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眉山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学者丹穆若什曾指出,“变异性是世界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特征之一”。既然世界文学是一种全球性的流通和阅读模式,且一个文学文本在异域文化环境中,多数时候都是依赖译本才得以被阅读,那么这个文学文本要进入世界文学的殿堂,它首先就要经历被翻译,然后才能在原语语境之外的其他地方得到传播。但是,文化和文明间的异质性又使得翻译在很多时候需要将原文本用其他的语言和文化符码进行创造性转换之后才能具备可操作性。因而,在翻译和接受的过程中,文学文本需要经历多个层面的变异。只有在翻译中发生变异,世界文学才得以形成。
          以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例,他的成功再次证明,用非英语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也可以经由翻译跻身于世界文学的经典之列。当然,莫言的作品首先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精品,但正是依赖翻译,它们才获得全世界的读者和研究者的认可,诚如莫言自己所言“翻译家功德无量”。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作为一个“值得托付”的译者,他明显更懂得英语读者喜欢什么、拒绝什么。为了适应新的文化语境和接受环境,葛浩文对莫言的小说也确实有所删改,也许有批评者认为作为翻译者的葛浩文不够忠实,但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英美当代文学的外衣,这恐怕是葛浩文译本受到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显然,在跨越边界的文学翻译活动过程中,变异成就了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成功接受,使他的作品成功跻身世界文学行列。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转换的过程,变异在其中如影随形。由于文化间的异质性、译者的主体性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等的存在,原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是不可能达到完全对等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有些文本是不可译的。当然,思想或信息在交流中难免会有增减或者扭曲变形,这是翻译的难处,也是不得已的地方。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就曾说过:“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因此,翻译的变异对世界文学形成的另一个影响——跨语言变异可以带来什么?一种文学从一个国家流传到另一个国家,经过文化过滤、翻译和接受的综合作用可能会经历一个更深层次的变异,这是一个文学他国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符码和文学话语的变更过程。正是由于变异,翻译文学不再囿于本土文学的范围内。唯有让翻译在异质文化内积极融通,本土文学才有可能跨越民族边界,真正走向世界文学。
          总而言之,我们要看到翻译在世界文学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意识到变异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可避免,没有翻译的变异,国别文学将很难步入世界文学的殿堂。只有在翻译中经过了变换与调适,本土文学才能被外来文学所接受和吸收。今天世界文学的概念本质上已经暗含不同文学的交流、对话和互补特征。文学的他国化是一种深层次的变异,它虽然不会经常发生,但却是一种理想的不同文学间相互吸收、融合和促进的过程。
    (摘编自曹顺庆《翻译的变异:世界文学未来何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文学是一种全球性的阅读模式,变异性是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B.文学文本若要在要在异域文化环境中被阅读就必须依赖文字的翻译。
    C.一个经过了翻译的文本必定存在文化符码和文学话语的他国化变异。
    D.各本土文学经由翻译的变异就能跨越民族边界步入世界文学的殿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在论述翻译的价值,但同时也承认其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立论的审慎。
    B.文章综合运用了理论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说理充分。
    C.文章引用莫言的话,从作家自己的角度肯定了翻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力。
    D.文章先指出有翻译就有变异,进而论述变异对于世界文学的意义,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文版的《老人与海》与其他文字的《老人与海》呈现的信息或思想可能会不同。
    B.“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意味着如果《蜀道难》译成其他文字就不再是诗。
    C.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已经不自觉地充当了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D.翻译在促成世界文学繁荣的同时,也会反哺本土文学,为其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汽车芯片是车规级芯片的通俗叫法,在现代化的汽车产品上,汽车芯片相当于“大脑”。从整个芯片行业的等级划分来看,分别有军工级、车规级、工业级和消费级,其中车规级芯片对于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求更高,仅次于军工级。
          从车规级芯片的要求来看,需要适应一40℃到150℃的极端温度,高振动、多粉尘、有电磁干扰,湿度要适应0%一100%,一般车规级芯片的设计寿命为15年或20万公里。
    “随着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汽车所搭载的芯片越来越多,对智能性的要求也在提高,此前需靠驾驶员判断的东西现在慢慢交给芯片,这样汽车对芯片的使用量就会越来越多,并且对芯片的算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
          春节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电子信息司与主要汽车芯片供应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建议汽车芯片供应企业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加大产能调配力度,提升流通环节效率,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努力缓解汽车芯片供应紧张问题,为中国汽车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王琳琳《这次卡住汽车产业“脖子”的为什么是车规级芯片?》)
          材料二: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福特汽车总销量为43.21万辆,同比下降17.1%。其中,3月份总销量为15.93万辆,同比下降25.6%。之所以出现两位数下滑,原因直指汽车芯片的持续短缺。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范围内持续出现“缺芯潮”,汽车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如今的汽车市场,可谓一芯难求。很多车企只能停产或短期停产,还有一些车企不得不延迟交付。
          以大众汽车为例,2020年12月,大众汽车曾因特定汽车电子元件芯片供应不足,导致部分车型被迫短期停产。日本汽车产业在“芯片荒”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最新数据显示,2021财年,日本国内新车销量为421万辆,创下45年来的最低水平。
          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FS数据显示,由于芯片短缺,2021年全球车企累计减产约1020万辆。
    (摘编自刘畅《“缺芯”仍是全球车企难题》
          材料三:
          我国作为汽车销售大国,每年汽车的销售总量约为2500万辆,占全球30%以上。而在全球的芯片市场当中,我国的生产规模则只有150亿,占全球产能的4.5%,关键零部件MCU等基本上都靠国外芯片企业供应,进口度超过了80%。
          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创始人张兴海建议鼓励整车企业与芯片企业跨界携手、联合创新,积极推动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此外,我国汽车企业也开始采取自研或与芯片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对芯片领域进行布局。
          不论是与芯片企业合作还是选择自研芯片,都意味着,芯片来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当下车企解决芯片短缺的第一要义,也是行业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刘凯《汽车芯片危机仍存,两会代表建议“保供稳供”》)
    (1)下列对车规级芯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规级芯片又叫汽车芯片,它是现代化汽车的重要构件,相当于汽车产品的“大脑”。
    B.由于车规级芯片的持续短缺,包括大众汽车在内的众多车企不得不短期停产或延期交付。
    C.车规级芯片需要适应极端的温度、高振动、多粉尘等状况,其使用寿命比消费级芯片短。
    D.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车企对车规级芯片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范围内持续出现的“缺芯潮”影响了众多行业的发展,其中汽车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B.我国每年汽车销售总量占全球30%以上,而汽车芯片生产规模却只占全球产能的4.5%。
    C.2021年全球车企累计减产约1020万辆。随着新冠疫情反复,2022减产可能还将持续。
    D.汽车产业受制于“缺芯潮”警示我们,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3)我国该如何破解汽车“缺芯”难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坛事
    张建春
          半人高的一口坛子,常年杵在老川家的堂屋上沿,祖宗样供着。
          坛子长相不好看,黄泥巴胎子,颜色不够鲜亮,包了层说不好的怪浆,脏兮兮的。岁月留了痕迹,落尘存灰,用劲儿洗、出力刷,也不能将看似脏物的东西洗去。
          这坛还有个怪处,口小,成年人的拳头塞不进去,老川老了,手若鸡爪,他的手也塞不进去。
          老川把坛子当宝贝,还为它起了个名子:聚宝坛。
          据老川说,坛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先祖用黄泥盘成的,上面留有先祖的指纹。说这些时,老川口吐白沫,用了很多的力气。若不相信,老川就找一块尚干净的地方,吐上口唾沫再擦擦:看,看,看,指纹多新鲜。看的人没看出手纹,倒看到一些纹理,和土地上龟裂的走痕差不多。
          老川还说,夜深人静时,聚宝坛会叹气,一个接一个,是祖上在叹气,叹没过上好日子的气。
          不过有一样灵性得很,一旦坛子的外面披汗淌水,不久一场雨就要来。村里人观天气,找好日子,就问老川,老川不直接回答,而是说,去问问聚宝坛。坛子不会说话,但会流汗,汗就是它的话。
          老川把坛子看得重,在家中的地位也高,放堂屋上沿就是明证,上沿的墙上挂着一溜画像,都是逝去的上辈的。老川计划过,他也将挂上墙的,挂的位置正和坛口一致。过大年贴红对子,坛上是必贴的,贴上的字是老川编的,有些意思:口小肚子大,聚宝又聚财。写字人说这不是对子,不合辙不押韵。老川认死理,就是它,几十年一贯制,坚决不变。
          坛子招人眼,到老川家来的人都好奇。敲敲坛子,坛子发出清脆的声响。手想伸进坛子里,可怎么也伸不进去。拿眼去看,坛子深不见底,黑黝黝的。再好奇,取棍棒搅拌,会兀自一惊,里面有货,搅拌时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这货是米,米是老川一把把放进去的。
          老川放米,是经年累月的事。
          说来是故事。老川抠门,这抠倒不是对别人的抠,是对自己,是对自家人。老川立了规矩,每天中午煮饭,米用升子量,淘米前必须抓把米留下,留下的米放进半人高的坛子里。
          老川有话:少一把米饿不着人,吃个七分饱不影响干活。
          这事说起来容易,可长年累月做隔三岔五就会忘了。忘了得补上,从一顿饭上补,这很厉害,忘了三天补三把,忘了五天补五把,三五把一去,一家人饭不够吃,就得饿上一次肚子。这样一来,记性就长牢了。
          还别说,积少成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过去了,坛子还就装满了。
          家里人为这事没少和老川争执,可没用,别的事好说,这事没商量余地。家里人的理由是:不在乎这一把米,好说不好听,何况费工夫。老川不管,任性得到位。
          米放坛子里时间久了会长虫,老川多了样事,过上些日子就丢进一粒蒜瓣或一个辣死人的辣椒,算是把虫治住了。
          一年大灾,到青黄不接时,村里家家户户接不上顿了。老川家却没挨饿,把坛子中的米倒出,竟一箩筐,熬稀饭吃,硬是撑到了麦子登场,续上了一口气。
          这坛子还不是宝贝?村里人没话说了。
          老川和人探讨过,祖上盘的坛子到底是何用途,请教过许多人,各有说法,但说得最多的是盛酒。老川一律不认可,他固执地认为是装气的,是装家的元气的。
          家的元气是什么?老川憋在肚里,谁也不告诉。
          日子好过起来了,老川还是不改淘米前抓把米放进坛子里的习惯。家人说,老爷子是守旧,改不了了。
          可一年下来,米陈了,一坛子陈米没个去处,老川又心疼。心疼过后,老川迅速忘了,又再次开始。
          老川九十岁这年,半夜时分,突然听到了坛子闹动静,老川从床上爬起,走到坛子边,趴在坛口却又睡着了,这一睡再没醒来。
          坛子传了下来,到了老川孙子的手里,孙子把坛子不当回事,干脆搬到后院。突然有了传言,说老川留下的坛子是某某朝代的宝物,上门的人一批又一批,看后,都出大价钱。
          老川的孙子将坛子搬回了家,放在堂屋上沿,上沿的墙上有老川的画像,目光正看着坛子。
          坛子放什么呢?老川的孙子采了几把野花,插坛子里,花不枯萎,徐徐喷出香味。
          出再高的价也不卖。老川的孙子对着爷爷的遗像说,留着装元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坛子的描写先抑后扬,开头写坛子的“脏”和“怪”,后面却突出了坛子的“奇”与“灵”,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B.小说巧妙通过对坛子的态度的呈现来完成人物的塑造。在老川眼里,坛子不仅仅是有功于家的实用器皿,更是有灵性的家族遗存。
    C.夜深人静的时候坛子接连叹气、老川临死之夜坛子闹出动静等超现实描写,在生动刻画人物潜在意识的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意蕴。
    D.老川孙子这个人物的设置颇具匠心,它使小说的情节有了纵深感,并为读者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认识作品的主题提供了可能性。
    (2)你认为家的元气是什么?请根据作品简要分析。
    (3)《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因为华连卡的清脆笑声而丧命,本文中老川孙子插在坛子里的野花不枯萎,这种夸张的表现在小说中比较常见。请具体分析这两处夸张手法在各自作品中的作用。

    组卷:6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普遍认为喝骨头汤能补钙,专业学者曾拿猪的大腿骨用常规熬汤的方式熬制骨头汤,并对汤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即便是熬制了很长时间,每250ml骨头汤当中,钙含量约为3.85mg,①
     
    ,牛奶的钙含量约为300mg。
          长久以来,大众认为骨头汤越白越香,其实这些浓白的成分正是大量的脂肪和嘌呤,而高脂肪和高嘌呤的摄入,又与心脑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痛风等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果喝下一大碗骨头汤,②
     
    ,反倒是补了大量的脂肪和尿酸。
          喝牛奶是补钙较为适宜的方式之一。成年人每天喝250ml—300ml的牛奶,就已经补充了每日钙需求量的几乎一半。此外,③
     
    。鸡蛋中的大部分矿物质都存在于蛋黄中,几乎接近牛奶的含量。大豆制品也是很好的选择。大豆本身的钙含量不算高,但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因需要不断加入石膏、卤水等凝固剂,使得豆腐中的钙含量不断提高。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用三个问句分别概括各段内容,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他们都是生活上的苟且者。
    ——朱光潜《谈美》      青年人如何避免患上“生命干枯”的大病?如何过上艺术化的生活?朱光潜先生的这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