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浙科版(2019)选修1《第4章 免疫调节》2022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与植物株高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对野生型水稻进行诱变育种,获得了两株严重矮化的突变体甲和乙,分析发现它们的D25基因均发生了改变,而D25是一个指导赤霉素合成酶合成的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甲是D25基因发生一个碱基对替换,导致相邻的两个外显子的产物无法正常拼接,不能合成正常的mRNA;乙是D25基因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原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卷:9引用:3难度:0.8
  • 2.在适宜的条件下给降香黄檀树干施用三种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后,其光合特性的变化情况如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不同浓度乙烯利对降香黄檀光合特性的影响
    乙烯利浓度 Pn(μmol•m-2•s-1 Cond(μmol•m-2•s-1 Ci(μmol•m-2•s-1 Tr(μmol•m-2•s-1
    0.1% 16.27 0.37 258.98 4.68
    0.5% 14.41 0.38 256.89 7.11
    2.5% 11.76 0.18 219.37 4.47
    对照 10.91 0.15 218.28 3.58
    注:Pn:净光合速率;Cond:气孔导度;Ci:胞间二氧化碳浓度;Tr:蒸腾速率。

    组卷:31引用:6难度:0.7
  • 3.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组卷:32引用:10难度:0.7
  • 4.对如图4幅曲线图中a、b两点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2引用:3难度:0.6
  • 5.图甲是水稻叶内细胞中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某科研小组对大田中的水稻进行光合速率日变化研究的部分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0引用:2难度:0.6
  • 6.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验证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 实验组植物切除顶芽,对照组不切除顶芽 
     B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将被35S和31P同时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分别测定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对照组使用不标记的噬菌体.
     C  验证酶的专一性  分别以淀粉和麦芽糖为底物,加入唾液淀粉酶,37℃水浴15分钟后,加斐林试剂沸水浴检测.
     D  验证小肠黏膜能产生调节胰液分泌的物质  将小肠黏膜甲盐酸研磨获得的提取液注射入同一条狗血液内,观察胰液分泌的变化.对照组的处理是直接将盐酸注射如狗血液内

    组卷:7引用:2难度:0.9
  • 7.某科研工作者采用浸泡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乙烯利和脱落酸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黑豆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注:乙烯利溶于水后随pH升高可分解产生乙烯。发芽率(%)=(发芽7天后总发芽种子数/种子总数)×100%;发芽指数=∑(每天发芽的种子数/相应的发芽天数),其中∑表示总和。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共同体现种子的活力。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卷:4引用:2难度:0.7
  • 8.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8引用:2难度:0.6
  • 9.CONSTANS(缩写为CO)基因是监测日照长度,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长日照条件下,植物韧皮部细胞中的CO蛋白会结合在成花素基因FT靠近转录起始的部位,从而激发基因FT表达出成花素,并运输到茎顶端,促进植物开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卷:85引用:4难度:0.7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题,共50分。

  • 28.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生物胁迫(如病原微生物侵染和动物取食等)形成了多种防御机制。
    (1)生物胁迫会诱导水杨酸合成。水杨酸是植物防御生物胁迫的一种核心激素,通过与其
     
    结合传递信息,从而增强植物对生物胁迫的抗性。但是,水杨酸作用途径的激活通常造成资源更多地分配给防御而
     
    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因此水杨酸不宜直接用于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2)为开发适宜的生物防治手段,研究者以拟南芥为材料,利用植物被昆虫取食后释放的一种气体成分--罗勒烯进行了相关研究。用罗勒烯分别处理野生型植株和水杨酸受体缺失突变体后,进行病菌接种实验,一段时间后检测植株中病菌数量,结果如图1所示。

    ①图1显示,突变体对病菌的抗性
     
    野生型植株。请结合(1)信息分析其中的原因。
    ②实验结果还表明,罗勒烯能够增强植株对病菌的抗性,且该作用不必须依赖于水杨酸。依据是
     

    (3)RP1是一种由RP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植物对生物胁迫的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罗勒烯的作用机制,研究者检测了相应植株中RP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如2所示。

    结合(2)分析图2结果,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RP1蛋白参与植物对病菌的防御应答,其含量的提高能够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B.罗勒烯处理能够立刻引发植物产生全面的防御反应,从而增强植物对生物胁迫的防御应答
    C.罗勒烯处理能够启动植物对抗病菌的戒备状态,从而增强植物在受到生物胁迫之后的防御应答
    (4)用罗勒烯反复处理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野生型植株,并测定其叶片直径、总生物量、开花时间和种子产量。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罗勒烯适宜直接用于大棚中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理由是
     

    组卷:44引用:2难度:0.7
  • 29.α-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似物,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甲图所示。

    (1)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的处理是
     
    ,并在清水中浸泡,目的是排除相关因素对侧芽生长造成的影响。
    (2)根据甲图所示的结果,a、b、c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3)在a浓度的NAA溶液作用下,葡萄茎段侧芽
     
    (填“能”或“不能”)生长;甲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填“能”或“不能”)体现NAA作用的两重性。
    (4)进一步探究NAA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X(乙图)时,可将甲图实验称为这个实验的
     
    。b、c浓度在X浓度两侧有
     
    种可能性。若浓度b>c,某同学在b、c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b、c浓度之间未出现峰值。参照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个实验中,你应该在
     
    (浓度范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NAA溶液进行实验,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5)该科研小组用一未知浓度的NAA溶液进行了上述实验,结果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为Y1,从丙图中可查到与Y1对应的两个NAA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NAA的真实浓度,科研人员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并重新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测得葡萄茎段侧芽生长量为Y2。请预测Y2与Y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组卷:6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