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4/20 14:35:0

一、(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艺事业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尤其是文学创作走上了“快车道”。大量作品竞相问世,百卉千葩让人(  )。新世纪文学带来海量阅读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纵观历史,有司马迁历时十余载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曹雪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回眸当代,有鲁迅痛定思痛、以笔为枪完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呐喊》;有沈从文朴素自然、细腻入微展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边城》……(  ),______。同时这些著者更是以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完美地诠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而如今文学的“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虽催生了创作的繁荣,但在繁荣背后也存在(  )的现象。面对“走得快”还是“走得远”,文学创作该何去何从?我认为只有在追求创作多元化的同时,坚守“载道与言志”,才可迎来文学创作的“春风十里”。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应接不暇 呕心沥血 毋庸置疑 鱼目混珠
    B.美不胜收 殚精竭虑 不言而喻 鱼目混珠
    C.应接不暇 呕心沥血 毋庸置疑 泥沙俱下
    D.美不胜收 殚精竭虑 不言而喻 泥沙俱下
    (2)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
    B.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经过执者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
    C.这些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
    D.这些无一不是著者经过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字子长,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红楼梦》,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C.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语言格调朴素自然,主要作品有《边城》《湘西散记》《随想录》。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诗经》,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源头,相传为孔子编订。先秦时期称《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组卷:47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历来就是国之大事。几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长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6.4%-10.8%。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m。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30%-50%。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100-150m3。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如卫星导航技术结合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取材于王征兵、林维清、薛社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从最近的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来看,粮食价格仍然面临着动荡不安。
          首先是美国供需报告的公布,再次点燃新一波粮价上涨,这背后的原因即是饲料供应的紧俏。美国农业部下调全球大豆和玉米期末库存,其中,全球大豆期末库存数据下调130万吨,至8430万吨,另外美豆和美玉米单产下调也超出市场预期。美国农业部新一年里的首份重磅报告预示着2021年农产品市场将是动荡剧烈的。
          与此同时,全球大豆市场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俄罗斯宣布将在2月1日至6月30日对欧亚经济联盟以外国家加收30%的出口关税;由于天气持续干燥加剧减产担忧,南美大豆产量前景不明,供应预期下滑,巴西大豆作物种植推迟3-4周以上,全球大豆供应偏紧,预计国际大豆价格高位震荡。
    (取材于《彼岸观察》2021年1月)
    (2019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库销比及进口依赖情况)材料三: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这使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经济发展中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粮食近期供需虽大体平衡,但并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可以充足供应。因此,从政策层面强化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国家在2019年中央1号文件中就再次强调,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并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此外,为了增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虽短期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致使果蔬个头与所含营养素不成正比,有时甚至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质”,积极推进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绿色肥料。
          新时期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扩大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尤其是我国紧缺品种的进口。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国际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增加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我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粮食进口渠道,以稳定粮食供给、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
    (取材于田惠敏、张欣桐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短期内会增加农物产量,也会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但不会危害消费者健康。
    B.实施地膜覆盖,一般可以使土地增温2-5℃,并减少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增加灌溉面积。
    C.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既可干燥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监测农业灾害。
    D.作物不同,适宜做种子的籽粒所处部位也不尽相同。作物生产性能会随遗传性状的改良不断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目前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这使得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B.现阶段利用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都有助于我国应对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C.通过材料二图表发现,我国主粮(大米、小麦)基本实现自给,大豆严重不足,这说明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这必将使国际大豆价格高位震荡。
    D.材料二图表显示,我国粮食农作物产量最充足的是小麦,已经完全不需要进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科技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贡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团队致力于耐盐碱水稻育种及改良的研究,2020年10月,“超优千号”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B.2021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奖励耕种,提升粮食产能。
    C.“大豆振兴计划”,强调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通过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提升良种繁育能力,释放增产潜能。
    D.利用遥感监测,以中低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主要遥感数据源,测出近来沙漠蝗虫的“飞行路径”,以防虫害入侵。

    组卷:23引用:3难度:0.6

三、文言文阅读。(26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      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粟二百石。今也仓廩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至悉 达到
    B.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通“疲”,疲乏
    C.岁不入 (年成)不好
    D.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安抚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仓廪实知礼节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莫振救 有也
    C.天下财产得不蹶 青泥盘盘
    D.一夫粟二百石 父母宗族,皆戮没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4)《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用之亡度
    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④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能“兴利除害”则能得到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是驳论文,都是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②窃为陛下惜之。
    ③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7)甲、乙两文关于“粟多”作用的论述有何共同点?

    组卷:52引用:3难度:0.6

八、语言表达。(6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所谓“事”哲学,是指从“事”的角度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做事离不开主体。“做事”包括微观层面的“行动”和宏观层面更系统、更富有社会历史内涵的“实践”,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①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②
     
    。进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有赖于其实践主体的范围不断拓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洪流之中,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这恰好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③
     

    组卷:59引用:6难度:0.7

九、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
          材料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材料三:
          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
          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1引用:1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