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磁灶中学、泉州十一中、永春二中、内坑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0 21: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终于开学了!”北京家长王丽莉(化名)如释重负。
她的儿子开学就要上初中,在过去的多半个暑假中,王丽莉为了教育儿子要有阳刚之气。跟儿子几平一直在“战斗”。其实。她本来计划暑假期间送儿子一份大礼:小学毕业游。但是,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王丽莉最初以为是青春期在作祟,但她很快就发现事情不对劲:儿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对着镜子梳妆。洗脸、护肤做得非常仔细,甚至会偷偷拿面膜去敷。王丽莉就撞到了两次。
王丽莉马上找儿子谈话,告诉他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结果。儿子拿出了手机随手点了几下,八九个明星的照片张张划过,“你认识吗?我也希望成为他们这样。”他说,这八九个男孩是在“某某练习生”的综艺节目中出道的。看着一张张充满阴柔气息的男孩照片,王丽莉面露忧伤,心中充满了忧虑。
其实,男孩教育的危机,《中国青年报》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关注,之后,性别教育也日益被人们重视,有些家长还特意利用寒暑假让孩子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的活动。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现在男生发育得更早,个子蹿得老高,但越来越多的男孩高大的外表下却是一份阴柔的审美,喜欢精致妆容,热衷发美美地自拍、上传花样视频。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家长担心“男孩危机”,“娘气”亚文化请放过孩子》)材料二:
“男孩危机”话题自10多年前进入舆论视野以来经久不衰。一些学者提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和社会危机共同催生了“男孩危机”,并认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系于”。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女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在2009年已超过男性,占比达50.48%。在教育层次上,女性教育呈现“中专--大专--本科”的不断攀升趋势,显示了教育领域中女性地位的日渐上升和男性优势的逐步丧失。如此看来“男孩危机”似乎成了一个得到数据和日常话语支持的事实。那么。“男孩危机”是否真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
女性教育优势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在这一政策推动下,中国女性得以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纯女户家庭大幅增加,男孩女孩被寄予同样的期望,两性获得了家庭收入提高后同等的家庭支持的增量公平。男女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状况大为改善。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许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便出现高等教育女性化,迄今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全球高校女生的总量已经超过男生,只有在南亚、中东等地区,女生仍处于劣势。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对应着更好的性别教育平等状况,身在其中的女性亦具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证明着自身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
反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女性教育资本的积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女性在学术、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弱势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状况。学术上,虽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学生数量多于男性,但在高层次博士教育中,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学术领域中的女科学家比例低。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可选择的范围狭窄。而且在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竞争中也不太容易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女性的教育优势遭遇传统的“梯度”婚姻结构,反而催生了更多“剩女”。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及表现,又使得女性经常在家庭决策中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更多的家庭主妇由此产生。
总而言之,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更谈不上占据优势。两性不平等程度虽在降低,但同时也变得更加隐蔽,弥散于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话语和某些数据中,“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被看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有碍于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
促进女性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男性发展,遏制女性教育优势也绝不会推动“男孩危机”问题的解决,反之亦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获得充分、持续、健康的发展,都应被给予自由、充分而公平的发展机会,推动教育向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真正解决教育领域中性别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的终极目标始终是两性的和谐共赢,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光明网时评《“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丽莉想方设法仍没能改变受到“娘气”亚文化深刻影响的儿子,这表明阴柔的审美已经成为一些中小学男生的执着追求。
B.那些在寒暑假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活动的男孩,并没有产生多少改变,外表高大的他们仍喜欢精致妆容,显得很女性化。
C.女性教育优势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但在高层学术领域,这一政策的推动效果还未明显体现。
D.如果我们把“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看成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一直强调,这会妨碍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提到的“男孩危机”的内涵不大一样,材料一主要指男孩“娘气”化现象,材料二主要是指男孩在教育领域优势地位下降。
B.因为女性有先发的优势且更适应考试制度,所以只要机会均等,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就会有绝对优势,其教育优势自然也会更加明显。
C.南亚、中东等地区的高校女生总量处于劣势,我国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劣势,原因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
D.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着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样才有可能既促进女性发展,也不削弱男性发展,使之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中认为,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
B.统计显示,中国“剩女”在一线城市居多,特别是北京,剩女数量已经突破80万,不仅居国内第一,更是创下了世界之最。
C.女孩子的教育优势,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几乎会丧失殆尽;用人单位或者明显或者含糊地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
D.女孩并非只擅长死记硬背,她们也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随着试题中考查能力与素养的题目增加,女生的成绩日渐上升。
(4)有人认为“‘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材料二是怎样批驳这一观点的?请具体说明。
(5)两则材料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组卷:23引用:8难度:0.5
一、2(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跳马
路内 小孩小名叫阿毛。副队长到嘉定拉队伍时,他正在路边讨饭,不知怎地跟定了副队长,就一起到了镇上,听口音是上海本地人。大队长说,这么小的孩子,就带在队伍上吧,只是不要给他耍刀玩枪,出去贴贴标语也好。小孩是读过点书的,国民革命、新四军、抗日救亡,全都会写,只是缺乏管教,两个队长调教了好些天,现在可以带出去了。
这支队伍上,大队长是体育教员,三十一岁,副队长是个读书郎,只有十八岁。小孩有一天问福元,阿叔,我是不是跟错了人,我想跟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王,天天与日本人干仗,怎么跟了两个先生?不但不发枪给我,还要读书写字,要练游泳和跳马。福元大笑。
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说孙庆荣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决定连夜召集人马,撤出上海。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孤身往西走了。
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问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司令,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
这是八月的天气,没有一丝风。福元背着步枪,带着小孩往西走。阿叔,你手上这杆枪是我搞来的。当天副司令带了我去警察局借枪。警察一问副司令才十八岁,胆气冲天,不肯借。后来司令来了,警察问他会不会打枪。司令借了一杆,哗哗地拉了枪栓,走到街上,又往对面巷子里走了五十步,一枪就把警察局的招牌给打下来了。警察服了,就说,二位的气度,能带十万兵,备长枪十支,短枪两支,子弹五箱,送至府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司令。
福元看了看小孩,忍不住打趣说,王桥村的那个小姑娘,叫啥名字。小孩说,叫芳蕙,不大识字,跑得比我还快,司令说她可以做田径运动员,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他是体育教员。
福元决定进树林。树林背靠一座小山包,林间一片空地,是平日练兵的场所,枪靶和人形草垛早已收走,如今仅剩一个大木箱,是大队长亲手量出的尺寸规格,并辟了一条跑道,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福元在里面搭了个窝棚,日近中午,想着可以眯一觉。
小孩不必交代就自觉地放哨站岗。福元的鼾声大了起来,小孩渐感无聊,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高兴,这时听到树林里有布谷鸟叫。小孩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
福元也醒了,吓得不轻,摸到枪,从窝棚另一头爬起来看。芳蕙说来时遇到一队兵,二十多个人,往镇上去了。福元说我得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就把他背出来,总之不能让他落在敌人手里。我们的人都在王桥村的祠堂,你们去找副队长,告诉他赶紧带教兵来。说罢往镇上飞步奔去。
此地距王桥村尚有十里路。太阳高照,没有一丝风。周围尽是稻田,路越来越窄。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芳蕙大骇,往树林里跑,小孩一把拽住她,说,躲到桥底下。果然两架飞机从南边过来,飞得很低。小孩说,遇到飞机,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
太阳已经西落。小孩加快了步伐,看见了远处王桥村的祠堂。小孩跑进祠堂,见到队伍里的王大贵,问副队长在哪里。王大贵说,副队长刚走。小孩说,找到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天黑了你要是寻不到副司令,老子就把手榴弹丢到你家里去。王大贵一道烟地跑了。
小孩觉得很累,坐在地上,背靠墙壁。芳蕙说,你好讲讲为啥飞机来了不能躲到树林里吗?
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离我家不远,打了七天七夜,炮声越来越近,我爷娘带着我和我阿妹逃难。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大家拼了命地逃,我被人群冲到了一个水沟里。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树林里全是人。飞机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很多冒烟的人尖叫着爬出树林,还有人在火里面跳,跳着跳着,就倒了下去。
我懂了。芳蕙说。
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被讲话声惊醒。那声音一听就知道是福元。福元说,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大队长是条汉子啊,福元边哭边说。
小孩爬起来,向祠堂外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刺刺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来。芳蕙连忙爬过来看他,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
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孩年纪小,还不能要刀玩枪,所以大队长才让他读书写字、游泳跳马。
B.福元在林中就不够警觉,又未能及时数出大队长,说明他斗争经验不足。
C.芳惠的报信是情节发展的关及时救情报、福元赶去教人都与之有关。
D.王大贵接到小孩的情报,却未能小孩达情长,这导致了大队长被捕牺牲。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队长是体育教员,副队长是读书郎,小说强调了他们普通群众的身份,小中见大,展现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特征。
B.小说借小孩之口讲述福元步枪的来历,更能突显两个队长身上的传奇色彩,也体现了小孩对他们的仰慕之情。
C.小孩讲述随父母逃难的经历,既呼应了前文他在飞机轰炸中的表现,也为他一心想要抗日杀敌提供了合理解释。
D.小说有多处景物描写,穿插在故事进程中,交待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体现了时间的变化,也舒缓了叙事节奏。
(3)小说反复写到“跳马”,有什么好处?请简析。
(4)小孩与大队长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7引用:4难度:0.7
一、2(二)语言文字运用2(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番茄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传入中国,中国人发现它的食用价值之后,对它的热爱之情便与日俱增。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适合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红彤彤、圆溜溜的番茄挂满枝头,像年节时分挂满的灯笼,惹人喜爱。于是红得像柿子一样的番茄,收获了北方人民赠予的爱称——西红柿。
可是在西方,番茄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才在餐桌上有了一席之地。大约公元前500年,阿兹特克人在丛林中发现了这种可爱的果实。后来欧洲人被这种美丽的果实吸引,将其带回欧洲。不过,番茄在欧洲人心中并不是“好果子”。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气味,这使得① ,欧洲人甚至还认为,吃掉这种神秘的红果实会变成可怕的狼人,于是把番茄叫作“狼桃”。但最终总会出现敢为人先的人。相传,法国有位画番茄的画家,经常面对着这美丽而“有毒”的浆果。有一天,他鬼使神差吃下了一颗番茄,之后他躺在床上回味着番茄酸中有甜的味道等待死亡。② ,反而食欲大增。番茄无毒可食用的消息不胫而走。现在,无论中餐、西餐,番茄都成了菜肴中的经典角色。
(1)修改病句“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适合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2)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组卷:25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庖丁解牛》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 即使身处果壳之中,我仍然是无限宇宙之王。
——哈姆莱特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沧海万顷唯系一江潮。
——《红楼梦》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 请你选择其中两句名言,设定一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作文中要出现选择的名言原句,并加有引号,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要抄袭。组卷:6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