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联考试卷(二)(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强调“仁”,这个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被训为“仁从人从二,于义训亲”。这提示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即社会性和群体性。李泽厚先生认为,“‘仁’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因此,儒家从一开始就不将目光单纯地投射到人的自身修养,而更强调对于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义务承担,儒家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始终都是兼济天下,自我修养只是为兼济天下所做的准备,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但同时,儒家又敏锐地体察到了人性的软弱与自私,因此,儒家不同于墨家的兼爱,而强调有差别的爱;不同于墨家的平等观念而强调秩序。这个秩序就是以亲亲为基础,以孝悌为纽带的具有等级差别的秩序,即是“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形成了一个由远及近,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以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
          不同于儒家着眼于社会性和群体性,道家更追求一种封闭性和稳定性,即所谓的“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类似于桃花源般的境界。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老子着眼于人的固定性与封闭性,既不赞许人的迁徙与流动,也不赞同人与外界有过多的交流,希望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空格局中得到自然中的满足。此外区别于儒家将人置于社会,道家更强调将人看作一个独立的具有个人价值的生命个体。
          儒家与道家一主外,一主内;一个强调群体性,一个强调个人性。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建构,在中国长期的乡土社会中实现了奇迹般的协调,共同影响了古老中国乡村的社会形态。一方面,由于儒家对群体性的强调,中国实际上是一个重视关系、交情与伦常的社会,即所谓的人情社会与血缘社会。同时,由于儒家强调有分别的爱,因此中国乡土社会格局也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仿佛“同心圆波纹”似的“差等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费孝通先生提示我们“这个传统结构的差等格局具有伸缩性……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变化”,归根到底,这也是儒家“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观念的体现;但在另一方面,中国乡村又是一个封闭性较强的、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在人与地的关系上,中国格外强调地域性,所谓“生于斯死于斯”即是如此。中国乡土社会对土地、对家乡有种极强的依恋性,人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即使离开家乡也必要落叶归根。这种“洞穴情结”追本溯源即来自老子的道家思想。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则有着极强的封闭性,传统社会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基本模式即是这种封闭性的体现,而这也多少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袁子墨《从乡土中国看儒道互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从不将目光投射到人的自身修养,而是强调对家庭乃至社会的义务承担。
    B.道家更追求一种封闭性和稳定性,这一点与儒家着眼于社会性和群体性不同。
    C.儒家强调群体性,道家强调个人性,它们共同影响古老中国乡村的社会形态。
    D.中国乡土社会的人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这一情结来自老子的道家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如引用《说文解字》和李泽厚的话揭示“仁”的内涵,引用费孝通的话论证儒家思想对乡土社会格局的影响。
    B.文章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主要通过对比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多个方面的不同,来论证这两种思想对中国乡土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C.第三段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了儒家强调群体性,影响到对人情、血缘的重视;强调有分别的爱,影响到乡土社会的“差等格局”。
    D.第四段以中国传统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一基本模式为例,论证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是有着极强的封闭性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儒家的兼济天下,墨家的兼爱更强调无差别的爱;相对于儒家对秩序的强调,墨家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B.道家不主张人们有过多的迁徙与流动,也不主张人们与外界有过多的交流,而是希望人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时空格局中。
    C.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看似不同,却在中国长期的乡土社会中奇迹般实现了互补,共同影响了古老中国乡村的社会形态。
    D.道家强调人的固定性,强调将人看作独立的具有个人价值的生命个体,这导致了中国乡土社会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格局。

    组卷:15引用:7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做好下一步工作。
          会议指出,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主题重大,意义重大,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国务院党组和政府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政府工作实际深入抓好贯彻落实,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持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会议强调,政府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要带头崇尚法治、敬畏法律,奉公守节,廉洁为民,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人民网”)材料二:
    民法典真的来了!今起,你的生活将这样改变      2021年1月1日,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正式施行。
          7编1260条,几乎囊括人一生中所有的民事行为。作为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它的影响将贯穿中国人的一生,事关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所虑所求。
          民法典时代,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
    高空抛物谁来担责?民法典明确了
          近年来,高空抛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屡屡出现的高空抛物事件,导致不少悲剧发生。而且,这类事件发生后,可能还会遇到追责难、取证难的问题。谁来担责,侵权责任该如何厘清,成了此类案件的焦点。
          对此,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情形的发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发生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
    该出手时就出手!民法典为见义勇为者“撑腰”      见义勇为的人往往被当做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但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甚至救人不成反成被告,这样的事件难免让英雄寒心。“扶不扶”“救不救”甚至一度引起大众热议。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也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AI”换脸换声或侵犯肖像权      P图、换脸、换声音,这在当下热传的表情包和短视频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殊不知,这些行为可能已经侵害了他人的权利。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明确,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摘编自“中国法制网”)材料三:
          (新华社香港2021年2月18日电)据香港媒体报道,目前仍在狱中的反中乱港分子黎智英,涉嫌“串谋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以及在“12港人逃犯案”中“串谋协助罪犯”,日前再被香港警方拘捕。
          据香港媒体报道,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15日期间,黎智英与同案另一名被捕人员陈梓华、涉及“12港人逃犯案”的李宇轩及其他人一同串谋,请求外国或境外机构、组织、人员,对中国或香港特区进行制裁、封锁或者采取其他敌对行动。
          2020年7月至8月期间,在李宇轩涉嫌犯罪后,黎智英、陈梓华与李宇轩及其他人串谋,在无合法权利依据或合理的辩解下,协助李宇轩离开香港特区前往台湾地区,意图妨碍拘捕或检控李宇轩。
    (摘编自新华社)材料四:
          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这些用典寓意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引用了不少古典名句,寓意深刻。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气功可保。”--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2014年10月20日,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为国者,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法必明,令必行。”--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2019年9月24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法与时转则治。”--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案例判决符合民法典规定的一项是
     

    A.A栋楼发生高空抛物致人伤残,如果不能确定谁是侵权人,那么该楼所有住户均应承担赔偿责任。
    B.杨某(医生)在小区电梯劝阻段某吸烟时二人发生言语争执,杨某离开后,段某因情绪激动心脏病发离世,家属起诉杨某赔偿40万,法院予以驳回,但认为杨某应该给予适当赔偿。
    C.小丽用一款名为“ZAO”的软件上传自己的照片,把明星塑造的角色换成了自己的脸,侵犯了该角色明星的肖像权。
    D.湖南常德火车站两位没有医师资格证的女医学生对一晕倒老人实行心肺复苏,但最终无效,老人死亡。两位女学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应受到表彰。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要实现依法治国,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B.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出贡献。
    C.《民法典》囊括了人们一生的民事行为,保障了公民的各项权利,让国人再无后顾之忧。
    D.《国安法》的出台和实施,严厉打击了乱港分子,为香港的和平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3)从习近平谈依法治国的用典中分析依法治国的意义及如何依法治国。

    组卷:5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一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扛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吐血还说书吗?”
    “可不,让他别说了,他硬去,还要穿着那件长衫,要脸啊。”
    “他家里人呢?”
    “他压根儿没有家。大家集了一点铜元,好歹听了他这么多年书。”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节选自《果园城记》)(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说书人外貌、动作方面的细节的多次变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说书人身体每况愈下,生活也愈见落魄的过程。
    B.说书人在生命垂危时还在说书,作者对说书人执着的精神和自尊自爱的品质无比赞美。
    C.作者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于说书人技艺高超,结局却如此悲惨的痛惜,也感慨说书虽能带给人快乐,但它毕竟是个低贱的职业,说书人是撒谎家。
    D.作者遗憾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渐被遗忘,为传统文化精神失去活力,显得荒凉破败感到痛惜。
    (2)请赏析小说中的画线部分是如何巧妙地表现了说书人说书的魅力的。
    (3)师陀说:“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请谈谈本文的散文化的特点。

    组卷:16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这首诗写于1917年,刊登在《新青年》中。请结合时代背景,从意象的角度赏析本诗的独到之处。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组卷:16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研制的11万次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进入世界十强;以“方舟”“龙芯”为代表的高性能CPU芯片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产业发展的部分重大核心技术。
          材料二:工信部调查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中,32%的关键材料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总体来看,我国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方面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材料三:“卡脖子”让人难受,却也是绝地反击的强大驱动力。既然选择了前行,就唯有风雨兼程。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高三(1)班主题班会计划针对材料二这一现象展开讨论,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