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临考冲刺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独具匠心、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
          自古以来,建筑受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制约,带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征。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多半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筑以泥土砖木结构为主;欧洲国家多处于丘陵地带,建筑以石拱廊柱构造见长。人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配搭以及营建中起主导作用,人们的语言、习俗和情趣等,共同凝结为民族意识,渗透于建筑的每一条肌理、每一个细节之中,最终固化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文化认同。
          建筑在实用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文化象征意涵,常常和特定的民族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建筑设计建造者,在把握本土与外来关系之时,对这一点尤其需要精思熟虑,尊重建筑的“本土性”。“本土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全球化时代中的各个民族,汲取外来建筑精华为我所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拿来”不是照搬照抄,不是贪大求洋。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借鉴外来建筑优长,在洋为中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提升当代建筑的文化格调和营造水平,才能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进步。
          赓续传统根脉,注入时代新质,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水乳交融,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让人们找到乡愁的记忆。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建筑属于复杂的造型艺术,其结构、框架等必须严格遵循力学原理,以实现空间的人居安全等基本功能。建筑作为人工营造且直接为人服务的有形实体,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外形美观大方、结构精确合理;布局舒展流畅、内饰优美和谐;既尽可能开掘实用空间,又赏心悦目、给人以安全舒适之感,是基本诉求。
          社会急需且期待给人以美感与震撼的新颖创造。在科技高度发达、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设计与建设者的艺术个性,让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竞相迸发,建筑行业才能涌动蓬勃朝气,不断实现当代建筑营造的突破。
    (摘自云德《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有删改)材料二:
          当下,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实施。乡村振兴必将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不变者,就是流淌在我们血管里的汩汩文脉。守住这股文脉,就是守住乡愁。
          这股文脉在哪里?这股文脉在乡间闾巷的乡土文化地标上。乡土文化地标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成败兴衰,铭刻着一个村庄的迁徙历史,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比如,明朝山西南迁江淮的移民世代流传歌谣说:“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老家名字叫什么,山西洪洞老鹳窝”,谣词中的“大槐树”“老鹳窝”就是典型的乡土文化地标符号。近些年来,山西省洪洞县举办“槐乡寻根祭祖节”,当地政府“抱切切之虔诚,怀殷殷之情意”宣读《祭古槐先祖文》,就是在这个地方。
          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亭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这些乡土文化地标,是散文名家余秋雨书里“童年时候家乡的牌坊”,是高原歌手降央卓玛歌声里“苦苦等待的雪山之巅”,是画家李柏林笔下的《古堰清明放水图》……这些牌坊、神殿、古堰,凝聚着心血、抟合着智慧、寄寓着精神。作为我们记忆深处标识化、表征化的家乡形象,它们和那些以勒石、铸铜、树牌等形式记录的先祖题刻、名人碑文、古韵匾联等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抚摸乡野之厚重、祖辈之荣光、少时之回忆的一个个锈迹斑斑的符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机。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除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护外,大多数位于农村的文化地标,不管是私人所有,还是乡村集体所有,都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再加上基层财力有限,对很多文化地标的保护也就成为“非紧急的事项”。比如,在一些城中村改造中,没有对古建筑进行评估,也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致使一些优秀的古建筑被拆毁。还有些乡土文化地标,如宗祠,由于缺乏保护主体,遭到了较大破坏。
          乡村文化地标,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首先要“摸清家底”。我们可从基层做起,各村先摸清自己的家底,然后再到乡镇、县区。乡村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等特点,应吸收专业人员(比如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进行全面认真排查,做好归纳梳理、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等工作,从而真正做到掌握家底。
          同时,建议政府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为乡村振兴投入了大量经费,应从这些经费中划拨出乡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用来修缮保护乡村的文化地标。同时,也应建立村民、企业等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高乡村文化地标保护的资金基数。此外,还要加大对乡村文化地标保护的宣传力度,要把乡村文化地标的保护宣传同当地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结合起来,增强群众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
          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在浙江不少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经过翻修被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不仅有村史乡约的介绍,而且经常举办文娱、宣讲、礼仪、议事、美德评比等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
    (摘自苟德培《保护文化地标传承乡村文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意识会渗透于建筑之中,从而固化成特有的建筑风格,这是由人们的语言、习俗和情趣等形成的。
    B.尊重建筑的本土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在全球化时代的各民族汲取外来建筑精华是理所当然的。
    C.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脉就是乡村中宫观寺庙、亭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建筑。
    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承载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已经被损毁、破坏甚至永久消失,必须加快保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方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B.在科技高度发达、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今,充分发挥设计者与建筑者的艺术个性,可以创造给人美感与震撼的新颖别致的建筑地标。
    C.山西省洪洞县举办“槐乡寻根祭祖节”、散文名家余秋雨书里“童年时候家乡的牌坊”、画家李柏林笔下的《古堰清明放水图》等共同构成了寄托乡愁的乡土文化地标。
    D.大多数分布农村的文化地标,无论所有权是私人的还是乡村集体的,因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无法律法规保护依据,基层财力有限等,乡村文化地标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够作为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设计,不仅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宏壮观,还结合时代需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文化传承留下宝贵的建筑范本。
    B.长城作为曾经的军事防御工事,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发挥着保障和平安定的实际功用。在此后千百年,长城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与长江、黄河等一起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C.温岭桃花源小区、西溪南村望山、山东凤凰措的翻建项目等,力求把古典民居的韵致和现代生活理念密切结合起来,把当下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古典山水园林之中。
    D.苏州博物馆的立体几何形天窗与斜坡构成的极具识别度的屋顶造型,使整座建筑与周遭环境和谐天成,透露出鲜明简洁的现代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脉络。
    (5)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地标?请结合材料有关内容作答。

    组卷:13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红头绳儿
    王鼎钧
          一切要从那口古钟说起。
          钟是大庙的镇庙之宝,锈得黑里透红,缠着盘旋转折的纹路,经常发出苍然悠远的声音,穿过庙外的千株槐,拂着林外的万亩麦,熏陶赤足露背的农夫,劝他们成为香客。
          庙改成小学,神像都不见了,钟依然在,巍然如一尊神。钟声响,引来的不再是香客,是成群的孩子,大家围着钟,睁着发亮的眼睛,伸出一排小手,按在钟面的大明年号上,尝震颤的滋味。
          校工还在认真地撞钟,后面有人挤得我的手碰着她尖尖的手指了,挤得我的脸碰着她扎的红头绳儿了。挤得我好窘好窘!好快乐好快乐!
          可是我们没谈过一句话。
          在学校里,校长对学生很严厉,包括对自己的女儿。他要我们跑得快,站得稳,动作整齐划一。如果我们唱歌的声音不够雄壮,他走到我们面前来叱骂:“你们想做亡国奴吗?”对犯规的孩子,他动手打,挨了打也不准哭。可是,他绝对不禁止我们拿半截粉笔藏在口袋里,他知道,我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喜欢找一块干净墙壁,用力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大军过境的日子,他不处罚迟到的学生,他知道我们喜欢看兵,大兵也喜欢摸着我们的头顶,想念自己的儿女,需要我们带着他们找邮局,寄家信。
    “你们这一代,要在战争中长大。你们要早一点学会吃苦,学会自立。挺起你们的胸膛来!有一天,你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记住!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挺胸抬头……”
          校长常常这么说。我不懂他在说什么。我怎么会离开父母?红头绳儿怎么会离开他?如果彼此分散了,谁替她梳辫子呢?
          学校里并不冷清,一大群同学围着钟,轮流敲钟。钟架下面挖好了一个深穴,带几分阴森。原来这口钟就要埋在地下,等抗战胜利再出土。这也是校长的主意,他说,这么一大块金属落在敌人手里,必定变成子弹来残杀我们的同胞。这些同学,本来也是来看校长的,大家都有点舍不得他,尽管多数挨过他的藤鞭。现在大家舍不得这口钟,谁都想多听听它的声音,谁也都想亲手撞它几下。你看!红头绳儿也在坑边望钟发怔呢!
          钟要消失,红头绳儿也要消失,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毁坏变形。钟不歇,人不散,只要他们多撞几下,我会多有几分钟时间。没有人注意我吧?似乎没有,大家只注意那口钟。悄悄向她身边挤去,挤两步,歇一会儿,摸一摸那封信,忍一忍心跳。等我挤到她身后站定,好像是翻山越岭奔波了很长的路。
          取出信,捏在手里,紧张得发晕。
          突然,那口大钟剧烈地摇摆了一下。我抬头看天。
    “飞机!”
    “空袭!”
          在藤鞭下接受的严格训练看出功效,我们像野兔一样窜进槐林,隐没了。
          ……
          直到有一天,我又跟校长见了面。尽管彼此的面貌都变了,我还认识他,他也认得我。我问候他,问他的健康,问他的工作,问他抗战八年的经历。几次想问他的女儿,几次又吞回去。终于忍不住还是问了。
          他很严肃地拿起一根烟来,点着,吸了几口,造成一阵沉默。
    “你不知道?”他问我。
          我慌了,预感到什么。“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校长哀伤地说,在那次大轰炸之后,他的女儿失踪了。他找遍每一个防空坑,问遍每一个家庭。为了等候女儿的消息,他留在城里,直到听见日军的机关枪声……多年来,在茫茫人海,梦见过多少次重逢,醒来仍然是梦……
    “怎么会!这怎么会!”我叫起来。
          泪珠在校长的眼里转动,吓得我住了口。这颗泪珠好大好大,掉下来,使我更忘不了那次轰炸。
    “我知道了!”校长只掉下一颗眼泪,眼球又恢复了干燥。“空袭发生的时候,我的女儿跳进钟下面的坑里避难。钟掉下来,正好把她扣住。工人不知道坑里有人,就填了土……”
          临告辞的时候,他使用当年坚定的语气告诉我:
    “老弟,有一天,咱们一块儿回去,把那口钟吊起来,仔细看看下面……咱们就这样约定了!”
          当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带了一大群工人,掘开地面,把钟抬起来,点着火把,照亮坑底。下面空荡荡的,我当初写给红头绳儿的那封信摆在那儿,照老样子叠好,似乎没有打开过。
    (《台港文学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长要“我们”跑步要快、整齐,唱歌不雄壮就叱骂甚至动手打,还不让哭,刻画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
    B.校长要挖大坑将大钟埋在地下,暗示了校长知道战争即将来临,他想保护好大钟,为将来战争胜利复校做准备。
    C.小说描写大军过境,校长知道“我们”喜欢兵,兵也喜欢“我们”带路,因此,他不处罚迟到的学生,表现出校长的爱国之心。
    D.小说承载了很多内容,有少年的朦胧感情,有战争的灾难描述,有老师的正直与道义,给人以沉重的历史沧桑感。
    (2)下列对文章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一口钟写起,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形色黑里透红,缠着盘旋转折的纹路,给人神秘感,渲染了一种氛围。
    B.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心理描写,描写出作者欲言又止,进而又问的情景,刻画出作者对红头绳儿真心牵挂之情。
    C.小说虽然对红头绳儿着墨不多,但是,通过明写红头绳儿与“我”挤手、递信、念想、梦想,使红头绳儿一点点在读者中清晰起来。
    D.小说暗藏着前后照应,明暗结合,战争与和平的对照,历史与现实的冲撞,美好与毁灭的撕裂,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
    (3)文中“钟要消失,红头绳儿也要消失,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毁坏变形”这句话有何作用?
    (4)本文标题为“红头绳儿”,有人认为也能以“钟”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述理由。

    组卷:40引用:1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B.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C.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D.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代科举考试分为殿试、会试、州试、乡试。
    B.“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很有学识,受人赏识。李迪将文章给柳开,得到柳开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果然高中进士,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善于谋划,力主赈灾。李迪休假忽诏内东门,仁宗问他如何应对蝗灾旱灾,他认为应打开内藏库来借给国家赈灾,仁宗高兴地应允。
    C.李迪刚正不阿,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富有胆量,豪气非凡。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②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5)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

    组卷:22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列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虽然挑战重重,打压频频,但中外科技合作机会窗口在扩大,中国战略回旋空间广阔。中国创新能力提高,除经济体量大、门类齐,还具有承接能力、配套能力、研发能力和人才丰富等优势,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不动摇,我国与世界不同创新类型国家仍可在优势领域开展强强合作或梯度创新合作。
          手握金刚钻,才揽瓷器活。掌握能够引领全球解决问题的科技实力,有利于掌握国际合作话语权。但从长远看,基础的理论、原创性概念与技术如能在中国大发展,才能说我们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了在更多领域领跑的后劲儿。
          科技自立自强,根在自立。何以自立?靠科学的繁荣,必须把繁荣科学作为自立自强的底层逻辑。何以自强?靠创造的能力,也就是引领跃升、赋能发展、激活人才。

    组卷:16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正是靠着这股一往无前、豪情万丈的精气神,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从战疫情、抗洪涝,到促改革、推开放;从抓脱贫、惠民生,到保增长、稳大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我们以令世界惊叹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书写出载入史册的“中国奇迹”。
          请以“中国精神(力量、奇迹)”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8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