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发布:2024/11/23 8:0:19
一、单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公民尽量降低自己的生态足迹。下列做法能减小生态足迹的是( )
组卷:2引用:1难度:0.6 -
2.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世界上最理想的三大观鸟地之一。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利用等,导致了湿地功能的退化。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8引用:1难度:0.6 -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下示例与其所体现的生态工程的主要原理搭配正确的( )
选项 示例 体现的主要原理 A 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循环原理 B 桑基鱼塘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自生原理 C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绿化树木 整体原理 D 解决“封山育林”区农民的烧柴、生计等问题 协调原理 组卷:8引用:1难度:0.7 -
4.微生物发酵技术促进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7 -
5.白菜和甘蓝均为二倍体,如图为培育白菜一甘蓝杂种植株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7 -
6.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物,对多种癌症都有一定的疗效。如图为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工业化生产紫杉醇的流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7 -
7.牛胚胎工程包括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胚胎生物技术,该技术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为优良种畜的大量繁殖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17引用:2难度:0.5 -
8.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5引用:1难度:0.6
三、非选择题(共5道大题,共55分)
-
24.新冠病毒外壳中的S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S蛋白与人细胞膜上ACE2受体结合后入侵人体细胞,导致人体患肺炎,抗体可阻断病毒的黏附或入侵。2021年12月8日,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特效药获得中国药监局的上市批准,这标志着中国拥有的首个全自主研发并证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抗体特效药正式问世。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抗S蛋白单克隆抗体时,分多次间隔给小鼠注射S蛋白,目的是
(2)为选出能产生专一抗体的细胞,要将从特定培养基上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然后稀释滴入多孔培养板中,使多孔培养板每孔中有一个细胞,然后筛选出抗体检测呈
(3)抗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能准确诊断出某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原因是
(4)鼠源单克隆抗体进入人体后,会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导致该抗体失效。目前有多种技术可以
解决抗体失效问题,如从杂交瘤细胞中提取编码鼠源单克隆抗体的组卷:3引用:1难度:0.6 -
25.大肠杆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杂菌污染是导致大肠杆菌发酵失败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该问题,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出一种加强型大肠杆菌。
(1)发酵过程中杂菌会与大肠杆菌
(2)①甲酰胺和亚磷酸盐是特殊的氮源和磷源,其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大肠杆菌和杂菌都不能同时利用这两种物质,原因是
②已知α菌能合成F酶,但不能合成P酶。为获得能合成P酶的微生物,研究人员进行如图1筛选,正确的是
A.图中所用培养液(基)应以亚磷酸盐为唯一磷源
B.图中B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C.从菜园、植物园等地获取的样品需要进行灭菌
D.图1中C中长出的细菌能够合成P酶
③细菌的核糖体RNA(rRNA)序列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经过鉴定、筛选出细菌β。
(3)科研人员分别从α和β菌中获得F酶和P酶基因,使二者在大肠杆菌中同时表达,表达方式有两种。
①融合表达:将F、P基因间用片段linker连接成1个融合基因,与质粒A重组。该基因能表达出一个融合蛋白,同时具有F酶和P酶的特性。
②共表达:将F、P基因与质粒B重组,两者可各自表达,互不干扰。科学家将重组质粒A和B分别转入大肠杆菌获得菌A和菌B,在甲酰胺、亚磷酸盐为唯一氮源、磷源的培养基中培养,检测其中细菌浓度的变化,获取最优加强型大肠杆菌,结果如图2。可知质粒
(4)图1所用的接种方法可用来对活菌进行计数,统计的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偏低,这是因为组卷:8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