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东一中、揭阳第一中学榕江新城学校、惠来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习近平谈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三: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城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这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
    B.作为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红楼梦》曲高和寡,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C.《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国。
    D.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具有民族特色,讲好《红楼梦》的故事,有利于阐释中国特色,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B.《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C.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积极影响力。
    D.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要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
    C.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D.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的话强化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的当代价值。
    (5)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红楼梦》?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转身
    范稳
          南山村在老鹰山下,一些山头高过了鹰的翅膀。老鹰山很多年都没有见着老鹰了,不是鹰恨山高,而是人穷了,连鹰都不来。外面的人到南山村,没有不被这里的恶劣环境吓到的。这样的山旮旯,怎么活人?他们大多会这样感叹。南山村的北面是悬崖,村子的南面通向境外,有一座势如鹰头的老鹰山,东西两侧都是比老鹰山更大的山,还有更多的搬不动掷不走、让人陡生绝望的石灰岩石头。没有人烟,少有树木植被,连稍大一点的野生动物都养不活。生活在喀斯特地貌区的人们,只能拥有大地上最卑微的村庄。
          南山村曾经有一个很光荣的名字——南山营盘,几百年来这里都是戍边将士们的守关之地。在村庄的上方老鹰山上,清朝时就有一块界碑,现在叫198号碑。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手下大将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走得最远的一支队伍一路随军征战,直到在南山村驻扎了下来。他们奉大明皇帝之命屯田戍边,由一个百户长曾应征统领。据曹氏族谱上记载,先祖们当年来到老鹰山时,这一带人烟稀少,百兽出没。百户长以军功投田,前脚戍边,后脚开垦,新的家园便在先祖的解甲处建立,飘拂的炊烟驱散了战争的烽烟,牛羊的鸣叫替代了征战的呐喊。曹姓人家在岁月的深处为国家守关卡,距今已传了二十四代。
          每年带领族人祭祖的人是村长曹前宽。曹前宽从年轻时干生产队长,到后来当南山村的村民小组长,已干了几十年,人们都“村长、村长”地叫,加之他还是村党小组组长,在村里绝对是说一不二的“一把手”,大事小事都得他拿主意。那天曹前宽背对先祖的碑,面对父老乡亲,说前天自己被叫到乡里开会,跟乡长说,南山村自己要干一条路。乡长说,南山村得癌症了,水流光土流光,庄稼树木不长,只剩下石头,这叫“生态癌症”。别指望县上会给南山村修路的钱,有这笔钱修路,还不如把南山村搬下来。
          南山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它像一段破败的裤带,挂在村子北面的悬崖上。村人常常抱怨:外面的世界都在赚大钱,我们连抬一头猪出去卖都难。
          土地承包以后,人们开始慢慢吃得饱肚子。山下靠近公路的村寨,一年一个样。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已经不需要下乡的干部多说。可是那年月政府的乡村道路建设只规划到行政村一级。南山村这样人口不足三百人的自然村,要想修路便只能靠自己。村里调皮的小孩都说,可怜可怜我家的肥猪吧,它又不长翅膀,咋个飞得下山去呀?
          参加祭祖的男人们还记得,他们的族长那一天在列祖列宗面前动感情了,发火了。他的大嗓门把山风都挡回去了,林中的鸟儿也吓得噤了声。曹前宽说到悲愤处,连在地下躺了六百多年的曹家老祖宗都用之动容:
    “你们不要以为乡长是随便说说的,我们南山村就要守不住了。守不住老祖先创下的这点基业,也守不住老祖宗的坟,更没办法守老鹰山上的那块碑!没有一条路,我们就活该受穷?当年在这里打仗,生死不管,我们是支前模范村,县里、州里、省上,天天得表扬。我们南山村还是给祖先脸上增过光的。现在拿出打仗时的劲头来,生死不管,我们就来干一条路。就是用指头抠,老子们也要从岩壁上抠出一条公路来!”
          曹前宽这一番话,得到村里四五十岁以上的汉子们的共鸣,他们说,我们的老祖先从洪武年间就来到这里给国家守卡子,老祖先的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咋个能搬走?我们穷死饿死也不搬家。
          而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则纷纷说,你们这些老辈子也不想想我们的日子不好过,村里快成光棍村啦。看看我们的村子,现在哪里还有点人气?连火塘都烧不热!山下有现成的大马路,做个生意打个工都方便。更不用说看病就医,娃儿上学,哪样不比山里好?人挪活,树挪死,这些道理你们这些老辈子难道不晓得吗?
          曹家的后人们在先祖面前吵翻了天,最后还是族长曹前宽一锤定音。“父老乡亲,老少爷们,一笔写不出两个曹字。自古修路架桥,就是功德无量的大事。老祖先看着我们哩。当了异乡客,我们曹家列祖列宗的光荣就再说不出口了。你们年轻人要出去打工讨生活,我们不反对。我们这辈人,不给你们修一条路出来,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心。路修通了,我就不信我南山村过不上好日子!”
          曹前宽的母亲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瘫痪在床二十多年。在她八十六岁高龄时,眼看着生命之光一灯如豆,一丝风就会吹灭。老人家说,宽儿,我走了一辈子山路,还不认得大马路是啥样子哩。在我归逝前,你带我去走走大马路。
          曹前宽把母亲背到山下公路边,放在路边的一块岩石上坐好,说:“妈,这是大马路,跑汽车,跑拖拉机,也走人马牛羊。将来,我们也要从这岩子上挖一条这样宽的大马路出来,让你孙子把车开到家门口来。”
          老人呆呆地看着眼前弯曲的公路,时不时有车轰隆而来,又呼啸而去。汽车卷起的尘埃扑满了曹前宽母亲的脸,但老人浑然不觉,微微张了嘴呼吸,好像还很受这汽车带来的味道……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定,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为插叙,交代了南山村的历史,点明曹姓人家世代守护南山村并以此为荣的原因,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选取祭祖、带母亲走大马路等平常小事,多用语言、动作描写,以小见大,有力地刻画了人物,使主题深化。
    C.小说标题具有象征意味,意蕴丰富,既暗示修路的艰难,也预示南山村的人们在曹前宽的带领下努力摆脱贫困。
    D.小说结尾富有深意,令人回味,表面写出老人对公路上卷起的尘埃的独特感受,实则体现村长曹前宽的复杂心理。
    (2)关于文中祭祖时曹家后人们争吵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前宽的讲话铿锵有力,一个“抠”字,凸显了他带领村民修路的决心。
    B.四五十岁以上的汉子们表示饿死也不搬家,流露出对曹前宽工作的支持。
    C.年轻人反对修路的理由,与前文着力描写的南山村的恶劣环境形成呼应。
    D.“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心”,是曹前宽对年轻人的担忧。
    (3)小说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面对“生态癌症”,搬家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曹前宽为什么执意主张修路?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理解。

    组卷:12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青少年。而环境因素主要是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这是造成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当今社会,家长对电子设备的管控不足,②          ,往往一看就很长时间,这促使了近视的发生发展。
          近视“可防、可控、可矫正,但不可治愈”。有两点要强调。③          ?答案是“不可以”。近视之后,眼轴会变长,这个改变是不可逆的。二是近视可以“被治愈”吗?答案也是“不可以”。目前的医学治疗手段,只能通过光学矫正(配戴眼镜等)让孩子获得良好的视力,但却不能改变眼球已经发生的结构变化。因此,家长一定要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定期带孩子检查眼睛。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B.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C.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5引用:8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2012年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收尾处,都会专门设置一个寄语青年的段落。二十大报告的倒数第二段,号召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最新一批成长起来的青年是00后,这是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高速发展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整体而言,他们成长于较80后,90后更为优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中。那么,为什么在物质生活已很丰裕的今天,仍然强调青年要“能吃苦”?青年该吃怎样的苦才更有意义呢?
          前进中学团委将组织以“丰裕时代中的‘吃苦’”为话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0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