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众”的内涵复杂,由于不同的历史脉络,“大众”被赋予不同的面相,并且在多变的理论语境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在精英主义的表述之中,“大众”不仅指称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同时这个群体仿佛带有某些默认的特征,如见识平庸、缺乏理性的独立思考、躁动狂热、喜欢相互模仿等,一个烙印了贬损意味的称呼是“乌合之众”。许多时候,“大众文化”即是指流行于“乌合之众”的文化产品,主题浅显、内容通俗而生动。当然,那些游离于“乌合之众”的精英人物不允许其投靠如此简单甚至粗俗的品位。
          但是,按照文化区隔与文化品位划定“大众”的视角逐渐被阶级分析所否决。在阶级话语造就的观念谱系之中,阶级与革命成为定义“大众”最为重要的历史脉络。这时,大众时常被冠以“无产阶级”的定语。对于当代文学来说,这个意义上的“大众”代表了历史潮流之中的进步力量。
    “无产阶级大众”不仅拥有自己的阶级目标,同时还开拓出自己的美学风格。通俗显然是这种美学风格的重要因素。通俗意味着接受、吸收、重组和改造,继而以大众熟知的语言给予表述。短期之内,通俗有助于完成一套卓有成效的革命动员机制;在长远的意义上,通俗有助于构建新型的大众文化,制定阶级的美学趣味。这时,阶级与美学、政治终于被纳入相同的轨道。
          由于阶级身份的显现,相对于“大众”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表明自己的阶级归宿。但投身革命阵营的知识分子,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的阶级称号是“小资产阶级”,其美学趣味从未赢得肯定。
          20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市场角色迅速成为“大众”的另一种定位:消费者。与大众相对的是企业家、商店或者厂方。商品社会对于大众需求的精心考虑,即是市场向消费者提供称心如意的产品。从知识分子到市民、工人,种种社会身份可能轻而易举地统一在“消费者”的称呼之下。消费者“大众”隐含着另一种社会理念:消费行为将他们组合为一个共同体,传统社会身份之中的冲突意味减弱了,生产与消费的对立进一步显现出来。
          对于当代文学来说,消费者“大众”的现身同时意味着市场评价体系的崛起。从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到流量,这些概念在作品评价中的权重愈来愈大。在大众传媒发表的评论中,这些概念时常率先出场,情节、人物乃至悬念、结构犹如尾随的补充说明。市场宣布了自己的标准,一锤定音的因素无疑是利润。利润回报率正在重新规划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区域,并且重构文化传播方式。电影院、电视台、网站、出版机构无不进入机械化生产阶段,说书、地方戏、民歌、地域性传说这些艺术门类因面对面传播的效率低下而逐渐终结。因此,消费者“大众”背后不是村庄或者社区构成的“民间”,而是报刊销售亭、卫星电视、互联网铺设的新型商业网点。消费者“大众”甚至享受免费节目,他们的费用已经由赞助节目的广告商支付。
          市场调集的资本与技术可以发出强大的号召,以至产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效。只要看一看一些明星周围疯狂的粉丝文化和“饭圈”,人们就可以意识到市场隐藏的组织能力。窥一斑而知全豹——回溯“大众”的浮现、阶级身份与消费者身份的转换,可察觉当代文学的深刻转折。
          当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化的深刻转折同时体现于符号体系的巨变。相对于文字构成的符号体系以及印刷文化,一些人提出了“影像时代”或者“读图时代”。影像或者图像的盛行不仅是表意方式的改造,而且波及社会的文化生态和思维的基本模式。历史的考察表明,报刊杂志形成的公共空间与白话文的使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条件,二者已经内在地嵌入现代社会的文化肌理。时至今日,电子技术造就的符号体系与传播网络已经到来,围绕印刷机器产生的各种文化形式无不遭遇强大的对手。从电影、电视连续剧、网络小说到微博、微信或者短视频,新型的艺术门类如火如荼。很大程度上,新型符号体系的意义正在溢出“文化”范畴向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延伸。许多时候,“文化”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之间的传统界限恰恰由于新型符号体系的介入而失效。如果联系到人工智能带动的种种未来想象,人们可以充分意识到电子技术以及相应的符号体系将给历史带来什么。
    (摘编自南帆《探索当代文学的未来可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精英主义认为“大众”是见识平庸、缺乏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其文化品位也简单粗俗。
    B.当代文学用阶级分析法的视角来划分大众,认为无产阶级大众代表了历史潮流中的进步力量。
    C.知识分子出于政治因素主动自愿地加入无产阶级,但其“小资产阶级”美学趣味被长期否定。
    D.市场经济以来,各种社会身份可能更容易统一在“消费者”的称呼之下,大众内部不再有冲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阶级、美学、政治并非一直处于相同轨道,因此前期的精英并不投靠于大众。
    B.无论短或长期,通俗的作用都说明无产阶级大众的美学风格服务于阶级目标。
    C.消费者“大众”现身,评价体系随之更新,说明评价作品需使用全新的概念。
    D.只要新型符号体系足够强大,便可能将围绕印刷机器产生的各种文化形式消灭。
    (3)下列选项中,对于消费者“大众”相关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商品社会中“大众”的定位发生变化,与之相对的对立方也发生改变。
    B.市场主要标准可重新规划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区域,重构文化传播方式。
    C.市场潜藏着强大的组织能力,市场调集的资本与技术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D.“大众”身份的转化与符号体系的变化可反映当代文学、文化转折的深刻性。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请根据文章观点,谈谈你对材料所描述的现象的看法。
          某作家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学创作,因为粉丝的强烈要求改写了结尾;后因为点击量高,作品被拍成影视剧;影片方经过宣发、组织粉丝打榜等活动又吸引了大批路人观众;大火后,相关产品大卖,作家打算创作续集。

    组卷:38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护林员
    孙频
          我骑着摩托车沿山路盘旋而上。
          走着走着,路的前方猛地跳出一个半山坡,林中一片开阔的空地上现出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这是护林员住的房子。我一直骑到离木屋很近的地方才停住,熄灭油门,从摩托车上下来,顺便把挂在车把上的一个塑料饭盒摘下来。屋门口正蹲着的一个男人始终没有回头看我一眼。我走过去,站在他身后,发现他正给一只小狗挠痒痒。另外两只大狗躺在旁边晒太阳,它们过于安静了,已经不再像狗,好像已经过渡成了另外一种陌生的兽类。听到我的脚步声,它们没发出任何一点声音,其中一只微微睁开眼瞟了我一眼,便又闭上了。那只小狗大概刚出生不久,巴掌大,正张开细嫩的四肢,露着肚皮,任凭主人给它挠痒痒。我站在他身后,咳了一声,说,这小狗是刚抱来的吧?以前没见过。
          他还是没有回头,只背对着我说话,声音听起来嗡嗡的装满回音,刚生下没两天,是它们生的。说着他指了指那两只晒太阳的大狗。那两只狗都纹丝不动地晒着太阳。
          他继续摆弄那只小狗,我则继续站在他身后看他摆弄狗。深山里的光阴夹杂着虫鸣鸟叫和草木的清香,缓缓从我们身上踩过去,脚步迟缓犹疑,似乎只要我一伸手,就能抓住它。木屋前的一块菜地是他自己开垦出来的,主要种土豆,土豆是山民们的主要食物,几乎顿顿不离土豆。地头干裂的黄土里长出了一排像牙齿一样参差不齐的青菜,还有几棵剑拔弩张的大葱,各自在头顶举着一朵毛茸茸的大花,引来了一群蜜蜂。
          此外便是无边无际的山林。这木屋和菜地像是从山林手里好不容易抢出来的,一不小心就会被夺回去。我看到木屋边上已经包了一圈瘦小的毛榛和栎树。山林是会自己走路的。有时候猛一回头,却发现它已经跟在你身后了。
          四周山林如海,木屋如沉在井底。蹲在地上的护林员终于站了起来,矮个儿,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迷彩服,表情呆滞地看了我一眼,又偷偷扫了一眼我手中提的饭盒,目光缓缓驶到别处,说,过来了?因为一个人独自呆久了,经常要过半天才能找到下一句话,这使他的每一句话听起来都是残疾的。我说,一个人巡山怕不怕?他呆望着远处,极慢地眨了两下眼睛,谁说不怕?我问,一个月给你多少钱?他转过身去用慢动作喂狗,等狗都吃得差不多了,他才丢出一句,八百块。这时他慢慢扭头看了我一眼,磕磕绊绊地补充道,额也是挣过大钱的人,早几年,在山下的,厂子里,看门,一个月还给额,三千块……三千块呢。后来,厂子,不景气,关门啦,额上山也是图,图挣人家,两个钱。
          这几年山民纷纷从山上搬下去,搬到平原的县城里,多半都是因为打工和孩子的上学问题。山民们大规模迁徙下山使得平原上人口剧增,一时房租上涨,有几个新小区的房子几乎都变成了山民聚居区。山民们下山之后把山上的土豆和伞头秧歌也带到了平原上,以至于晚上的广场舞里突然嫁接了好几条扭秧歌的伞队,花红柳绿的。大山里则更加空荡幽静了,鸟兽和树木纷纷住进了废弃的山村。但也有少数人会逆流而上,从平原回到山里。比如这护林员,比如我。
          眼下这阳关山,全是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古时候的人们大概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平原来到深山里。很多年后又因为子女的教育等问题迁徙到平原。有的山村学校,原来有一百多个学生,后来到几十个,十几个,到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学生。我已经分不太清楚,对于人们来说,这种迁徙是一个必然要到来的进化过程,还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衰败过程。对于我来说,前半生是跟着欲望走的,后半生,我只想跟着心走。
          我把手里的饭盒递给护林员,刚炸的油糕,皮还脆着,给你送几个过来。他站在那里没动,只拿眼殊偷偷扫了一眼我手中提的饭盒,半天才敢问一句,甜的咸的?我说,石榴形状的是咸的,半月亮形状的是甜的。他仍不肯接饭盒,笨重的目光碾压过黄土和大葱,不知道要落到哪里,嘴里却说,额自小,好吃甜的,就是,甜的吃多了,这不,牙也快掉没了。我硬把饭盒塞给他,他这才接住了,也并不急着打开,就那么用两只手抱在胸前,好像并不想要。嘴里还在向我拼命解释着,额不是,很爱吃,油糕.不太好消化,额不急着吃,等,等放到晚夕(傍晚)再吃。
          对于他来说,吃一顿油糕就等于过节。我隔三差五来给他送点吃的,几乎每次都这样,他表示他不是很爱吃,也并不急着吃,要先放一放再吃,然后等我转身离开的一瞬间就会把它们吃光。我再次骑上摩托车准备拧油门的时候,他双手紧紧抱着那只饭盒忽然大声对我说,夜来,有一只花豹,敲额的门,额用强光手电,一直照它,照它,它就在门口,蹲了一黑夜,天明才走掉,额一夜,没睡。我说,晚上记得把门从里面关好。然后拧了一把油门。他手捧饭盒小跑两步又追上来,有些绝望地对我喊道,你没见,好大,一只花豹,就在额门口,守着。
          他张开的嘴里果然没几颗牙,看着有些荒凉,像个黢黑的山洞。我知道他不想让我走。但我还是拧了一把油门,骑着摩托车重新上了山路。
    (节选自孙频《骑白马者》)
    文本二:
          山上的集体生活瓦解之后,不愿下山或者没有能力下山者,就变成了背对现实的象征。山上是一个安宁的归处,还是失败者转身的自我收留?小说写得苍劲飘逸,又不乏勃勃生机。寻找之动与躲藏之静,人世的芜闹与山上的枯寂,提问与解题,形成紧密咬合的平衡状态,展现了小说家孙频正在努力构建的小说美学。
    (2020年第五届“收获文学榜”《骑白马者》上榜理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护林员摆弄着小狗“始终没有回头看我一眼”,既说明了他对“我”的到来早已习惯,又说明了在单调封闭的生活中他的木讷寡言。
    B.作者多处用山林的广袤无际来衬托木屋的孤零狭小,一方面表现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表现出自然村落的日渐式微。
    C.文中两次写护林员“偷偷扫了一眼我手中提的饭盒”,这一细节说明他在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期待,细腻地揭示了他的矜持心理。
    D.小说结尾护林员一反常态追着“我”大声讲述花豹敲门一事,表现了他渴望有人陪伴的迫切心理,让人不免生发出一种酸楚之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护林员“继续摆弄那只小狗”与他“终于站了起来”之间,作者着意宕开笔墨抒写山间环境带来的惬意,以此缓解二人之间无法正常沟通的尴尬。
    B.小说在刻画护林员这一人物形象时,有意突出了语言描写,失之流畅的艰涩表达意味着他语言能力的退化,侧面反映了其长久以来生活环境的孤寂。
    C.小说以探访护林员为主线,其间穿插了山民搬迁进城的相关内容,交代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同时为塑造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深化了小说主题。
    D.作者以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了山林优美的景色、舒缓的生活节奏,也将与时代逆行的贫穷、闭塞、窘迫和焦虑呈现在读者面前,视角独特,发人深思。
    (3)在小说开头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对“狗”进行细致的描写?
    (4)文本二提到,这篇小说“寻找之动与躲藏之静……形成紧密咬合的平衡状态”,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组卷:22引用:5难度:0.2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祖国偌大版图,许许多多地方,未曾涉足。
          以往,对岑参的边塞诗颇为无感。近年,不知怎么了,①          ,尤其读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对祖国西部的广大浩瀚,有了非一般认识——无边无际的雪地寒天之中,无论晨昏熹晚,总是站着一个满腹诗情的人,仿佛漆黑的舞台为他追了一道光……正当军中饮酒送客时,胡琴、琵琶、羌笛的余韵,一直萦绕。接着一个蒙太奇,镜头切至诗人送客,至关隘处,②          这是何等苍茫寥落之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漫天大雪中,唯他一人耳。③          ,比柳宗元的“千山乌飞绝”还要孤绝。这种孤独,是荒无人烟之中的孤胆,也是空旷无声的寂寞,每一个字,皆可拧出水来,遍布雪意。
          我忽然懂得了岑参的羁旅之伤。边陲诗的内涵,因其孤独而更加深厚,总在意想不到之处,与人慰藉。于是,对诗中的边地充满了无限神往。
          那么,我一定要去凉州。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几个较短的句子,请改写成一个较长的语句,分别强调不同的意思。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①强调边陲诗内涵的作用:
     
     
    ②强调边陲诗内涵的特点:
     
     

    组卷:1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舒婷在《也许——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一诗中这样诉说,“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结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为副标题,从诗人的角度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封信,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