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比较文学,有时也称世界文学,是一个融会贯通多学科、多语言、多文化的学术领域。其研究对象为至少两种或以上语言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此外还常常涉及哲学(尤其是欧洲大陆哲学)、美术、电影、音乐、建筑、政治、历史、社会学、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宗教等不同人文社科领域。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以大范围扩展文学的研究领域,带来更深的思想成果。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摘编自网络百科知识)材料二:
作为一门跨国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是当今中外文学、文化交流、对话、互鉴、互补的重要平台,然比较文学的学科话语权力长期被欧美学者所主宰,中西学者在话语体系上是不对等的。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将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相结合是时代和学科使命的双重诉求。
在具体操作层面,首先是让教师具备中国文化立场和对中国文学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接下来,也必须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优化,使其能够凸显出中国比较文学实践的价值意义。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文化认同的深度融合。
(摘编自褚慧敏《比较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探究》)材料三:
新一轮课改下出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已经启用,教材在选文和编排上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①从影响研究的方法看语文课文的选材:教材选取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母亲》作为散文诗二首并列。比较文学的“影响”强调“外来性”,冰心作为文学的“接受者”深受文学“放送者”泰戈尔的影响。
②从平行研究方法看课文单元结构的编排:平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强调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新版教材就根据这一思路,在第五单元分别选取了中国现代作品《猫》《鸟》,外国作品《动物笑谈》以及中国古代作品《狼》;在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的寓言四则中,安排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③从跨学科研究方法思考入选课文: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天净沙•秋思》将客观对象和主观情感进行结合,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将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在意境中融合,较好地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
(摘编自胡依灵 牟学苑《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比较文学元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形式,可以融会贯通多种的文化、学科和语言,也被叫做世界文学。
B.比较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但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在研究学术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C.只有教师具备中国文化立场和对中国文学的自信,学生们才能获得相关领域的文化自信。
D.教材里并列出现《动物笑谈》和《狼》,是为了平行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等文本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中出现的名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视域”是对传统单一学科视域的颠覆,比较视域更崇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得到不一样的发现。
B.“国家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制度及对外政策等不太容易量化的指标。
C.“放送者”,在文中描述的是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里对其他文学创作者造成“外来性”影响的个体。
D.“科际整合”是不同自然科学学科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3)根据材料中的观点,下列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如何影响鲁迅的同名小说。
B.江宁织造曹寅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C.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如何受到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影响。
D.白居易作品如何影响了日本的《源氏物语》。
(4)有人把三个材料按照一二三的顺序组成了一篇文章,请概括各部分内容并分析他这样做的内在结构依据。
(5)根据三个材料,分析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融入比较文学元素的作用,并以材料内容举例说明。组卷:8引用:1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桔子
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不一会儿,火车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来。
过了几分钟,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文本二:
一件小事
鲁迅 我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跟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1)下列对两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桔子》中乡下姑娘坐错位子,穿着邋遢和开窗户的一系列表现,让“我”对她的评价不断降低。
B.《桔子》中的“我”最后忘却了一直侵扰着自己的世间纷扰,得益于小姑娘展现出的“人间之善”。
C.《一件小事》中车夫的行为,让他在“我”的心目中变得高大,并带给了“我”希望和勇气。
D.《一件小事》中的老女人,明确是故意来讹诈的,所以“我”把这件事一直记在心中,引以为戒。
(2)下列对两个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件小事》虽然是小说作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真实的生命感悟。就像《雷雨》中的家庭关系也能联系到作者的现实情况一样。
B.两篇小说中的“我”都被感动了,但芥川作品里这种感动更加朦胧,而鲁迅笔下的感动则更富于现实性,有比较明确的教示作用。
C.比较两者,鲁迅的作品多用白描式的写实手法,修饰很少,在感染力上明显逊于另一篇作品,也不如鲁迅先生自己后来的作品《狂人日记》。
D.两篇作品都成功地折射出了创作者的艺术才华,两者相似处不少,同时由于创作者个性气质、艺术趣味的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之处。
(3)《桔子》这部作品中,对色彩的使用颇为鲜明,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4)两篇小说有很多共同点,请根据文本进行相似性方面的分析。组卷:16引用:1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①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② 。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结尾的致故祝颂之辞辞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③ 。《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古代的书信,多半写在竹木牍上,一般长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古诗十九首》中有首《孟冬寒气至》,诗中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收信的人把信贴身小心地藏着,历三年之久,字迹都不曾磨灭。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分别概括三个语段的主要内容。组卷:8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百年前,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疾呼: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材料二:
百年后,2021年4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习总书记谈及新时代美育时强调,“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中学生成长成才论坛”要组织一次以“强健体魄,美育人生”为主题的庆祝五四青年节的演讲活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