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雷同,才能够归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想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构形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进行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带历史文化信息求之太过的情况,比比有之。例如,有人以为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表示阶级斗争的;也有人认为汉字很多字形描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人说,《说文解字》的《山部》《水部》字中暗含了河图洛书的真意……这些都是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摘编自王宁《汉字构形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层次的揭示和科学的阐释。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在分析汉字时试图揭示其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汉字阐释的深厚传统。如《说文》开篇解释“一”,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示”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些解释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的文化要素的辨析,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不过,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面他所据以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尽管小篆是古文字的终极形态,但经历了漫长发展演变后,与古文字的早期形态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字甚至已变得面貌全非,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构形分析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错;另一方面,中华历史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流变的系统,汉字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后来阐释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很大的不同,而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总是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下面以“示”的阐释为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示”字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并不是由“二(上)”和“三垂”构成的,与“天垂象”毫无关系。“示”本是表示宗庙神主的象形字,“示”就是“主”。《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先公“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壬”“示癸”。甲骨文祭祀先公先王,有“三示”“四示”“五示”“六示”“十又三示”“二十又三示”以及“大示”“小示”等。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这些“示”,都是时王祭祀的先公先王,也就是宗庙里供奉的代表诸位先祖的神主。《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会意字。《说文》所收录的“主”“宔”“祏”等字,都是“示”的后起分化字,从这些后起字也可以推求“示”的原初含义。《说文》:“主,灯中火主也。”“宔,宗庙宔祏,从宀主声。”“祏,宗庙主也。《周礼》有宗郊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石亦声。”除了“主”之外,许慎对这些字的分析大体可据。根据“示”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和上举相关字,可以肯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
          古代宗庙祭祀活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记录宗庙祭祀活动的各种汉字都从“示”,而且凡是涉及“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表示神灵祭祀等“神事”活动的字,也都以“示”作为意符来构造新字。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为们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示”还表示“神事”之意,这为《说文》所有从“示”旁的字提供了分析依据。《说文》关于“示”和从“示”字的分析,是建立在古代祭祀礼仪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许慎的解释虽然并不是“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其分析的路径是大体正确的。
    (摘编自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
    材料三:

    (选自李学勤主编《字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存留着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为人们从文化角度解读汉字构形提供了可能。
    B.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
    C.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避免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
    D.许慎从字的构形要素入手,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汉字字形携带的原初文化信息越来越少,所以不能仅以现代字形作为汉字文化阐释的依据。
    B.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那是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传统文字学不会因此而失去价值。
    C.从“示”的字形演变脉络看,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
    D.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可以揭示汉字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彰显汉字体系的文化属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用于“孝”字的文化阐释的一项是
     

    A.孝,甲骨文作犹如一个孩子扶持老人的形状。
    B.《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C.宋人戴侗《六书故》指出,“孝”与“季”实为一字。
    D.《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4)关于“汉字的文化阐释”,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对“示”字进行文化阐释的方法与材料一的相关论述是否相符?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组卷:42引用:3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姹紫嫣红开遍
    滕肖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天还未亮,项忆君便被父亲的唱戏声弄醒。她爬起来,轻手轻脚地开了门。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
          声调压得有些低,好几个音该往上的,都硬生生吃回了肚里。项忆君知道父亲是怕影响隔壁邻居。不够尽兴了。但也不要紧,客厅不是舞台,父亲不是为了博台下的喝彩,只是自娱罢了,为的是一刹间的迷醉,像鱼儿游回大海,鸟儿重归林间。那一刻,是另一个世界,只需微微闭上眼,周围便是良辰美景。
          项忆君又轻轻关上门,重新躺回床上。项忆君的曾祖父早年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琴师,父亲项海从小跟着研习京昆,嗓子好扮相也好,早年是京剧团的台柱,专演梅派花旦。后来嗓子不行了,改唱昆曲,渐渐地便不唱了,赋闲在家。
          早饭时,项忆君看到,项海的胡子依旧刮得干干净净,下巴上青灰一片。这还是演花旦时的规矩,胡子要刮彻底,胡碴也不能露个一星半点。早年落下的习惯,至今如故,每次刮完胡子,还要翘起兰花指轻抚一遍,再朝镜子里抛个眼风,定个格,才作罢。
          项忆君吃完,站起来,拿上包,说声:“爸,我上班去了。”
          项海微微点头,举起一只手,优雅地挥了挥。
    “去——吧。”也是京白的韵调。
          项忆君在机场海关上班。
          高中毕业时,项忆君原先想考戏曲学院,一是自己喜欢,二来也是想让父亲高兴。她长相跟父亲有些像,瓜子脸,五官不算出众,却是清清爽爽。父亲说过,这种脸型饰花旦最好,平常看着普通,妆一上,眉眼便活了。她以为父亲肯定支持。
          还未懂事起,她便听父亲唱戏,起初是咿咿呀呀觉得好玩,渐渐地,便融了进去。确实是好,到兴头上,整个人嗖地蹿了出去,只一瞬间,便似穿越了几千几百年,到了不知名的所在。戏里的人,都活生生地在旁边呢。轻摆罗衫,眉眼含春,一蹙一颦,都是美到了极致。项忆君也爱听流行歌曲,可跟京昆比起来,便完全是两码事了。一个像嘴里嚼的话梅,另一个,却是泡得酽酽的茶,光闻那香气,便已醉了三分。一个是听了便忘,一个是直落到心里,曲罢了还兀自傻傻的。
          项忆君小的时候,到杂货店买酱油,手拿瓶子,嘴里哼着“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转东升,那冰轮离海岛——”脚下踩着碎步,眼神定定的,小嘴念念有词,痴了似的。路过的人便笑她是个傻丫头,长大了和她那傻爸爸一样。
          项忆君唱戏时,项海便在一旁坐着,两指间夹支烟,随节拍在桌上轻轻敲着。项忆君嗓子比父亲亮,身段也好。项海说,如今的角儿,再没有像当年那样出众的了,总是少了些什么,也是世道的缘故,能出电影电视明星,却出不了拔尖的名角儿。
          项忆君有天赋,没受过专业训练,单靠父亲的指点,小学时便得了全市京剧票友赛儿童组的冠军。上台领奖时,主持人问她长大了要做什么,她想也不想,便回答说“名角儿”。
          项忆君母亲死得早,舅舅心疼外甥女,便常过来看她。舅舅是生意人,见的世面多,眼界也宽。高考前一个月,项忆君把填好的志愿给父亲看。那天舅舅也在,一见志愿表,便跳起来“帮帮忙,唱戏会有什么出息,有几个唱戏唱出名堂的——你爸爸唱戏,你也唱戏,你看看你爸爸,就晓得唱戏好不好了!到了紧要关头还是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都变成什么样了,你还以为是戏里的世界呢!”舅舅确实是为项忆君好,以至于到后来都有些失言了。项海没作声,端起桌上的茶,掀开盖、轻轻撇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
          那天晚上,项海没有睡觉。房间的灯始终是亮着。关着门,烟味却还是源源不断地飘出来。项忆君也是一直睡不着。
          第二天,父亲让项忆君把志愿改了——改成工商管理专业。那日,项忆君第一次看到父亲竟忘了刮胡子,胡碴密密麻麻,一直延伸到两颊。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哎——”,转身进屋了。
          项忆君穿上海关制服,在父亲面前一站,项海朝她的肩章看了又看,半晌,才道:“女孩子穿这身衣服,有些武气。”
          项忆君说:“是刀马旦的路子。
          项海笑了笑,不吭声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项忆君还是爱唱戏,每天总要抽个半小时,让父亲指点。这半个小时,与另外二十三个半小时,像是隔着几个世纪。项忆君知道,这半个小时,她其实是梳着髻化着油妆呢,水袖舞得花团锦簇,周围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会儿“待月西厢”,一会儿又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这半个小时,比那二十三个半小时都要精彩,是点睛的一笔。
          舅舅给项忆君介绍过一个男朋友,在会计事务所上班,父母都在国外,家里条件不错。项忆君和他谈了半年,感觉还行,他父母专门从国外飞回来看准儿媳。见面那天,小伙子的母亲随口问了声“平常有什么爱好”,项忆君答道“唱戏”。两个老人倒有些意外了,说,那就来一段好不好?项忆君便演了一段“贵妃醉酒”。
          唱到最后,不知不觉竟落下泪来,眉眼间说不尽的缱绻情意。两个老人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来。项忆君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谁晓得过了两天,小伙子跑来说——我爸妈讲你身上有股妖气,不像好好的女孩子。项忆君是第一次被人这样说,委屈得回家就哭倒在床上。
          半晌,项忆君不觉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父亲在门外,举起一只手,眼神一挑,轻声……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项海从小研习京昆,早年是剧团的台柱,即使后来赋闲在家也常常自己唱戏,唱戏已然从职业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B.项海每次在家唱戏都“拉上窗帘”“声调压得有些低”,均说明了他离开舞台后,对自己的表演水平已经不自信了。
    C.小说中对“舅舅”的身份介绍及其语言描写,既写出了“舅舅”的庸俗精明,又自然地点出了项海父女生活的社会环境。
    D.“准公婆”欣赏项忆君唱了“贵妃醉酒”之后,“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来”可见他们感受到了项忆君的唱功非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项忆君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流行歌曲被她比喻成“嘴里的话梅”,戏曲则被比喻成“泡得酽酽的茶”。
    B.“顶海端起桌上的茶,掀开盖,轻轻撒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说明舞台动作已深深融入其生活,也展现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C.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交代项忆君跟父亲学戏的片断,不仅表现出项忆君的戏曲表演天赋及父亲对她的影响,也更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主题。
    D.小说既背造了浓浓的诗意氛围,也透露出淡淡的哀伤忧愁,更借这对父女的生活际遇对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下社会中的存续问题进行了反思。
    (3)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引用了我国昆曲《牡丹亭》经典唱词,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4)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故事离不开冲突。请谈谈你对本小说中“冲突”的理解。

    组卷:57引用:9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鲁迅的谦虚低调是出了名的。实在必须从正面肯定自己的工作,①          。比如说“要让中国好起来”,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这种虚拟语态在《鲁迅全集》中只出现过两次。(  )。谦虚,其实就是文化上的自信。
          ②          。一次是1935年3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说“五四”前后“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就是他本人。另一次是1936年7月,鲁迅的学生冯雪峰在给捷克友人撰写的文章中,把鲁迅和屈原、陶渊明、杜甫排在一起,认为这些作家都“显示了中国民族与文化的可尊敬的一方面”。鲁迅担心捷克人可能不知道屈原杜甫,也担心自己因此会被某些敌人所嘲笑,但他并没有把冯雪峰这句话给删掉。前者是因为在文学史叙述中,必须实事求是。“五四”前后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确实是鲁迅。鲁迅不可能虚构一个谁来代替自己。后者是面对国际友人,鲁迅代表着整个中国新文化。中国新文学断送了古典文学的伟大传统?③          。事实是中国新文学在许多积极方面都跟古典文学一脉相承。鲁迅本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上述两个场合,都是客观情势让鲁迅不得不如实道来。这就叫该出手时便出手。自信满满,当仁不让。谦逊是自信,如实道来也是自信。这是显示自信的两种形态。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证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此彻底的谦虚,是内心足够强大、充实的人身上才有的。
    B.只有内心足够强大、充实的人,才会谦虚得如此的彻底。
    C.谦应得如此的彻底,是因为他的内心足够强大,充实。
    D.只有内心足够强大、充实的人,才会表现出如此彻底的谦虚。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6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该图是某高中校长抓拍的照片。他将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附上文字:“看你站在路中间,久久地仰头赏花,根本没有注意到有车子过来,那么专注,我不忍心按喇叭惊扰你,我就拿出手机拍下这美丽的瞬间。在今天的教育环境里,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根本无心关注身边的美好,所以你的凝神赏樱的姿态瞬间打动了我,这不就是一个少年在春天应有的样子吗?”
          这幅图片和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