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南省常德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情节和真挚的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问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材料二: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乡村意象是旅游者对乡村的记忆,是促成旅游者怀旧情怀的情感记忆与生活经验,是对过去的生活方式等的情感意向。这些情感意向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演变成了乡愁情感。乡村旅游的目的是通过一种怀旧的情怀来缓解城市化和工业时代的各种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怀旧。乡村旅游是“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理念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乡村性和现代性有效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慰藉中国人乡愁的最佳途径。一般我们谈到乡村性,主要是指乡村的田园风光、村落景观和乡土文化。与乡村性相对应,乡愁文化载体则具有传统村落、乡村记忆、文化传承几个元素。
传统村落是乡愁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落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意味着村落要彻底消失。一些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家族历史、祖训族约、民间风俗,延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根源流脉,代表着几辈人浓浓的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传统村落中的乡愁元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景观映像方面如地形地貌(山、水、气候、植被),这是乡愁文化元孕育和发展的根脉;二是建筑风貌格局上,如建筑材质、建筑风格、民居形式、营造技艺等。如获浦村保存的典型民居、古井、古戏台、古树群、古造纸遗址和猪栏、牛棚,以及祠堂庙庵、族谱牌匾、孝子牌坊和生活用具、农耕器具等,正是记录和延续乡愁的好方式。近年来,全国各乡村旅游地的政府和村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对老物件进行修复和收藏,恢复了多处文化古迹。
乡村记忆是乡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中体验和活化的主要对象。乡村记忆主要寄存于生活方式、实景收藏和实物遗存上。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方言、饮食习惯、劳作方式、童年回忆;实景收藏是所有保存下来的乡人生活、农耕文化、劳作和乡间习俗等;实物遗存则指将农耕生产的犁、耙、锄等农具老物件及乡村风貌等实景记录下来,配以图片,还原先人们的生活场景。
乡村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学和民俗风情中。乡村文学主要是由当地乡绅、乡贤撰写的反映时代变迁的散文诗歌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由乡人用大量文字记载甚或是流传于乡人口中的乡愁信息。这些内容既广泛又丰富,有散文、诗歌、传说、方言、俗语、音乐、故事等,为人们喜闻乐见并散传于民间。民俗风情是以乡风民俗、乡土故事人物、乡村逸事及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记录古村里及流传于民间的民俗风情。(摘编自顾雅青、郭聪《乡愁文化:乡村旅游之魂》)(1)下列对材料中与“乡愁”有关的内容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中的“乡”即故乡,它指向特定的地理区域,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是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具体地点。
B.乡愁之“愁”并非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这种愁是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以及对这种文化的共鸣和认同。
C.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乡愁的本质就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对指向明确的地域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D.承载和唤起乡愁的物质载体,情节生动,情怀真挚,能对主体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者对乡村的情感记忆与生活经验,对过去的生活方式的情感意向,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演变成了乡愁情感。
B.乡村旅游融入现代元素后,缓解了城市化和工业时代的各种焦虑,但也不可避免地阻碍了传统村落中的文化传承。
C.随着城镇化的日益推进,人们乱砍乱伐、肆意填湖,使得作为传统村落中自然景观映像方面的乡愁元素遭到破坏。
D.人们的饮食习惯、乡间习俗,以及能还原生活场景的农具老物件和乡村风貌实景记录,都是乡村记忆的寄存方式。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乡愁”的一项是
A.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4)材料二是怎样论证“乡愁文化是乡村旅游之魂”这一观点的?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从“乡愁”视角就“乡村振兴”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建议。组卷:15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父
陈希成 父亲坐在床沿。
“又迷路了!”父亲说。
“这不是在家吗?”我说。
“老是迷路……”父亲仍然说。
父亲六年前就担心迷路了。那时候他还能骑自行车,整天往外面跑。那时候母亲还在世,父母和大哥一起住。母亲去世后,大哥说他家开餐馆,没法在家给父亲做饭,父亲就到我这边来了。当初我一往无前的,还有点反衬兄嫂不孝的意思,时间一长就后悔了,我根本管不住父亲。好在他喜欢往外跑,这样中午这餐就不要为他准备了,他自己在外面解决。他能跑,也说明身体还好。但不久他竟开始迷路了。
最初迷路是在鼓楼购物中心,还好最后有个热心人把他带出来。第二次迷路,他七转八转,到天黑才摸到家。
但接着又一次迷路,表明他脑子确实不行了,他竟然记不得衣袋里揣着地址条。他坐在路边,边上围了许多人,招来了协警。问地址,他记不起字条。最后人家索性动手搜。
我感觉问题有点大了,劝他不要出去,但他不听。
“一个人待家里,等死?”他为自己排解时,说一个同事退休后,整天待在电视机前,不到半年就痴呆了,再几个月就死了。这例子他说了无数遍。现在想来,那也许只是他思维重复。
我是下班回来才发现饭桌边没有父亲的。父亲这时候一定要坐在饭桌边酌他的酒。饭还没做,他就先喝上,那是他早年养成的习惯。等到吃饭,还没见到他。我没心思吃饭,让妻子和儿子先吃,出门去找。问小区门卫,门卫也是个老头,说看见我父亲早上就出去了,他还问去哪里。
“他怎么说?”我问。
“应都不应。”门卫说。
父亲就是这个做派。
不管怎样,找吧!先在小区附近转,没找着。于是扩大半径,仍然不见。抱着侥幸心理往家打电话,是儿子接。问爷爷回来没有,儿子说:“神马都没见到!”
“还有心思贫嘴!”我啐。
“现在你有心思了?”妻子接过电话说。
我知道她指的是什么,她几次跟我说不要父亲住在我们家。首要原因是父亲不肯交伙食费。之前我母亲在,由母亲交,母亲一走,父亲就不交了。大哥大嫂把他赶出来,深层原因是这个。只是他们不说,只说没法照顾父亲。父亲过来了,第一个月不见交,第二个月第三个月也不见交。在妻子压力下,我去提醒他,他竟然勃然大怒。我只能去做妻子的思想工作,说父亲也没多少钱,就当他是食客吧。
不料这个食客却要当主人。他什么都要管,管自己的儿子、孙子也就算了,还管儿媳。他看不惯我妻子很多东西,最看不惯的是化妆,搞得妻子要跟我闹离婚。那以后妻子就不要父亲住我们家。父亲第二次迷路,妻子更催促我,说担心父亲在我们家出事,无功也就算了,还有过。于是父亲住谁家的问题又提出来了。父亲四个儿子,我是老二,上有大哥,下有两个弟弟。小弟在美国,没得指望了。三弟离了婚,他说他自己有上顿没下顿,哪能照顾父亲?大哥还是强调自己一家早出晚归。我妻子针锋相对,我们家不也是早出晚归?你可以早上把父亲一起带去店里,餐馆有东西吃,也热闹,老人怕寂寞。何况老人原来就是从大哥那里出来的,更何况,你现在住的是老人的房子。大哥无法反驳,就采取拖延战术,能拖一天是一天。我也不好逼兄弟,反正没出事。
可现在出事了。
“你大哥饭都吃了吧?”妻子又说。
我一看时间,已经10点了。大哥是开餐馆的,要打烊后才能吃饭,这话倒提醒了我,得告诉大哥。我打电话给大哥,大哥说他扫尾后过来。我又给三弟电话,他说在加班。他总说在加班,典型的“甩手掌柜”,不指望他了,在大哥来之前,我想再找找。妻子又来电话,说饭冷了。
“我不能一热再热!”她下最后通牒。
回到家我才扒几口饭,大哥就到了。大哥满身油烟味,一脸疲惫,语气有点急躁:“怎么搞的!”他脱口而出。妻子不高兴,甩了手,进卧室去了。我向大哥使眼色,大哥也觉出自己冒失,解释道:“一个客人叫来物价局,说我暴利。我那怎么是暴利嘛!还敢暴利?稍微一提价客人就不来了!简直半义务,客人还不满意,还投诉。到现在饭都还没入口……”
妻子还猜人家饭吃了呢!我叫他一起吃,他不吃,没心思。我也没心思,推了碗,和大哥一起出门找。整个城市跑遍了,还是不见父亲。已经零点过了,大哥说再过三个小时他得去农贸批发市场采购;我天亮也得上班,就只能先回家。希望最后有惊无险,像前几次那样。
“一个大活人,应该没事吧!”我说。大哥也表示认同。他还特意抱怨了父亲几句,说他吃太饱了,太闲了,能量过剩。我知道他在强调父亲身体好。身体这么好,受受苦也经受得了。又是夏天,不会冻。当然有蚊子,也该让他被蚊子咬,看他下次还敢乱跑!
我们兄弟两个互相打着烟雾弹回家了。但我睡不着,辗转反侧。其实父亲身体并不好,只是他喜欢动。这样他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大病一场,动不动就上医院。现在看病手续他已经不会做了,都是我陪他去。更累人的是他两次做手术。一次是小肠疝气,一次是前列腺增生,本来想叫护工陪护,但一说,父亲就生气了。他说他生了四个儿子,除去美国一个,还有三个,就没有一个指望得上?让人笑话。最后白天请护工,晚上由我们兄弟轮,基本是我和大哥轮。
这还是小手术,如果生了更大的病呢?更大的灾难简直不敢想。年龄一年年大起来,他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我忽然想起,他有高血压,药带在身上吗?赶紧起床查看,没带。这应该想到的,父亲出门不会带药,我也没想到让他带。反正一天一次,他总会有在家的时候,就没想到常规生活会被打破。如果是对我的孩子,就会替他预防发生意外情况,甚至安排到自己死后他怎么生活。对父母就不会这样。天底下只有“孝顺子女”的,没有孝顺父母的。
一丝冷风过来,我的心发毛。我好像明白过来了,让父亲消失,永远消失才能彻底解脱,然而,这简直太可怕了。
(原载《花城》2016年第1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我一往无前的,还有点反衬兄嫂不孝的意思”,“一往无前”“反衬”表明“我”有用对父亲的接管和照顾来贬低大哥的冲动。
B.“那也许只是他思维重复”,对父亲的病情发展,作为儿子的“我”缺乏必要的敏感,似乎没有意识到父亲还有个破损的内心世界。
C.“怎么搞的”,大哥脱口而出的这一句抱怨引来了妻子的不高兴,也印证了她早就预见到照顾父亲会产生的“无功有过”的麻烦。
D.“我们兄弟两个互相打着烟雾弹回家了”,“烟雾弹”不单是指兄弟俩设想如何隐瞒各自的妻子,也透出了为人子女的无奈与辛酸。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巧妙,不蔓不枝,父亲的“迷路”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主线,各种矛盾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的。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内心冲突和心理变化,真实地揭示出普通家庭的赡养窘境。
C.小说中大量运用插叙,现实与回忆相互交错,在为故事提供广阔社会背景的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通过写景和内心独白,表达出“我”在常规生活被打破后的纠结与恐惧,简洁有力而又发人深省。
(3)请结合小说概括妻子不乐意父亲住在“我”家的原因。
(4)作者在《父》创作谈上说:“一颗会反省的心是煎熬的心。”试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我”的这种“煎熬”的。组卷:28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① ,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②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③ ,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以“鲸落”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组卷:23引用:29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874年,李鸿章上书同治皇帝,认为国家危险正从北方变为东南方,从陆地变为海洋,从过去遭受单一国家的侵略,变成遭遇许多国家结伴吞噬,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进入21世纪,云计算、万物互联等开始解放人类的大脑思维与神经指令,生活习惯、金融运行、经济规则、社会治理等将再度面临颠覆;在各国制度新一轮设计中,公民权利、政党责任、法治架构、社会稳定、国家治理之间的平衡关系与匹配程度面临更深的考量。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中学生文化交流论坛在C市举行,作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