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有删改)材料二:
在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例如某些人在公众面前或媒体面前发言时,通常会用“世界一流”“国内领先”“零的突破”等词汇夸大事实,这些词汇的盲目滥用,造成了领导发言、工作报告等内容上的假大空;经过他人传播和模仿,更会引起恶劣的社会效应。这样的修辞行为违反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不仅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加剧了文化的泡沫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修辞立其诚”原则就是在中国修辞学界贯彻诚信原则。“修辞立其诚”出自先秦经典《易传》,是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说话和自我约束的准则之一。西方的修辞学一度不重视“修辞”要“诚”,以致被诡辩派利用而陷入困境,尝到了声名狼藉的恶果。
然而,“修辞立其诚”也并非尽善尽美。过分强调伦理,就会忽视修辞规律。修辞活动中过于强调伦理制约,会阻碍修辞活动的进行,不符合交际效果最大化的原则。从这个方面来说,“修辞立其诚”过于重视操作层面,相对忽视了效果层面。提高表达效果是修辞的最终目的,因此“修辞立其诚”要适度。
从其内涵入手,欲达到“修辞立其诚”,必先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这就要求人们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独特的气质。所以说,做到“修辞立其诚”不是轻而易举的,须“辞欲巧”且“情欲信”。
随着时代变化,“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过分强调伦理反而会制约修辞活动的进行。另外,“修辞立其诚”是修辞学的重要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修辞理论研究需要多角度的创新之见。
(摘编自周强《浅析“修辞立其诚”》,有删改)材料三: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强调为文要真,材料三强调为文要言之有物,都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
B.党八股文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禁绝长而空的文章。
C.“静因之道”与列宁的“辩证法要素”都认为,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要摆脱主观因素的干扰,而不是完全避免对客观世界的干扰。
D.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中又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时至今日,“修辞立其诚”依然是修辞理论的核心,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是社会言语交际、文章写作的重要原则。
B.材料一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的话,批评了曲学阿世的行为,其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背离了端正学风的准则。
C.我们如果不重视“修辞立其诚”,就会像西方的修辞学一样,被诡辩派利用而陷入困境,尝到声名狼藉的恶果。
D.有些领导不懂“修辞立其诚”的原则,所以喜欢用“世界一流”“零的突破”等词语,结果造成了发言内容的假大空。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B.著名学者韩儒林曾将范文澜为学的态度概括为: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是对范文澜治学精神极好的写照。
C.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假大空”,“代之以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影响十分深远。
D.《论语•学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钱穆先生解释说,巧言与令色是因为非“真情善意”,所以才少仁。
(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一、二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修辞立其诚”,在内容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霍乱之乱
池莉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从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写作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电话骤然响起。
是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又来了,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霍乱、天花和鼠疫。”
我和秦静傻了眼,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秦静咬了咬牙,接过了电话:“洪大夫,你要以最快速度将粪样送到站里来。其次,隔离传染源。”
洪大夫大叫:“糟了!粪样培养是才出的结果,病人前天看完病就回家了。我得赶快查看疫情卡,一找到确切的地址就告诉你们。”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科室的人马全都冒雨赶回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应该配备却一直没有的正规化设备清单,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破旧的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霍乱病人肖志平居住在臭塘村。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地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背着喷雾器,准备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拿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你们来消毒做什么?”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消杀科的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淋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检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回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次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走了。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个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鞋底总是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我”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
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有着清醒的认识,发人深思。
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自此有望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真实性,拉近与读者距离,不过也容易受到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限制。
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和时间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骄傲自得的心情。
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消灭鼠疫的情况,它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后面消灭霍乱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
(3)小说三次写到闻达的鞋子,每次表达效果都不同,请简要分析。
(4)谈到创作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作者的“担忧”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21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人如果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①_______,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②_______。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为什么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的很多人对待朋友格外客气有礼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算就知道,③_______,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把其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6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年级准备开展经典文学课本剧表演活动,同学之间出现了一些讨论。
“我报了林黛玉,如果要我演丫鬟,我可不愿意。”
“我要演就演项羽,项庄、曹无伤这类小角色我肯定拒绝。
“可是配角总得有人演呀,如果人人都演主角,那不成戏呀!”
其实,不只是演戏,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类似的情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9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