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师范专科学校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②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③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④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⑤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⑥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⑦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赵建成《辉煌与寂寥:墨家学派衰落成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的墨家和儒家均为显学,墨家可谓盛极一时。
B.《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作传都记述详细,却没有为墨子作传。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与儒家礼制繁琐、用度较多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
D.秦汉之后墨家没有出现影响巨大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新的理论学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B.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论证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C.文章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如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一切祸乱都可立即消除。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
C.墨家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因其思想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如果能与时俱进,墨家学派也许就不会衰落了。组卷:5引用:3难度:0.5
一、2(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广义上的糖就是碳水化合物。根据《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CB/Z21922—2008),碳水化合物是糖、寡糖(低聚糖)、多糖(包括淀粉和除淀粉之外的所有植物多糖)的总称,其中的“糖”是所有单糖、双糖的总称。狭义的糖则一般指有甜味的单糖、双糖和甜味剂。
食品生产中常用到的单糖包括果糖、葡萄糖等,它不能被水解,但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任何糖类都必须先消化成为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常见的双糖有白砂糖、蔗糖等,是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糖。功能性低聚糖有异麦芽低聚糖、海藻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进入肠道内优先为肠道微生物所利用的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糖类,一般不被消化吸收。
(摘编自程江华《吃糖需懂“糖”》)材料二:
糖对人体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不论你已经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糖的成瘾性。当你加大糖的摄入量并提高食用频率,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需要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人们爱吃糖的第二个原因是,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当体内有过多的胰岛素时,下丘脑接收瘦素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瘦素是从脂肪细胞中释放的内分泌素,是一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物质。因此,当大脑无法接收到瘦素时,就会得出身体正在挨饿的结论。例如,当你在午餐前饮用了大量含糖的碳酸饮料,理论上你的胃已经被填满,但实际上在午餐时你会食欲更盛,因为大脑觉得身体正在挨饿。
(摘编自李霁航《精制碳水——甜蜜的负担》)材料三:
当我们摄入的糖(不管是来自主食,还是来自甜品)被消化分解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变为血糖,血糖通过血液循环为各大器官提供能量,多余的能量会暂时存储在肝脏(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再多余就会转化为脂肪长期存储。所以,按照能量平衡的原理,摄入过量的碳水,最终会转化为脂肪存储于体内。
(摘编自《减肥路上的“蒙面杀手”——碳水化合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加大糖的摄入量、提高食用频率人对糖的耐受性增强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导致
C.过多的胰岛素下丘脑接受瘦素的过程干扰身体正在挨饿的结论得出
D.摄入的糖葡萄糖消化分解肝脏、肌肉、脂肪存储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可以直接吸收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果糖、葡萄糖等单糖,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白砂糖、蔗糖等不能被人体吸收。
B.糖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能作用于人的大脑奖励中枢,从而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如果不吃糖,人们就会遭受戒断反应的煎熬。
C.人们饮用大量含糖的饮料后,会过量释放胰岛素,从而影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瘦素的接收,导致人的食欲更盛。
D.人体摄入的碳水分解后能为全身细胞提供燃料,但如果摄入过多碳水,不管运动与否,多余的能量最终会转化为脂肪。
(3)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减糖”“控糖”的大军。你如何看待“糖”?请简要说明。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唢呐
王宇 陈德广做梦也不会想到,一向听话的儿子,竟然瞒着他,偷偷报考了艺术专业,并且在专业考试中,因为唢呐演奏,被省音乐学院录取了。
闷热的七月,太阳在半空中撒野,地上像着了火。陈德广吊着一张苦瓜脸,在屋里不停地兜圈,嘴里嗫嚅着:“儿大不由爹,要翻天了。”陈放站在一旁,愣愣地看着他爹,大气不敢喘。
槐树沟男人爱吹唢呐,像是祖传的。农闲时,村头村尾,都是咿咿呀呀的唢呐声。爱吹,并不代表会吹;会吹,并不意味着能吹好。前沟的钟一鸣与后沟的陈德广是他们这一代人中的唢呐高手。陈德广吹唢呐花样多,用纸团塞一个鼻孔,会用另一个鼻孔吹唢呐。嘴里噙两个唢呐,能吹出两种不同的曲谱。玄绝的是,靠住墙,脚朝上,头杵地,倒立着,照样能吹。相比之下,钟一鸣就简单多了,眯上眼,鼓着腮帮子,悠扬沉稳,似乎只要有时间,一口气能从日出吹到日落。
乡下人婚丧嫁娶,都要请乐队。这两人各自组建团队,年头年尾,不间断地忙碌。有一次,陈德广和钟一鸣的两个唢呐团队在迎亲路上相遇了。看热闹的人不住地撺掇,想让两个团队比一比,看谁更厉害。那会儿,他俩都年轻气盛,比就比,谁怕谁。陈德广唢呐上挑,锣鼓手心领神会。鼓面如撒了一碗青豆,骤然密集响起,从气势上压住对方。继而,陈德广鼻孔嘴唇轮番上阵,时不时来个倒栽葱,唢呐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不管怎么折腾,都能吹出撩人的旋律,赢得一拨又一拨的掌声。再看钟一鸣那边,似乎渐入佳境,不急不躁,经典曲谱一个接一个涌出,如江河之水,不见尽头。热汗满面的陈德广心想,如再来一轮吹技表演,岂不让人笑话我只有程咬金的三板斧。于是,陈德广憋着一口气,盯着钟一鸣对吹。
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两家迎亲的主事人似乎忘了正事,并不着急着走。所有人从来没听过这么精彩的唢呐对决,就连晚归的羊群也站在路边,歪着脑袋,竖起耳朵,静静倾听。
吹奏到第十七个曲谱时,陈德广突觉心头一热,眼前发黑,一头杵在硬邦邦的黄土路上。
槐树沟后沟离前沟并不远,事后,钟一鸣提着两瓶烧酒来到陈德广家,进门就说:“德广哥,你说咱俩干些啥事,你倒在地上,吓坏了我,以后可不敢这样了。”说着,拧开瓶盖:“今天不忙,咱哥俩喝上几杯。”陈德广似乎早就等钟一鸣过来,他黑着脸,一句话也不说,从堂柜里取出唢呐,一下狠似一下地砸在青石板做成的锅台上。“这辈子我都不会再吹唢呐了,我还要给我的子孙们说,谁也不许吹唢呐。”
钟一鸣眼看着唢呐碎了一地,站不是站,坐不是坐,搓着手,一时间不知怎么说才好。陈德广倒是不慌不忙,拧紧瓶盖,把两瓶酒塞进钟一鸣怀里,摆摆手:“不要再来我家了,我不想看见你。”
隔着窗纸,烫手的阳光进不了屋,可屋里屋外一样闷热。陈德广来来回回不停地兜圈,口渴了,从水瓮里舀出一瓢凉水,“咕咚咕咚”往肚子里灌。喝足了水,他转身问儿子:“是谁教你吹唢呐的?”陈放低着头,抠手指头,没说话。陈德广把水瓢扔进水瓮里:“快说,谁教的?”陈放怯生生地抬起头,看着窗棂,说:“是……是钟一鸣叔叔教我的。”陈德广听了儿子的话,瞪大眼,喘着粗气,抓起堂柜上的录取通知书,三下两下,撕得稀烂,扔进炉膛里。
上初中那年,陈放周末回槐树沟,一脚踏进沟口,就听见钟一鸣的唢呐声。陈放蹲在墙脚,一曲一曲地听,听着听着,竟摇头晃脑,打着节奏,嘴里跟看哼曲谱,就像极度饥饿闻到香喷喷的炖羊肉那么馋嘴。
也不知过了多久,钟一鸣蹲在陈放身边。
“好听?”
“好听!”
“想学?”
“想学。”
“你爹不让。”
“我偷着学。”
击掌,成交。钟一鸣笑了,陈放也笑了。至此,叔侄俩有了一个秘密约定,每个周末放学,陈放来钟一鸣家学吹唢呐。
太阳落坡,不见陈放回来,陈德广心里乱糟糟的,在院子里兜圈。忽闻敲门声,门口站着钟一鸣。
“你来干吗?”陈德广板着脸。
“喝酒。”钟一鸣轻咳一声,“还是那两瓶,一直没舍得喝。”
“不稀罕。”陈德广伸手就要关门,看见钟一鸣身后站着陈放,一惊,扭头回屋去了。钟一鸣跟着进屋,坐在炕沿儿上。
“你说,咱山里娃考音乐学院,容易吗?”
“我又没让他考音乐学院。”
“你真行,撕了录取通知书,这下陈放不用上学了。”
钟一鸣站起来,要走,陈德广拦在面前:“兄弟,想想办法,娃总得上学吧。”钟一鸣一脸无奈:“没办法。”
“兄弟,别急着走,咱喝酒。”说着,陈德广打开堂柜,胡乱翻腾。
“行了,别翻了,看看这是啥?”陈德广转过身,钟一鸣手里拿着一份崭新的录取通知书。陈德广惊呆了:“这,哪来的?”钟一鸣似笑非笑:“知道你这驴脾气,一准儿会撕了录取通知书,所以,我和陈放商量,事先准备了一份复制品。”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非常生动:第一处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气之热;第二处用“烫手”“闷热”直接形容环境特征。
B.“两家迎亲的主事人似乎忘了正事”,晚归的羊群“歪着脑袋,竖起耳朵,静静倾听”都从侧面写出了陈德广与钟一鸣的唢呐对决极为精彩。
C.小说中有多处对话描写,其中钟一鸣与陈放的对话尤其简洁,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两人交流的过程,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D.小说中的“两瓶酒”是重要的物象,第一次是钟一鸣带酒来求和,第二次是钟一鸣带酒来商量陈放上学的事,“两瓶酒”代表了不同的心意。
(2)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时让不同人物相互映衬,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小说在行文中使用顺叙和插叙两种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对此加以分析。组卷:18引用:10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般来说,“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这只大雁就定“领头雁”,是一群大雁的“队长”。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大雁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①
此外,排成“人”字或“一”字形队伍,也是大雁为保证防御敌害能安全顺利到达南方目的地的有效措施。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队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B.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笋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组卷:2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6引用:4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