所倡导的“礼”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是,“礼”依然是古代各种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也是历代所追求的理想制度模式。不唯如此,儒家礼乐文化的“贵和”价值取向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丁鼎《“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作为夏商周的文化遗产,经孔子继承发展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核心。
    B.“礼”既是社会的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规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C.“贵和”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让社会有了贵贱之别和尊卑之序,并形成了礼让传统。
    D.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为实现社会大同,追求人与人的和睦是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论证“礼”与“仁”“礼”与“法”的关系时引用了典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从中国古代政治和中华民族精神两方面,论述了“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C.作者列举古代社会进行制度建设或改革的事例,目的是证明“礼”对社会具有调节作用。
    D.作者在文末指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礼”虽受到冲击,但依然刈中华民族有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与“法”都能约束人的行为,前者倾向于教化和引导,后者倾向于惩戒和处罚。
    B.因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属于“礼”的范畴,所以古代统治者都会依据“礼”来设立制度或者进行改革。
    C.“礼”的目标是让各阶层的人遵守“礼”的规范,实现该目标离不开“和”的精神。
    D.民族精神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完善,“礼”起了重要作用。

    组卷:0引用:1难度:0.5

现代文阅读(二)(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动物世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在肯尼亚马萨伊马拉草原上,我们总能看到长颈鹿在悠然地嚼着金合欢的叶子。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所以,聪明的长颈鹿自然会找新的地方进餐了。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校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校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校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这种现象其实也发生在大熊猫身上,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挑嘴的大熊猫就只愿意吃冷箭竹,像毛竹、麻竹这样的竹子根本就不入它们的法眼。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相对来说,作为考拉食物的三种桉树中的桉叶油含量远不如柠檬校、蓝桉、辐射桉、速丰桉这些应用于精油生产的桉树。
          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400克的桉树叶,这仅仅是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吃下的蔬菜总量,但这却是一只考拉一整天的能量来源。
          考拉会细嚼慢咽,尽可能地避免快速摄入大量的毒素。所以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约为4~6小时,而吃饭快的人可能一天的进餐时间加起来只有十几分钟。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鳄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1855年,就在被首次发现的30年后,人们发现马铃薯甲虫开始啃食美国科罗拉多州马铃薯,并且它们的胃口出奇的好,所有的马铃薯叶片都是它们嘴巴里的美味,如果叶子被啃食得过于干净,它们还会去啃食马铃薯块茎。所到之处如风卷残云,因为最早的危害发生在科罗拉多,所以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所以人吃下含有龙葵素多的食物时,轻则出现口腔和喉咙刺痒的症状,严重者表现为体温升高和反复呕吐而致失水、瞳孔散大、呼吸困难、昏迷、抽搐,如果剂量更高则会因为呼吸系统麻痹而死亡。
          但是,对于马铃薯里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这个清除的过程,就像在垃圾焚烧厂焚烧垃圾一样清除有害物质,毕竟燃烧通常也是氧气与有机物剧烈反应的过程,只不过在生物体内这种垃圾处理过程会温和很多。至于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就像是点火系统,让马铃薯甲虫拥有了可以熊熊燃烧的抗毒小宇宙。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Bt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
    B.桉树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是为了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的这一防御武器。
    C.龙葵素斯可以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出现,也能导致生物膜结构破裂。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农药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对它没有任何作用。
    (3)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究竟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5引用:1难度:0.5

现代文阅读(三)(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套不住的手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右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于,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钁头一钁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成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7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给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戴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锄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戴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戴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B.小说赞美了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也暗含对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现象的批判。
    C.手套在文中被几次戴上和脱下,甚至两次丢失,这看似重复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D.小说的语言既朴实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兼用比喻,达到了通俗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认为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现代汉字笔画与构件的形成及变化有两个支配原则:一是书写便捷,二是整字优先。
          书写便捷是汉字笔画与构件形成的主要支配原则,“便”是符合书写的生理习惯,“捷”是书写快速。现代汉字单一笔画有右横折而无左横折,①_____,就是因为左横折、右竖折,需要从右到左书写,不符合生理习惯。“便”也是为了“捷”,②_____,不符合就慢。上述表层规律是由书写便捷原则决定的依据“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先是从上到下写完左旁,接着是从上到下写右旁,左旁最后一笔的横画变为提画,是为了缩短与右旁第一笔的书写距离,距离短则快。而在书写上下结构字形及作为左右结构字形的右旁时因为是整字的最后一笔,所以没必要变化。
          整字优先原则主要是指整字、构件和笔画三级形体成分中优先考虑整字形体,即保证整字形体的方形布局、结构清晰、美观稳定。例如,现代汉字有竖弯钩的构件位于左右结构字形的左侧时,如果它的竖弯钩是在构件的右部或中部的话,竖弯钩变为竖钩,如“元——顽”“屯——邨”;如果是在构件的左部,则③_____,如“包——刨”“仓——创”。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羊”“关”等字上都两点的形态是“丷”,左点由左上向右下倾斜,右点由右上向左下倾斜,请从书写便捷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组卷:1引用:1难度:0.7

六、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材料二: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看清自己的底色,既不随波逐流,也绝不黯然失色。那些传统的色彩凝结了千年的智慧和审美,像一粒粒沧海遗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世界离不开色彩,人生离不开底色。阅读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