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郑集中学城区校区高二(上)第三次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0 8: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刘士林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就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总括起来说就是: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强调“美在意象”,有力地揭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视“理性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更侧重“诗性写意”,在中国书画、建筑园林、乐舞、戏曲等文艺创作与表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下,我们有必要把握和激活其当代价值,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贡献新的思想智慧,为社会生活的团结稳定和谐美丽开出新的美学良方。
          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有助于通过生命体验,对大自然审美认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诗性智慧。“诗性写意”精神具有“人文关怀”的品格。在人与自然的对待性向度上,它引领我们体验自然风物,关心人文生态,在诗歌的视界中构建人与物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海德格尔以前的西方人多选择了科学分析的方式来考察自然,自然虽然也进入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但更多的是一种“主客二分”的关系,呈现对立的、紧张的、分裂的、局限的、间断的状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激活和弘扬中华美学的“诗性写意”精神。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污染、生活食品安全等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反思过往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行为。“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福祸相依、物极必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些激活中国人“诗性”智慧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正视现状,破除主客二分思维,调节心物失衡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有助于引领当代中国人超越生活俗常,挣脱功利束缚,过一种诗意化、审美化的人生。“诗性写意”精神具有“审美超越”的品格,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对待性向度上引领人解放自我,诗意栖居。优秀的诗人能结合自己的悲苦生命体验,点燃自己的创作诗情,通过描绘外物来发泄内心痛苦,通过艺术审美来超越俗常困顿。刘小枫等学者曾指出,中国文化美学的理想,不是科学实证的,也不是宗教幻想的,而是艺术审美的。中国人在不得志时,选择独善其身,或隐逸林泉、躬耕田亩;或游山玩水、窥情风景;或寄情于琴棋书画,怡情养性,追求人格解放和心灵自由。不同于西方信仰上帝、基督,寄希望于天堂;亦不同于印度佛教,游心于来世。他们追求当下性、现实性,在诗歌及其他艺术的抒情世界里来探寻人生问题,达到艺术、审美与人生的贯通,回归自由、和谐、完满的状态。
          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可以为建构当代“民族化”“本土化”艺术创作理论体系提供精神学养。“诗性写意”的精神还具有“涵养创化”的品格。黄会林先生指出:“中国古典戏剧、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在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技巧上,常常与蒙太奇镜头语言处理画面的方法神似;细加分析也常有运用特写、远景、中景等画面和画面组接的技巧,这为我们影视艺术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美学的启示。”的确,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涵养的艺术构思论(如感兴、物化等)、艺术创作论(如虚实、有无等)、艺术表现论(如情理、情景、文质等)、艺术形象论(如形神、意境等)、艺术风格论(如自然、风骨等)中均有值得我们检视、整理和传承的学养。《天云山传奇》有一个场面:女主人公在风雪弥漫中,用板车拉着病重的罗群,在冰天雪地间渐行渐远的瘦小身影……那分明是苏东坡特有的意境:“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萧瑟惆怅之意,尽在不言中。通篇整体的精心营构,使这部洋溢着民族文化氛围的作品,列入了中国电影精品画廊。
    (摘编自何世剑、袁轶凡《试论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的当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B.“诗性写意”精神虽然源自于诗歌,但在其它领域文艺创作与表现中也有充分渗透与体现。
    C.中西方美学精神截然不同,西方古典美学重视“理性写实”,而中华美学则重“诗性写意”。
    D.“诗性写意”的精神可以引领我们关心大自然,正视当下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引用《谏太宗十思疏》的话,形象阐述了文艺创作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底子”。
    B.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之首,新时代下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C.中华美学精神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但我们要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激活它的当代价值。
    D.在西方人用科学分析的方式来考察自然时,自然与人在大多数时候未能走向“主客相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性写意’精神具有‘审美超越’品格”的观点的一项是
     

    A.赵翼《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B.谢灵运《七里濑》:“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C.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4)“诗性写意”精神是如何体现中华美学“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特征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天云山传奇》的成功,对当代影视剧创作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析。

    组卷:3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前的故事
    茹志鹃
          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以前,虽说是故事,但事情都是真实的。
          当时,在上海某一条里弄里,住了一个很特别的人——秦易名。他的妻子叫韩慧,是小学教员。一个女儿叫米米,十一岁;一个儿子叫小小,八岁,都上学了。这些,当然都不是他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特别的地方,别人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傻气,是个呆子;有的却说他是个大好人;有的又说他是“娘娘腔”。事实是这样:他在里弄里是个公用的人,他没有工作,但每天比谁都忙,哪家吵嘴了,要他去调停;哪家女人生孩子,买不到红糖,他就骑上脚踏车,给到处去觅。这些事情,大家只觉得他呆气,好笑。有些老年人更觉得他这么个壮壮实实的男子汉大丈夫,不出去做事赚钱,反在家里给老婆孩子烧饭,洗衣裳,多古怪。不过这些古怪事情,大家见惯了,也就不以为怪了。
          上面说过的这些事情还不算特别,他最特别的事情,大概也只有他的两个孩子,就是米米和小小才知道。这就是爸爸的那个阁楼。每次夜里米米或小小起来小便,总听见爸爸住的阁楼上,有一种很轻很轻的声音,一到白天,这种声音又没有了。而且平时这阁楼总用锁锁着,除了爸爸自己,谁也不能上去,甚至连妈妈也很少上去。米米和小小想上去看看,这小小的阁楼上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有一次,米米和小小有机会上了楼,就见妈妈帮着爸爸往一个煤球箱子里收东西,似乎是一些灯泡和无线电的零件。爸爸、妈妈一见他们上来,好像都吃了一惊,不过也没说什么。米米和小小不知为什么,忽然也心里怦怦地乱跳起来。
          阁楼上又发出那种很轻很轻的声音,夜已深了,一切似乎都很安静,米米迷迷糊糊地也入了睡梦。
          米米和小小突然给一阵猛烈的骚乱声惊醒了,一睁眼,姊弟俩就给面前的景象吓呆了。
          妈妈脸色灰白,直挺挺地站在床前,阁楼上“砰嘭哗啦”,乱成一片。一会,就见几个穿短衫的人,拿枪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双手被铐着,人好像一下变瘦了,嘴角破了,血一滴一滴地向下流。米米和小小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睁着眼,迷惘地看着爸爸,爸爸赶紧用肩膀擦了擦嘴上的血,对米米、小小笑了笑说:“不要怕,不要怕,小孩子要学得勇敢一些。”妈妈一听这话,就转过头去了。那些人给妈妈也铐上了手铐,说:“走!”几个人过来就推着走了,爸爸走到门边,又回头看了一下。
          不知是爸爸逮去的第几天,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吵醒了。
    “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
          一会,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
          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一边唱一边飞,许多漂游在大海里的人,一听到它的歌,就知道海岸不远了。许多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一听它唱歌,就找到了方向。要是它一停止唱歌,许多人就会丧失勇气,迷失方向,所以它永远是一边唱一边飞,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有坏人要打它,它就飞到更高的云层里去唱,它飞着唱着,一直到天亮……”
    “啪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
    “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轻轻地问道:“你收不收?”米米一把紧抱住弟弟,屏住了气,四周的空气也似乎凝固了。静止了一会,爸爸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轻快:“我不想收了,收也是白收,你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米米和小小都深深地换了一口气。接着就听到刚才那个轻轻说话的人又开口了,声音还是很轻,不过这一次,一字一字都是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要放明白些,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你只要把那边的报收过来,你就可以和你老婆一起回家……”
    “嗨嗨……我倒是想回家,就是收不到报,所以也不敢想……嗨嗨……”爸爸笑了。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阁楼的门开了,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胡子很长,脸也变得黑了,他微微笑着,两排牙齿显得又白又亮。他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走路简直像是在用一条腿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小小笑了笑说道:“喂,不要哭,爸爸不会死……”话没说完,就跌跌撞撞地被推出了门。米米和小小愣了一刻,赶紧追到门外去看,不禁又呆住了:一辆汽车停在弄堂口,在弄堂里,爸爸在爬着走,一条腿歪歪斜斜地拖在身后……爸爸的腿已经断了……
          炮声,伴随着江南的春雷隆隆地从北边滚来。解放军过了长江,直向南,向南,日夜地向南进军。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秦易名很古怪,他做事没有原则,总是无理由地为里弄居民做各种琐事,也不收取报酬。
    B.夜里阁楼上“很轻很轻的声音”“轻微的嗒嗒声”等暗示了爸爸的身份,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出了铺垫。
    C.爸爸的腿受伤了,只能在弄堂里爬着走,这是爸爸被捕后受到严酷迫害的表现,揭示了敌伪特务的残忍。
    D.“炮声,伴随着江南的春雷隆隆地从北边滚来”一句采用拟物修辞格,形象生动写出革命进程发展迅猛。
    (2)关于文中妈妈回答小小“这是什么声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只聪慧的鸟”,它为了避开坏人的干扰,特选择在晚上唱歌。
    B.这只鸟的歌声具有魔力,能给漂游的人们导航方向,增添勇气和力量。
    C.“鸟”“唱歌”“海岸”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值得细细揣摩品味。
    D.妈妈的话语转移了小小的注意力,消除了她的疑惑,守护了相关秘密。
    (3)捕捉“有包孕的片刻”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能让作品产生丰富意蕴。小说多次写到爸爸的“笑”,请选取三处简要分析。
    (4)故事、价值、视角是判断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在要求,请结合文本简析《黎明前的故事》入选“100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理由。

    组卷:10引用:7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家中无人、电器全关,却仍收到用电缴费提醒,究竟是谁在“偷吃电”?电器在关机或不行使其原始功能时,只要不断开电源,_______。与电器在使用中产生的有效能耗不同,待机能耗不易被察觉,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________,因为即便按照每户日待机能耗0.2度电计算,一个500万人口的城市一年就会被“偷”走近1.39亿度电。据中国节能中心统计,全国一年电器待机能耗总量高达2000亿度,相当于三个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
          有关调查显示,对于“电费刺客”的存在,多数用户表示“不太清楚”“应该没多少”或“从来没有关注过”。而在日常生活中,家电多开不用、开着空调盖被子、频繁开关冰箱门、屏幕亮度过高等现象广泛存在。早在2000年,国际能源署就提出了用10年时间将全球所有电器产品待机能耗降到1瓦的“1瓦计划”,计划落地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拔下“偷电”的电器插头,遏制待机能耗,消除“隐藏的浪费”,除了改变电器使用习惯,加快节能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外,当务之急是_____,让“电费刺客”无处藏身。
    (1)下列各项中的双引号,与文中“电费刺客”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也许因为他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导师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C.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D.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更名袭人。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6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稳定和谐地组成一幅美的画图。二者相交相融,互生互动,共同构成的“中和”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种“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9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