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林百欣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8 19: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类制造“物”,博物馆收藏“物”。被收藏,意味着物品原有的、具体的、现实的功能与价值不再存在。它们依旧是真实的,只是丧失了“世俗的用处”,不再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而成为“目的”本身这些被置于世界外部的物品,获得了某种“永恒”,博物馆及其收藏因而具有了“革命性”的力量与可能。但是,由于物本身传播性不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释放”这种力量与可能的有效路径和方式。
2021年2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华文博频道上线《博物馆说》专题,展播143家博物馆与美术馆馆藏。以网络短视频的形式,契合当下社会传播的结构,在疫情常态化的社会现实中,不仅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线下实体展览的局限,同时符合现代公众碎片化、图像化的信息接收习惯,有了互联网的加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可及性被极大地加强了。系列化连续地推出,一方面,保证了公众用户的黏合度,另一方面,以一种“品牌IP”的模式,累积传播效应,让中国传统文化“云推广”获得一种在纵向深度上的可持续性结构,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可以释放博物馆革命性力量的方式。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构成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多维度的传播,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与转换,获取到更多的流量与关注,让博物馆充满能量与活力。
《博物馆说》传播形式有新意,在内容上,以馆长和专家为解读人,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珍藏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是一次意义不同的尝试。文物与艺术藏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在《博物馆说》中,以人的视角,这些内容经过再编排,历史和艺术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鲍德里亚说:“在任何物品身上,现实原则永远可以被放入括弧。只要失去了具体的作用,物品便可以被转移到心智用途之上。换句话说,在每一件真实的物品背后,都有一件梦想中的物品。”博物馆之物,就是那件“梦想中的物品”,像是“镜子”。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博物馆人正是举起这一面面“镜子”的历史叙述者,手握藏品这把特殊的“钥匙”,打开现在与过去中间那扇“时间之门”。通过《博物馆说》让更多的博物馆人走向公众,让社会可以更多地了解博物馆人的付出和努力、目标与期待,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知识的教授,更是人文层面上的理解与沟通,是在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上向公众“打开”博物馆的大门。
“历史宛如异乡”。因为时间的流逝,过去的人和事总是显得难以靠近,容易让今天的人们忘记曾经的来处。博物馆人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活在当下的人。作为历史知识的叙述者,除了学识渊博、志趣高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创新、不断尝试,用更适合的方式,让愿意和喜欢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走近”更要“走进”那个“遥远的故乡”,以更有效的手段,参与到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进程中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摘编自许潇笑《以古为新,走进“遥远的故乡”》) 材料二
文化遗产价值呈现依靠传播方式的持续更迭,网络时代提供了数字化、场景化新途径。但如何实现遗产历史价值与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为此,实践上的积极探索势所必然,而文化遗产学本身的理论研究也刻不容缓。
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难以调和:不仅遗产存在的历史情境难以复原,而且传播利用过程还势必进一步损害仅存的历史情境。与此同时,即便保存了原真性,又难以实现与现代社会对接并被普遍认同。如今,速度与更迭成为常态,长期历史积淀生成的文化遗产一旦进入新的传播利用,碎片化、浅表化在所难免;在传播速率倍增的情况下,实现遗产保真与现代认同的无缝对接颇为困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兴盛背后的原真性保护堪忧,而兴盛是否就表明现代认同也值得慎重思忖。
以文化遗产为母本设计生产文创产品已成普遍现象,并被认为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确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但在对文化精品期望提升的背景下,从表层体验向深层精神文化认同转化显得格外重要。文化传承的目的远非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娱乐消费,其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精神,即指向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美学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当然这种传承发扬已具现代形态,如人工智能在“非遗”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运用,带给消费者的文化体验也必然是深层的。
优秀传统是进入当代、走向未来的起点和依据,时代性是赋予它以新生命的现实土壤,聚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立足当代生活的文化创新,才能让传统活在当下,延续传统并创造新传统。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让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生活空间,并被视作传统复兴的标志,这是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而逐渐丧失,新的合理性则应当拜赐于换羽新生式的传承转换。而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性也应成为思考重点,以摒弃文创产品的“假个性”,发掘遗产的真实价值。
(摘编自李倩、管宁《网络时代:遗产保护的未来之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物品被收藏,那么它便不再有现实的、世俗的用处,而是具有了“革命性”的力量,拥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B.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维度地传播,博物馆吸引了更多的流量和关注,这都源于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
C.网络时代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数字化、场景化的传播新途径,但要实现历史价值和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仍任重道远。
D.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既要考虑与特定历史情境密切相关的原真性问题,又要努力实现原真性保护与现代认同的对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之物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沟通了过去和现在,所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
B.丽江古城虽然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情境,但适应了时代发展,转型成功,这说明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C.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性要求文创产品具有真实个性,并摒弃对传统文化的表层体验,指向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
D.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生活空间的现象,并被视作文化传统复兴的标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五粮液与冰淇淋合作,大白兔奶糖出售限量版唇膏,六神花露水推出新款鸡尾酒,老字号频频跨界,引发市场不小的热度。
B.书签、明信片、笔记本是过去博物馆文创的老三样。现在适应时代发展,以雪糕、饼干为主的美食文创成为博物馆的新亮点。
C.法国从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遗产大普查开始,便注重科研机构、博物院等专业部门中专家学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D.剪纸技艺传承人探索剪纸婚纱照等产品,故宫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在当下,“活”在当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2021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了多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从“七夕奇妙游”到“中秋奇妙游”,掀起了传统文化热,获得如潮好评。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其收获众多好评的原因。组卷:112引用:3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花坡
高满航 百花坡顶有座坟冢,葬的是一个叫乌力吉的连长。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百花坡还没有名字。在光荣镇人的记忆里,那儿就是一面满是巨石和沙砾的荒坡。
那是在解放军进驻光荣镇的第二年。一夜大雨过后,荒坡被泥石流卷走一半。坡上的巨石被冲到了镇子里,不光把街上的房子撞出大洞,还砸死不少围栏里的牲畜。
乌力吉连长带着连队参加了救灾。他们把巨石砸小装进筐子,背回到坡上,扎下木桩,就像给它们标定了战位,“命令”它们不论刮风还是下雨,都不许“擅自离开”。又从盘龙沟里运来土填在荒坡上,把凹凸不平的山坡填平,远看去就像是土壤肥沃的田地。
看着各归其位的街道和荒坡,战友们长长地舒了口气。唯独连长乌力吉站在坡底忧愁地说:“再下雨,还得再滑坡!”于是借鉴种树治沙的经验,连队从深的山里挖来健壮的树苗埋进荒坡。大家欣喜地等待着荒坡上长出一片遮天蔽日的树林来,但那些树苗没几天就都病恹恹的,眼看就活不成了。没办法,他们只好把树苗又移植到了坡下。也真是神奇,没几天,那些树苗就叶子泛绿,欢欢实实地活了过来。
乌力吉盯着荒坡看了半天,恍然大悟地惊叫起来:“我明白了!”
战士问:“明白什么?”
“厚土种树,薄土栽花。”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地说,“我们搞错了,不应该种树,要栽花。”他趴在地上,兴奋得就像个得了奖赏的孩子。
乌力吉给内蒙古的家里写了封信。他在信里写下了他能想起来的所有他家乡草原上花儿的名字——格桑花、金露梅、狼毒花、高山杜鹃、马兰花、柳兰花、山丹花、金莲花、康定花、花苜蓿……
有战士担心:“草原的花种子在这荒坡上能不能活?”
乌力吉拍着胸脯信心十足地说:“草原上的人活得了,花也没问题,肯定活得了。”他的回答让战士们很信服,因为他曾四次遇险,竟次次化险为夷。
信邮走后,大家就开始焦急地等着花种子的到来。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就过去了两个多月。
那天中午,一个战友火急火燎跑进了宿舍,大家都坐了起来,以为从内蒙古来信了。万没想听到的却是一个噩耗:乌力吉牺牲了。——在护理树苗时,被一块滚落的巨石砸中了。
巧的是,下午邮差突然在营门外大喊着乌力吉的名字,说:“快来取信,内蒙古来信了!”这个热心肠的邮差知道乌力吉正盼着这封信。他只是想用自己的喊声给乌力吉送去欢乐,却没想,喊出了战友们又一波的悲伤。
最先出来的是一个小战士。邮差对着他喊:“乌力吉的信!”又问:“他人呢?”
小战士欲答,却无言。
邮差又喊:“乌力吉的信,快叫他来取信!”
一个战友说:“给我吧,我转交给乌力吉连长!”
邮差却不依:“不行,你叫他出来,我要亲手交给他。”
“乌力吉连长走了!”
“去哪里?”
“牺牲了!”
邮差愣在那里,扬在手里的鼓鼓囊囊的信封沉甸甸坠到地上后撑破了,一粒粒的种子像受到惊吓的蚁群一样四下里奔窜。大家围上来,一粒一粒捡拾起来。
大家传看了那封来自内蒙古的信。信是乌力吉的姐姐写的。
姐姐在信里说,她早早就开始去草原上采摘花的种子,但时节尚早,花儿都没有开败,种子太嫩,怕发不出芽来,她就从夏末等到了秋初,想着除了信里罗列的花种之外,还有藜芦花、鸽子花、红门兰花、兰盆花……她像寻找金矿一样几乎采遍了草原上所有花的种子。她说,草原上的花和草原上的人一样顽强,在哪里都活得壮实。姐姐还说,她走在草原上,就想起了和乌力吉一起捡拾马粪的日子,那时候真是苦呀,他们没有爹没有娘,有的只是无边无尽的苦难,眼看着就活不下去了,幸亏等来了解放军,才真正过上了好日子。也就是在那时候,牧奴乌力吉走进了解放军的队伍。姐姐在信里一再叮嘱乌力吉说,家里一切都好,分了牧场,分了牛羊,小外甥已经上学,说将来长大了要像舅舅一样当解放军。
大家把乌力吉的埋葬在坡顶,然后把花种子一粒粒种在坟冢的周围。
春天,那些属于草原的花种子顶开砂石吐出芽来,密密实实绿了一面坡。谷雨过后,就有花儿陆续绽开。有红的,紫的,粉的,也有一半紫一半粉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和蜻蜓飞来了,在这里酿出盎然蓬勃的生机。就像乌力吉说的,草原上的花都能活。也像姐姐说的,草原上的花都活得壮实。
战士们总在想,连长若在该有多好。他一定会像回到了家乡一样心满意足。
一年又一年,战友们每次去山坡时都专门带上一抔土,是对连长的祭奠,也是对百花坡的呵护。慢慢地,砂石的山坡便积累起厚厚的土层,花儿也更加茁壮。战友们休假归队时,都会自发地带上各自家乡的花种子,撒在坡上,与百花为伴,也与连长为伴。那些花的花期各不相同,有的是春季,有的是夏季,有的是秋季,也有的竟然是在冬季。坡上,一年四季都色彩缤纷。
后来,人们把这座山坡取名为“百花坡”。烈士的坟冢,隐在一片花海里。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卷”“冲”“撞”“砸”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精当,充满了力量和动态感,生动地表现出大雨过后的泥石流之烈及其造成的危害之大。
B.文章写乌力吉在信里不厌其烦地列举草原上花儿的名字,突出其改造荒坡的决心,也为下文荒坡被取名为“百花坡”做了铺垫。
C.乌力吉“曾四次遇险,竞次次化险为夷”,这句话庆幸的背后有担忧,暗示危险经常存在,为下文他被巨石砸中而牺牲埋下伏笔。
D.文章描写谷雨后坡上花儿绽放的美景,姹紫嫣红,色彩缤纷,蜂蝶飞舞,生机蓬勃,意在烘托战士们为连长遗愿终于实现而感到兴奋。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着各归其位的街道和荒坡,战友们的轻松与乌力吉的忧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对比表现了乌力吉虑事长远,因而不断探索治理荒坡的方法。
B.就在听到乌力吉牺牲噩耗的那天下午,邮差送来了内蒙古的来信。这个别具匠心的巧合增添了文章的波澜,强化了悲剧的气氛,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C.文章语言流畅生动,善用修辞,如描述固定石头时使用了军事术语“战位”“命令”“擅自”等,这些比喻和拟人手法,鲜活而风趣,别具特色。
D.文章开头点出百花坡顶有一座坟冢及其主人身份,接着叙述主人索要花种、不幸牺牲的情形和百花坡取名缘由,结尾再次提及坟冢,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文章具体引述乌力吉姐姐的信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题目“百花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说明。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世界每年大约会制造出近亿吨塑料,其中仅有小部分能够得到循环再利用。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到2022年1月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通过手控遥操作完成天舟二号与空间站交会对接试验。让举国上下记住了从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到王亚平、叶光富等十多位航天英雄的名字。而在这些航天英雄一次次辉煌飞天的背后,有着无数默默奉献而不为外界知晓的无名英雄,其中有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航天科技第一线的研发员、技术员,有不分寒暑长期与宇航员一起严格训练的教练员、备份员,有夜以继日坚守在各个基地的操控员、监测员,还有日复一日在戈壁荒漠艰苦训练的专业航天搜救队员。正是他们与航天英雄们一道用智慧、血性和汗水为祖国搭起了一架架通向太空的筑梦天梯,不断刷新着进军浩瀚宇宙的中国高度。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英雄辈出、群英荟萃。除了在争取社会进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保家卫国、抗灾抢险抗疫救人的伟大斗争中英勇战斗、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和人民英雄,还有无数在祖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文化建设以及等各条战线上不辞辛劳、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建设功臣和劳动大军。正是他们一代接一代接续奋斗,才赢得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
上面的材料给你了什么样的启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完成写作。
(1)假如上面的材料是某宣讲员在学校学生会举办的“学榜样,见行动”主题报告会上发言中列举的重要事例,而你是这次报告会主持人,请就此写一篇总结发言稿。
(2)假如上面的材料是你在某网络平台新闻时政专栏的读者评论栏里看到的两则读者评论,请联系当前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现状,给广大新闻媒体写一封公开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在标题前注明所选题号;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1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