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31 15: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一首诗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描述一代诗史时人们也常常想到“背景”,和诗史平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司空见惯,在评论诗歌时毫不犹豫地信手拈用,但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质疑,问问它凭什么充当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
          语言学家说,“背景”一词是舶来品,它译自日文“陈心”,而日文“陈心”又来自英语background。在一般字典里,“背景“这个词下面有三个义项:某事物背后的情状;照相、绘画等主题背后的布景或陪衬背后支撑的势力或靠山。毫无疑问在诗歌批评中人们通常运用的是第一种意思。不过,当背景被恰当地运用于批评时,第二种意思“布景或陪衬”也成了合适的比喻,诗歌背景正好比摄影绘画时人物背后的布景道具,《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记顾长康画谢鲲,以为“此子宜置丘壑中”,丘壑即背景,谢鲲在丘壑中益显其精神风采。同样在批评家看来,“意义”与“背景”相关,诗歌在背景中更能显出其本义,所以丹麦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导言》中即以取景作比,说那“一头可以放大一头可以缩小”的望远镜务必对准焦距;可是,当焦距没有对准时,第三种意思“支撑的势力与靠山”也会渗进诗歌批评,因为在这个取景框里背景清晰而主题模糊,就好比画谢鲲却画了丘壑,人物画成了山水画,搭布景却搭了脚手架,被拍摄的主题只好战战兢兢倚在支架上,诗歌批评家不得不依靠对背景的考证和搜寻来重建诗歌的意义,于是背景真的成了诗歌意义的“支撑的势力或靠山”,因为在这些批评家“寻找头脑却摸着帽子’的视界中,只有凭着帽子才能找到戴帽子的头脑,尽管可能张冠李戴,但在他们看来,这就像只有凭山朵拉那只鞋才能找到山朵拉一样,背景是唯一的破案线索。
          一种批评方法背后总有一种批评观念在,无论这种观念形诸文字是在实际运用方法之前还是之后,它总是实际批评操作的指导,正如昆廷•斯金纳所说;“在我们可望鉴别的那个关系背景有助于解释出手中作品意义之前,我们实际上已获得了一种诠释方式,这种诠释方式提示我们:什么环境最值得探讨,什么背景最能帮助我们解释作品的意义。”观念的是非导致操作的是非,但方法的得失有时也能昭示观念的得失,这就好比地图的准确能指导行人迅速寻路,而行人按图寻路走错了方向也说明地图的错误。在同样以“背景”来推敲“意义”的过程中,有时如同摄影对准了焦距,批评恰如其分,像钱谦益解释《哀王孙》“东来骆驼满旧都”,以《史思明传》“禄山陷两京,以骆驼运御府珍宝于范阳”为背景,使人立即明白“骆驼”是实录,而此句意义是追忆当时的惨状;有时却仿佛伯乐之子按图索骥把蛤蟆当跨灶良马,整个儿把意义弄个满拧,如宋人把杜甫安史之乱前的少作《望岳》看成安史之乱后哀伤“天子蒙尘”的挽歌,在战乱背景下把“一览众山小”看成了讽刺“安史之徒为培壤之细者何足以上抗岩岩之大也哉”的政治漫画。这些具体批评中的是是非非除了批评者自己的历史知识有差异、鉴别眼力有高下之外,是不是也显示了“背景”作为一种批评观念本身的问题呢?
          引入其他的诗歌批评方式,与可靠的背景相互印证,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诗歌批评中的问题。
    (摘自葛兆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背景已经成为人们理解诗歌意义必不可少的基础,人们会不加犹豫地运用,这已经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B.“背景”一词是舶来品,在一般字典里这个词有三个义项,含义丰富,所有义项均被批评家们运用到了诗歌批评中。
    C.把背景当作理解诗歌的唯一线索显然是不恰当的,但不可否认当背景被运用到批评时,诗歌能更好地呈现出它的本义。
    D.一种批评方法背后总有一种批评观念在,所以观念的是非导致操作的是非,反之,方法的得失即昭示观念的得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背景成为诗歌研究的既定思路这一现象发问,进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B.文章引用昆廷•斯金纳的论述,论证了以背景来推敲诗歌意义的这一做法并不完全科学
    C.文章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肯定了背景在诗歌批评中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它的问题。
    D.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层次清晰,论证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批评中,过分看重背景的作用,有可能在理解诗歌时本末倒置张冠李戴。
    B.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高超的鉴别眼力,能有效减少诗歌批评中的理解错误。
    C.批评家评论诗歌时,只要在原有的方法之上提出质疑,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D.诗歌批评本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背景的运用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方式。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以核反应堆作动力源的潜艇,称为核动力潜艇,简称核潜艇。核动力装置的核心是反应堆,堆芯核燃料铀235的裂变反应产生高热,加热第一回路的高压水,经过蒸汽发生器,把第二回路的水加热成蒸汽,推动蒸汽轮机运转,通过传动装置带动螺旋桨推动潜艇前进。这样的反应堆称为压水堆,是目前核潜艇使用的主要堆型。正在研究的堆型还有气冷堆、氦冷堆、中子堆、熔盐堆。除了核反应堆以外,核潜艇上还备有蓄电池、柴油发电机、主变流机等作为急动力装置。核潜艇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功率大,航速高,例如,美国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反应堆功率26000千瓦,航速32节,而常规动力潜艇功率只有几千瓦,航速在20节以下,二是续航力强,可连续潜航80~90天不出水面,反应堆一次装核燃料可使用25年,这是常规动力潜艇无法比拟的。
    (选自《核动力潜艇》)材料二:
          1958年6月,聂荣臻向中共中央呈上一份《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这份绝密报告很快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准,共和国开启了核潜艇研制的序幕。黄旭华当年33岁,他马不停蹄地在图书馆、资料库搜寻后才发现,核潜艇作为拥有国最为神秘的核心机密,难以获得任何参考资料。即便如此,黄旭华等人也没有灰心,而是鼓足干劲一边琢磨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验证。
          核潜艇设计之初的那个年代。连手摇计算器都没有,他们愣是用算盘珠子和拉计算尺完成了数万、数十万核心数据的计算。因为许多关键数据用计算尺和算盘难以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于是,黄旭华等人分成三个组,由三个组的人员按照同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如果三个组算出的结果完全一致便可以确认数据结果的正确性,只要有一组数据不一致则重新计算,直到每组数据都得到确认为止。他们在当时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土办法,解决了最尖端最先进的技术问题。
    (选自王建蒙《黄旭华——深海利剑》)材料三:
          记者:您曾说:“我的人生,就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里决定的。”可否分享一下您弃医从研的经历?
          黄旭华:我本是想学医的,因为父母都是医生,后来事情发生了改变。抗战爆发后我到桂林念书,日本人炸桂林,一片废墟。警报一响,就得躲进防空洞。我问老师:中国那么大,连一个安安静静读书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她回复,因为中国太弱了。于是我给自己改名“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后来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记者:黄老,中国为什么必须要有自己的核潜艇?
          黄旭华:核潜艇潜入水底,隐蔽性强,给敌人的军舰和海上运输造成很大的威胁。和平时期有了它,可以遏制敌人的核讹诈,保卫国家,维护世界和平。
          记者:          
          黄旭华:1963年,美国某王牌核潜艇深潜试验还未到200米就沉入海底,艇上100多人无人生还。现在这艘从里到外全由中国人研制的核潜艇,能否顺利闯过第一次深潜试验大关,参试人员心中无底。大家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去执行深潜试验,是非常危险的。我说,深潜试验绝不是要我们去“光荣”,而是把试验数据一个不漏拿回来。我是总设计师,我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更要为艇上170多个参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所以,我决定跟大家一道去,共同完成深潜试验,果然试验很顺利。
    (节选自新华网“聆听大家”专栏,记者:韩亚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压水堆是目前核潜艇使用的主要堆型,它主要利用了堆芯核燃料铀235的裂变反应。
    B.因为比其他武器的功率大、续航能力强,核潜艇成为了各国竞相研制的重型武器之一。
    C.黄旭华等人仅用计算尺和算盘进行简单计算,解决了核潜艇计算中最先进的技术问题。
    D.为了把所有实验数据拿回来,黄旭华决定与舰艇上的参试人员一起完成那次深潜试验。
    (2)材料三中,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记者提问句,最贴切的一项是
     

    A.1988年,为何深潜实验参试人员心理负担重?
    B.1988年,您为什么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实验?
    C.1988年,那次核潜艇深潜实验有何危险之处?
    D.1988年,那次核潜艇深潜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3)我国能成功研制出核潜艇的因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组卷:2引用:1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百合花
    茹志鹃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进展顺利。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正是我的通讯员老乡。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一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怔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文本二:
    致樟榕二兄书
    冯庭楷
    樟、榕二兄:
          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正在沉默思念,适逢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皋落镇与我见面了。
          父亲深锁着愁眉,睁着一对深深的大眼,看着我,但又说不出什么来。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惨。但是父亲内心的悲哀又是怎么样呢?
          第三天,我送父亲出了村口,一阵阵的悲酸直涌上心头来,但在父亲面前强为欢欣,表露着愉快的情绪,硬着心肠说几句安慰父亲的话。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时,方才回转身来。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地淌了下来。我简直想放声大哭,啊!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吧……一连好几天,总在担心着这一段遥远艰险的路程上年老身孤的爸爸。
          记得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偶遇一熟人告诉我说,你走后不久,即有坏分子恶意造谣云:皇军讨伐大捷,八路大部溃散,冯家儿子已毙命疆场……故家人日夜痛哭不止(特别是母亲)。我听了,突然心头狂跳,对恶意造谣者恨之入骨。然愤恨之余,又不觉凄然泪下。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哭泣。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离别之情,一言难尽。哥哥,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写出来呢。请即来信告以祖母、父母、叔伯、婶母、兄弟姊妹等的详情。遥祝阖家老幼安康弟庭楷
    四月廿五号(旧历三月廿三)
    (有删改)
    【注】冯庭楷:山西人。1946年9月在山东巨野战役中遭敌机轰炸牺牲,年仅23岁。这封家书写于1946年4月25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关于“月亮很明”一句的描写,既点明了战斗的持续时间长,也暗示出情节即将出现的发展变化。
    B.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透过“我”的眼睛,新媳妇的形象不断变得丰富立体,鲜活感人。
    C.文本二中冯庭楷安慰自己的母亲不必为了外界的谣言难过,不要哭泣,因为这些谣言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
    D.通过对两位革命战士形象的展现,两则文本向我们传递出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精神的伟大。
    (2)文本一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两则文本虽同样表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精神,但文体不同,一为小说,一为书信,试分析两则文本在艺术特色上的差异。

    组卷:11引用:5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维有他的辋川山庄,苏东坡有他的(  ),朱自清有他的(  ),夏丏尊有他的白马湖。这一处处山水美景,都是文人们灵魂得以安放的绝佳之境。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山水。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涌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产生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魅力了,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激励;登峨眉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山水给人的宁静。这感觉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这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我没有宗教的体验,但是感觉自己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请在文中括号里写出恰当的内容,并在横线处写出一句结构相似的句子。
    苏东坡有他的(
     
    ),
     

    朱自清有他的(
     
    ),
     

    组卷:22引用:3难度:0.3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甘宇是四川泸定昌源电力开发有限公司职工。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后,他和当地村民罗永坚守电站,及时拉闸泄洪,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为了逃生,罗永去找救援队,之后两人便失去了联系。9月8日,罗永在被困75小时后获得救援。但是,甘宇却失去了联系。9月21日,在失联17天后,甘宇被自发上山寻人的当地村民倪太高发现,从而成功获救。
          在平凡的岗位上,罗永和甘宇没有放弃坚守;在艰难的17天中,甘宇没有放弃坚持;在不断的余震中,倪太高没有放弃寻找,他们一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