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四地五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1 1: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
语言永远是发展变化的,新的语言现象总会层出不穷,不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会出现发展变化。语音变化,比如,“一骑绝尘”的“骑”,古音“jì”,现多读“qí”;语法变化,近二三十年来出现了很多传统上少见的新的语法组合。比如,“很中国、很男人”等“很N”结构。新出现的词汇数不胜数。我们立足中国语言规范的历史演进和当今宏观社会语境提出并阐释“中和诚雅”的当今语言规范观。
“中”即“中庸”,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中”的基本内涵是不偏不倚,既不“过”亦无“不及”,儒家主张用“持中”的手段来处理事物,即要把握合适的“度”,所谓“允执其中”,在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工作中既有重要理论价值更有很强现实意义。从“持中”思想出发,对新语言现象大可不必忧虑,其实语言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有一种自我优化功能,少数有表现力的新语言形式会保留下来,而绝大多数新语言形式则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和”,即“和谐”,其基本内涵就是不同事物同生共处,相互依存,不过分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特别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不带任何偏见,相互接受对方的存在方式,只有达到了“和”的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才能各安其位。“同”就是“同一、统一”,就是绝对的一致,不允许异质事物的存在。“和”就是要“去同”,使不同事物配合而达到平衡。
当今中国语言生活多姿多彩,各种新的语言形式日新月异,我们需要坚守“和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理念,既要吸收古代的语言形式,也要吸收外来的语言形式,更要允许各种依托新媒体而产生的新语言形式的存在,让各种语言成分各得其所。每种语言要素都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和文化价值,是难以被替代的,在特定语境中能收到非常明显的语用效果。
语言规范除了语言本体规范之外,还有更重要的言语行为规范。当今言语行为规范应该从低层次和高层次两个视角来考虑,前者是最起码的要求,基本标准是致“诚”;后者是唯美的价值追求,目标是求“雅”。
《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诚”,就是真实无妄,这是天下事理的根本,追求真实无妄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对言语行为规范的指导集中体现为“修辞立其诚”(《乾•文言》)我们提倡“言之以诚”的当今言语行为规范观,就是要反对话语“假、大、空、俗、痞”等风气。
“雅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理想和文艺批评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雅正”的语言规范观,具有一种语文审美的倾向,即力求维护一种被认为是正确的、好的、合乎标准的语文形式,它概括和体现了我国古代优良的语文传统。近几十年来,社会语言俗化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当今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某种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但是,言语行为的“俗雅”要区分人群和场合,不能全民皆俗,不能全方位皆俗,应该给“雅语”留下一定的时空语境。
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中国古来之语言规范,都以“雅正”为标准。先秦时期的通用语被称为“雅言”,古代最早的辞书取名《尔雅》,便是这一规范观的最好注脚。《论语•述而》有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由此可知,孔夫子在诵书执礼之时,皆用雅言。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需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些年来语言在多个层面不断发展变化,既产生了新的语法组合,也有“被就业”“被慈善”等新的词汇出现。
B.面对不断涌现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秉承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充分利用语言的自我优化功能,不必人为规范。
C.“雅正”的语言规范观贯穿古今,体现了语文的审美倾向,面对特定的人群和场合,“雅语”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D.语言规范以语言本体为对象,以服务语言生活为旨归,只有利用各种观测方法把握语言生活,才能做好语言规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立足语言规范的演变进化,把握当下宏观社会语境,提出“中和诚雅”的语言规范观,利于语言规范实践。
B.“中和诚雅”的语言规范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C.在语言规范中“诚”“雅”比“中”“和”更加重要,而“诚”和“雅”又体现了由低到高不同层次的追求。
D.不同时期对“雅”“正”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现代汉语时期重“正”轻“雅”,当下对“雅顺”则更加重视。
(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A.“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
B.“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为。萧何之对,非雅言也。”(魏收《魏书•世祖本纪》)
C.“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正能量”“点赞”“颜值”等一批具有表现力的网络热词入选《现代汉语词典》,而“绝绝子”“yyds”“社交牛逼症”等词语则惨遭淘汰,热度不再。请结合材料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合理性。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
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有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
可是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看到地上的苹果越来越少,看着一些人离去和一些人来到。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选自《十八岁出门远行》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
B.“我”在路上孤独地行走,无人能询问、依靠,象征了青年人踏入社会时的无助和迷茫。
C.司机吸过“我”的烟却对“我”粗暴地说“滚开”这一情节的作用是刻画司机的形象特点。
D.把汽车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我们在遭遇和处境上的相似,让“我”在理想破灭时得到抚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在叙述上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这种极其简单的方式,让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B.小说以“我”远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采用倒叙的叙事方式,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
C.“我”一直在寻找的“旅店”象征了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也象征了希望和力量,是成长途中必需的动力。
D.小说中青春初旅的兴奋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3)小说结尾部分写了远行前的经历,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4)出门远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合情理的事情,这种荒诞性的描写,有何作用?组卷:13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体免疫系统担负着抵御外来细菌、病毒、异物等入侵的职责。它会对不属于人体的物质进行分辨,帮助人体“排除异己”,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但若免疫系统的反应超出了应有的程度,就会对自身正常的组织或器官造成误伤,从而使人体出现过敏症状。
我们知道,过敏常发生在一部分相对固定的人群中,某类人先天的免疫系统就存在缺陷,他们的免疫系统异于常人,易做出“不辨敌友、无端攻击”的举动,①_____。我们称这类人具有过敏体质。过敏体质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双亲都是过敏体质,那么其子代是过敏体质的概率为60%到80%。②_____,但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并非一定会发生过敏,这是因为过敏还需外因即环境因素——人接触到过敏原及其他刺激因素。
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被称为过敏原,当具有过敏体质的人首次接触到过敏原后,机体并不会立刻产生过敏症状,但是免疫系统会将这类物质识别为“有害”并保存记忆。③_____,他们的免疫系统就会快速做出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过敏症状。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C.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D.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意大利报》的发行人朗根尼西说:“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
材料二:
汉代王符的《潜夫论•明暗》中说道:“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意思是:君主耳聪目明的原因是广泛听取意见,闭聪塞听的原因是只片面听取某种意见。
以上材料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国青年报》的“青年之路”栏目邀请身为高三学子的你为他们写一篇文章。请你面向青年读者,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5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