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0 8: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奋进在新征程上的我们将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也将满怀信心、勇毅前行。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责无旁贷。
          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物工作的顶层设计日益健全,事业发展整体向上向好,全国革命文物工作成果斐然、令人瞩目。
          保护是革命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星罗棋布。超百万件(套)国有馆藏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每一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都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更好的保护,才有更好的传承,而保护的成果最终要惠及人民。2021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北大红楼旧址、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址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一批革命遗址重新修缮开放,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感悟初心使命,人民群众崇敬英雄、体验感怀的“大学校”。革命文物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中,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增强弘扬革命传统的自觉性、主动性。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应当在守正创新中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全面展示党的百年奋斗和伟大精神,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树立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用心用情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让红色精神绽放时代光芒。许多革命旧址通过实施活化利用提升工程,使珍存的旧址会说话、陈列的文物会发声,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
          激发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应注重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建设、旅游提质相结合,与乡村振兴、老区发展相结合,与惠及民生、增进福祉相结合。湘鄂赣、鄂豫皖、闽西等革命老区整合红色资源,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珍贵的革命文物与游客“面对面”。去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20条“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主题线路,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导览图”。
          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以互联网的手段降低公众参与的门槛,以有利于被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的形式对革命历史进行展示,使其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比如,红军强渡大渡河长征文化线路数字化展示体验及教育传播试点项目,通过5G、AR(增强现实)、大数据和4K直播等新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和线上研学移动化需求,增强公众对长征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作为“互联网+中华文明”重点示范项目中唯一的革命文物示范,该展示被列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工程。网络视听节目“红色文物100”等一批党史类文艺作品引发社会热议、全民共鸣,为拓展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经验。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奋进在断征程上的我们将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也将满怀信心、勇毅前行。
    (选自2022年03月26日《人民日报》任姗姗《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材料二:
          在阅读与创作中品味文化先贤的诗文,体悟前辈所思所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生机绵延,这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作为一名电视文艺工作者,我备受鼓舞。
          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我们的文艺创作要守正创新,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根脉。我从小受父亲影响,格外喜欢历史、文学、戏剧和古典音乐。出于对文艺的热爱,我成为一名主持人。很多观众认识我,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视台的节目《诗与画》。这是一档文化节目,每天10分钟,一幅画、一首诗。于是,每月背诵唐诗宋词30首,成了我主持《诗与画》的必修课,也为我在文化修养上打下一点基础。
          在开办近20年的访谈节目《可凡倾听》中,我有时会专门访谈老艺术家,这些前辈的思想,今天依然闪光。我记得2004年余光中做客《可凡倾听》时说:“只要心中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那无论身在天涯海角,那个地方就是中国。”这让我感触颇深。我亦曾与金庸倾心交谈,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印刻着中国文人的风骨气节、家国情怀。我们回溯传统文化,是为了知晓自己根在何处,知晓民族的情感审美及文化价值来自何方。受访者中有不少文化名家,他们朴实生动的言语,给人极大的鼓舞和安慰。这些充满温情、人文和爱的中国故事,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彰显出中国人的精神风采。
          如果说《可凡倾听》是为了解读现当代文化大家的传承故事,那么今年新推出的经典文本围读节目《斯文江南》则是从文化宝库中采撷智慧果实。“文以载道”,文字与文字之间、先贤与先贤之间,可以同代、隔代地唱和,这也是《斯文江南》创作的初衷。让范仲淹遇上顾炎武,共诉家国天下的忧乐观;让巴金遇上萧红,共谱文艺的家国志……这是我从业以来案头准备时间最长的节目,3个月间翻阅了近500万字资料。在阅读与创作中品味文化先贤的诗文,体悟前辈所思所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生机绵延,这是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
          如今,我从事文艺工作已经30余年,亲眼见证了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我目睹“国潮”兴起,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观众对文化节目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不论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现代表达,还是由王希孟画作《千里江山图》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都让人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魅力,人们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感重任在肩,深感要不断加强文化修养、知识储备、思想淬炼,洞悉生活与时代;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雅俗共赏、面向未来的优秀文艺作品。只有将自己的心、情、思放到创造中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选自2022年03月25日《人民日报》曹可凡《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我们需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
    B.一座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的重新修缮开放,成为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学习革命历史的大学校。
    C.革命旧址可以通过实施活化利用提升工程,使珍存的旧址、文物会发声,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
    D.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以有利于被公众接受的形式对革命历史进行展示,能够实现其更为广泛的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强渡大渡河长征文化线路数字化展示体验及教育传播试点项目,实现了沉浸式体验和线上研学移动化需求,有利于降低公众参与的门槛。
    B.回溯传统文化,那些充满爱的中国故事,让我们知晓民族的情感审美及文化价值来自何方,也彰显出中国人的精神风采。
    C.文艺工作者只有加强文化修养、知识储备等,植根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D.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凸现,因而“国潮”兴起,涌现出北京冬奥会、舞蹈诗剧等精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一项是
     

    A.北大红楼主题展览2021年6月29日正式开放,复原展示了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陈独秀工作过的文科学长室等6处旧址,旧址内保留了很多当年的老物件,让展览与旧址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B.1988年,会址南侧的跨院,复原了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局,要科旧址。这次复原陈列,是纪念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恢复会址历史原貌所作的一系列努力之一。至此,遵义会议会址整个复原陈列工作便大体完成。
    C.红军强渡大渡河长征文化线路数字化展示体验及教育传播试点项目,通过5G、AR(增强现实)、大数据和4K直播等新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和线上研学移动化需求。
    D.2022年2月4日,北京时间八点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体育场“鸟巢”举行。本次开幕式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是其亮点,尤其是开场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立春”至今令人难忘,每一幅节气图配上唯美诗句,中国式浪漫感动了会场。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传承中国优秀文化。请简要概括。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掷铁饼者
    (美)理查德•塞尔泽
          从542房间外的过道望过去,病床上的那个老人皮肤黝黑。蓝蓝的眼睛和短短的白发让他显出一副精力充沛、体质强健的样子。但是我心里明白,他的皮肤不是晒成褐色的,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深入体肤的可恨死寂和衰朽的表征。蓝色的眼睛冷若冰霜,仿佛一间大雪冰封的小棚屋的窗户,朝屋里打量着。这个人双目失明,而且没了双腿——右腿从大腿中间以下尽失,左腿从膝盖稍下部全无,他那副样子活像一个盆景,根部和枝干按照参天大树的模样修剪,但个头儿却很矮小。
          背靠着枕头,他用双手托住自己右腿的上部。偶尔,他会摇摇头,这似乎表明他承受的痛苦是多么剧烈。但是从头到尾,他没有发出半点声响。难道他又瞎又哑吗?
          他所在的房间没有任何个人物品——什么祝福早日康复的卡片啦,存放食物的私人小贮藏柜啦,当日送来的鲜花啦,室内拖鞋啦,所有那些病房里常见的小玩意儿,统统没有。只有一张病床,一把椅子,一个床头柜,还有一个带轮子的托盘,可以沿着他大腿前部推过去,用来传送食物。
          “几点了?”他问。
          “三点。”
          “上午还是下午?”
          “下午。”
          他沉默不语。别的他一概不想知道。
          “你还好吗?”我说。
          “是谁啊?”他问。
          “是医生。你感觉如何?”
          他没有立即作答。
          “感觉?”他反问。
          “我希望你感觉好些。”我说。
          我按了床边的按钮。
          “给你放倒了。”我说。
          “嗯,倒了。”他说。
          老人的身子笨拙地向后倒在床上。由于缺少腿脚重量的压力,他的残肢在空中扬起,形状凸显。我把残肢上的绷带解开,接着开始用剪刀和镊子把黑色的血痂和没了生气的死肉剪掉。一小片白色的骨头松动了,我把它挑出来扔掉。我用消毒剂擦洗伤口,然后重新敷裹残肢。自始至终,他都一言未发。在那无法眨动的眼睑后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在回忆自己还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的某段时光吗?他梦想着自己双脚都还健在?梦想他的身体还没变成腐烂的木头的日子?
          他躺在那里,结结实实、了无生气,可尽管如此,他始终令人肃然起敬,仿佛一个水手,正跨立在倾斜的甲板上。
          “你还有其它要我做的吗?”我问道。
          他许久都一声不响。
          “有,”他最后开腔说道,言语中毫无任何嘲讽之意。“你可以带一双鞋给我。”
          护士长正在走廊里等我。
          “我们得想办法克制他,”她说,“他每天早晨都会点一份煎蛋做早点,可是,他不是把鸡蛋吃掉,而是拿盘子往墙壁上摔。”
          “摔盘子?”
          “糟透了。他就是那副德行。难怪他的家人不来探访。他们或许和我们一样受不了他了。”
          她在指望我采取行动。
          “怎么办?”
          “看吧。”我说。
          第二天早晨厨房给他送早点时,我正等候在走廊里。我注视着助理护士把托盘放在床头几上,沿着他的大腿前部推了过去。她摁下按钮把床头抬高,之后就走开了。
          老人伸出手及时抓住了托盘的边缘,接着又找到盖在餐盘上的圆盖子。他揭开盖子放在床头柜上,用手指在盘子里来回摸弄,直到搜寻出鸡蛋为止。他用双手拿起盘子,放在右手手掌上,继而托着盘子的正中央,并让它保持平衡。他轻轻地把盘子举起又放下,寻找感觉。突然,他的右臂全力向后缩回。盘子砸在他床脚处的墙壁上摔碎了,煎蛋掉落在地上发出轻微微、湿漉漉的声音。随后他开怀大笑。那是你从来不曾听到过的声音,是日光下从未有过的。那笑声可以治愈癌症。
          外面的走廊里,护士长皱起了眉头。
          “他还发笑,是吧?”
          她在自己的写字夹板上记下一些东西。
          又一位助理护士来了,拿着另一个早餐托盘,放在床头柜上,那个地方他够不着。她抬眼看看我,摇摇头,随后开腔说话。我看得出来她是要我帮忙。
          “我得喂你吃。”她对老人说。
          “哦,不,你不用。”老人回答道。
          “噢,我必须要,”助理说,“谁让你刚才那样折腾。护士长这么交待的。”
          “把我的鞋子给我。”老人说。
          “这是燕麦粥,”助理说。“张嘴。”她的勺子接触到他的下嘴唇。
          “我要的是煎鸡蛋。”老人反驳。
          “对的。”助理说道。
          我走上前去。
          “有什么我能做的吗?”我说。
          “你是谁?”那人问。
          当天傍晚,我再次到那间病房巡视。护士长向我汇报说,542房间的病人病故了。她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她说。没,没有听见什么声响。什么也没有。真是幸事,她说。
          我走进他的房间,仿佛一个密探在寻找秘密。他仍然躺在床上,面容放松、严肃、有尊严。过了一会儿,我转身离去。我的目光扫过床脚的墙壁,看到了那处反复清洗过的地方,那块墙壁看上去异常干净,异常洁白。
    (有删节)【注】①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刻家米隆的青铜作品,该雕像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运动员娴熟、优美的投掷姿态,演绎出人体美与运动美完美结合的美学效果。②理查德•塞尔泽,耶鲁大学著名教授,美国享有盛誉的外科医生,当代知名作家。
          文本二:
          米隆所处的时期,是古希腊雕塑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多追求在静态的媒介上雕刻出人体动态的美,他们试图把动作凝固下来,从而让“时间停止,并从中浮现出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沉静的神与俗世的人都彰显出重压之下的优雅”。《掷铁饼者》正是这种雕塑风格的典范,它抓住了铁饼运动中最具张力的瞬间,即铁饼即将被抛出去的一刹那,演绎出人体美与运动美完美结合的美学效果。理查德•塞尔泽用这个雕塑做小说标题来描写一个肢体残缺的老者,形成了小说标题与小说内容之间的张力。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4年第2期安宁《隐含的向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对医院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但却把现代医院的本质赤裸裸的揭示出来了。
    B.通过医生视角对老人摔盘子的细节描写,隐藏着老人努力保持着重压即生命垂危处境下的优雅。
    C.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医院和医生职责的反思,即医学治疗无力达到的尽头应该是人类关怀的开始。
    D.小说的结尾“他仍然躺在床上,面容放松,严肃,有尊严”,表现了作者对老人的否定和同情。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的背景542病房,“空荡荡什么也没有”,象征着缺乏人文关怀的现代西方社会。
    B.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反映了作者对当今西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C.作者为了保护病人、医生、护士的个人隐私,都没有设计名姓,也是为了增加小说的悬念。
    D.小说主要通过比喻描写老人外貌,这些比喻体现了原本伟岸、坚强的事物现在却身处困顿。
    (3)文本二说作者用“古希腊雕塑”做小说的标题,形成了小说标题与小说内容之间的张力。细读小说,分析这篇小说标题的艺术效果。
    (4)小说作者用一系列意象来描写老人,如“小棚屋”“大树”“水手”,这些意象隐含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结合全文分析。

    组卷:1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十二金钗中,有稳重大方、八面玲珑的______,冰雪聪明、敏感多疑的______,也有精明能干、圆滑世故的______,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的______等。许多人会问:“十二金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可作者没有“嘲笑”或“不喜欢”,只有“悲悯”与“包容”。他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①
     
    ,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即便是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②
     
    。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由此,我们或许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不再随便说:③
     

    (1)依次对应文中括号处的人物,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贾迎春
    B.王熙凤 林黛玉 贾迎春 薛宝钗
    C.薛宝钗 林黛玉 王熙凤 贾迎春
    D.贾迎春 王熙凤 林黛玉 薛宝钗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21引用:13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符号。大数据、航天精神、中国速度、新媒体、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无一不在展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气质。同样的,人也有其鲜明的“精神符号”,邓稼先是“两弹元勋”的符号,屠呦呦是“奉献创新”的符号,钟南山是“国士精神”的符号,……有人砥砺奋进,努力成为“符号”;也有人突破自我,拒绝成为“符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何思考和感受?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