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指出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轴心时代”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活力、从未中断,究其根源在于其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发展理念,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处事方法,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相较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言,是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与发展动力,以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今,暴力、强权等硬实力的比拼不再是解决国际问题与冲突的唯一途径,主权国家家间的博弃不敢也不愿轻易诉诸武力,而是由经济、军事等硬买力领域转向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方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无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更是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自强的重要支撑,也越来越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必不可少的因素。基于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主动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形象。
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与现实旨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加剧,由此引发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讲文化自信,要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资源与力量源泉,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脉和灵魂,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文明多元作出了卓越贡献。
⑦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走出去”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在执中鉴西、贯通中外的实践中积极树立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指思想观念、文化典籍、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C.古代伟大思想家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自“轴心时代”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活力,从未中断。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需要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又需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展开论述,采用总分式结构,条理清晰。
B.文章大量使用道理论证,同时使用少量的事实论据,这让文章论述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C.文章反复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有力地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D.文章第六段,先亮明本段的观点:中华优秀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接着论述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再论述了我国有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整个文段采用层进式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如果抛弃它,我们的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当今世界解决国际问题与冲突的途径,已经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领域转向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国与国竞争的重要方式。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D.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这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彰显中国形象。组卷:9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后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新冠肺炎的最好办法,接种疫苗的人群越多,拥有免疫力的人就越多,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去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就组织科研力量以战时状态推进疫苗研发工作,并一直保持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研发信息,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
目前我国上市的新冠疫苗中有三款为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将培养扩增的活病毒通过理化方法,灭活以后经过系列纯化技术制备的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2~8℃的环境下可保存两到三年,但需接种两剂,两剂间隔三至四周效果最好。已有数据显示,我国这种疫苗的保护率为79.34%,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
(摘编自中青网《新冠疫苗来了,它将如何保护我们?》)材料二:
新冠疫苗上市后,国家承诺新冠疫苗全民免费,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目前,符合条件的18-59岁居民正在有序接种。在临床试验取得足够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后,将大规模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我国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群众的身体健康都可以得到有效保护,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在疫苗生产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生产供需的动态保障平衡机制,精准测算接种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国内疫苗生产企业还将不断扩建,随着产能不断释放,产量会逐步加大,有信心满足各阶段的需求。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全民接种疫苗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疫苗接种达到较高免疫水平之前,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场所,大家仍然需要继续佩戴口罩。
(摘编自新华社《我国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材料三:
当前,全球疫苗分配呈现两极分化。美国已经接种了上亿剂新冠疫苗,以色列的疫苗接种比例已超过了60%。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虽然全球疫苗接种量目前已超过感染人数,但超过四分之三的疫苗接种集中在10个国家,而拥有25亿人口的近130个国家甚至仍未接种一剂新冠疫苗。这将成为终止新冠疫情和推动全球复苏的最大威胁。某些发达国家甚至以要“保证本国疫苗供大于求”为由限制疫苗出口。
中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始终致力于促进全球疫苗公平分配。目前我国已经或正在向53个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援助,已经和正在向27个国家出口疫苗。中国的新冠疫苗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抗击疫情提供助力、注入信心。此外,应世卫组织请求,中国决定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先提供1000万剂国产疫苗,用于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急需。2021年3月15日,中国向联合国维和人员捐赠新冠疫苗,优先用于非洲任务区。这一系列举措助力多国抗疫,显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全球危机中的担当。
(摘编自《环球时报》《中国新冠疫苗助力多国抗疫》)(1)下列对新冠疫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苗能让接种人群拥有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有助于控制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B.我国的新冠灭活疫苗是当前安全性和稳定性最高的疫苗,四周内接种两剂,保护率就能达79.34%,获得最佳免疫效果。
C.在新冠疫苗的生产上,我国实现了生产与需求的精准对接,随着疫苗产能的增加,能够满足新冠疫苗的供给。
D.当前全球新冠疫苗的分配并不均衡,以色列的疫苗接种比例已超过60%,而有些国家至今还未接种一剂疫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还在进行中,因此暂时未对这些老年人群进行大规模的疫苗接种。
B.接种疫苗虽能有效预防新冠,但目前我国的疫苗接种还未达到较高免疫水平,在人群聚集场所,我们仍需佩戴口罩。
C.虽然全球疫苗接种量目前已超过感染人数,但某些发达国家限制新冠疫苗的出口,因而无法终止新冠疫情,实现全球复苏。
D.中国不像某些国家那样限制新冠疫苗出口,已经或正在向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出口或捐赠疫苗,以此助力全球抗疫。
(3)在新冠疫苗的研制开发、国内接种、国际分配等方面,中国展现出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逢
老舍 虽然已是秋天,钱诗人却只穿着一件蓝布的单道袍。他的白发更多了,两腮深陷,四围长着些乱花白胡子。他已不像个都市里的人,而像深山老谷里修道的隐士。静静的他坐在供桌旁的一个蒲圈上,轻轻地敲打着木鱼。
听见了脚步声,老人把木鱼敲得更响一点。用一只眼,他看明白进来的是瑞全。他恨不能立刻过去拉住瑞全的手。可是,他不敢动。他忍心的控制自己。同时,他也要看看瑞全怎样行动,是否有一切应有的谨慎。他知道瑞全勇敢,可是勇敢必须加上谨慎,才能成功。
瑞全进了佛堂,向老人打了一眼,而没认出那就是钱伯伯。他安详的把捎马子放下,而后趴下恭恭敬敬的给佛像磕头。他必须先拜佛;假若有人还盯他的梢,他会使盯梢的明白,他是乡下人,也就是日本人愿意看到的迷信鬼神的傻蛋。
老人看到瑞全的安详与作戏,点了点头。他轻轻的立起来,嗽了声;而后向佛像的后面走。瑞全虽然仍没认出老人,可是听出老人的嗽声。“钱伯伯”三个字,亲热的,有力的,自然的冲到他的唇边。可是,他把它们咽了下去。他也向佛像后面走,绕过佛像,来到一个小院。钱诗人向瑞全一点手,拐着腿,走进最北边的那间小屋。瑞全紧跟在老人后面。
进屋门,“老三”与“钱伯伯”像两个火团似的,同时喷射出来。瑞全一歪肩,把行李摔在地上。四只手马上都握在一处。瑞全又叫了声“钱伯伯”,可就想不起任何别的话来。在他记忆中,钱伯伯是个胖胖的,厚敦敦的,黑头发的,安良温善的诗人。他也想到,钱伯伯的左右应该是各色的鲜花与陈古的图书。他万想不到钱伯伯会变成这个狼狈的样子,和在这些个破小庙里。愣了一会儿,他认识了钱伯伯,正像他细看一会儿那被轰炸过的城市之后,便依稀的认出街道与方向。
“我看看你!我看看你!”老人笑着说。他的深陷的双腮不帮忙使他的笑容美好,可是眼角上的笑纹还很好看。“我看看你,老三!”老人坐在床沿上,瑞全把椅子拉过来,凑近老人坐下。
“伯伯,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瑞全打破了沉寂。
老人的唇动了动。他想把入狱受刑的经过,与一家人的死亡,一股脑儿像背书似的背给瑞全听。可是,他以为瑞全刚由外面回来,必定看见过战场;战场上一天或一点钟内,也许有多少流血的与死亡的;他自己的一点苦痛有什么可说的价值呢?
“教日本人收拾的。”老人低声的说,希望就用这么一句话满足了瑞全。
“什么?”瑞全猛的立起来,一双黑豆子眼盯住老人的脑门。
瑞全万也没想到钱诗人,钱伯伯,天下最老实的人,会受毒刑。他以为北平在这几年里必是一声不出的,一滴血不流的,用它的古老的城墙圈着百万以上的亡国奴。谁知道,连钱先生这样的老实人也会受刑,并且因受刑而反抗呢?
“钱伯伯,告诉我点您的事!”
老人瘪着嘴一笑,他本不想说,可是又觉得不应当拒绝青年朋友的要求。“我的事很多,可也很简单。我不必告诉你一件一件的,我都做过什么。我倒真高兴能告诉你,我的一点小小的变化。变化是生长的阶段。我并没死,也并不专凭一口怒气去找死,我是像个小孩,或小树,天天在生长。这样,危险困苦也就都不可怕了,因为我的眼是看着远处,我不必再老咬着牙,拧着眉了,而可以既不着急,又不妥协的往前干去;我知道我所干的是任何一个有心思,有理想的人,所应当干的;我能自信了。是的,今天我没有,将来也不会,皈依佛法;我想,我也会得到永生!”
用心的,瑞全一字不落的,把钱伯伯的话都听进去。
他没想到钱伯伯会这样概括的述说。他原来以为老人必定婆婆妈妈的告诉他一些有年月,有地点的事实。听完这一大段话,他呆呆的看着钱伯伯。是的,钱伯伯的身上,正像他的思想,全变了。他好像不认识了,又好像更多认识了一点,钱老人。
他很想把自己的经验都告诉给老人,可是,他鼓不起勇气来说了。事实,假若没有个以思想作线索的纲领,不过是一些零散的砖头瓦块,说不说都没有关系。
“老三,说说你的事呀!”老人微笑着说。
老三伸了伸腿。“钱伯伯,用不着说了吧?我也正在变!”
“好!好!还是说说吧,说说你的事!我愿意多知道事情,只有多知道事情,心里才能宽绰!”
瑞全没法不开口了。他原原本本的把逃出北平后的所见所闻,都说出来。说着说着,瑞全感到空前未有的痛快与兴奋。这是和钱伯伯谈心,他无须顾忌什么;在事实之外,他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批评。
一直等老三说完,钱诗人才出了声:“好!你看见了中国!中国正跟你我一样,有多少多少矛盾!我希望我们用不灰心与高尚的理想去解决那些困难与矛盾!”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诗人很快就认出走进佛堂的是瑞全,但出于警惕并没有立刻上前相认,这也是为了考验现在的瑞全是否具备应有的谨慎。
B.小说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老人“点了点头”“唇动了动”“瘪着嘴一笑”,外在细节的刻画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特征。
C.老人始终没有给瑞全讲自己受刑的经过和一家人的死亡,一方面是不想让瑞全因为自己伤心,另一方面缘于自己内心的觉醒。
D.小说以瑞全和钱老人重逢为主要内容,写的虽然是两个普通人的故事,但由于苦难深重的故事背景而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
(2)请简要分析瑞全见到钱诗人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对同一个人使用了“诗人”“伯伯”“老人”三种称谓,这三种称谓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组卷:15引用:4难度:0.6
三、语言表达(20)
-
9.如图是某校学生会“《论语》吟诵比赛”工作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图中信息全部呈现,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组卷:21引用:11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1279年,被俘后的文天祥,被押解再过零丁洋时感慨万千,他写下了流传千古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842年,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充军伊犁,在与家人分别时,他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1936年8月1日,抗日英雄赵一曼在赴刑场的途中,写下了给儿子的绝笔信:“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中突入重围,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年仅19岁的陈祥榕生前曾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请你以振华中学郑自强同学的名义,在学校升旗仪式上,面对全校师生做“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国旗下的主题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综合材料,结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