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 背影》2018年同步练习卷(6)

发布:2024/12/22 1:0:3

一、课前预习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蹒跚
     

    组卷:54引用:3难度:0.9
  • 2.辨识形近字
    (shì)
     

    狼(jí)
     

    (tū)头
     

    (shì 验
     

    书(jí)
     

    (tuí)废
     

    组卷:18引用:3难度:0.9
  • 3.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惨淡
     

    勾留
     

    典质
     

    蹒跚
     

    踌躇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组卷:11引用:2难度:0.9
  • 4.结合课文《背影》,回答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什么给把父亲的形象表现出来了?
    (2)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

    组卷:30引用:1难度:0.9

三、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 12.阅读课文《背影》第六节,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用哪些词语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句中的“这时”指什么时候?
    (3)“我的泪委快地流下来的了”的原因的什么?
    (4)“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是什么?
    (5)“显出努力的样子”能否改成“显出吃力的样子”?为什么?
    (6)买橘子的过程分“去”和“来”两段,为什么详写“去”?
    (7)选段中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中主要是
     

    A、肖像 B、语言 C、动作 D、心理
    (8)“心里很轻松似的”中的“似的”表达了什么
     

    A.父亲心里确实轻松。
    B.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免得儿子牵挂。
    C.父亲心情复杂难以说的清楚。
    D.父亲爱子之心无需在说明了。
    (9)选段写“我”的两次流泪都和“背影”有关,不同点在哪里?

    组卷:60引用:2难度:0.8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5)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组卷:807引用:1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