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李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很生动。关键是这里的“理”是唐诗的“理”,和宋人诗话所谓“理”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理”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它不是直接的“理”,而是一种间接的“理”。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塘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无“信”,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理”,而是一种“情”。从“情”来说,这个“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
    (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材料二:在中国文论史上,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
          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贺裳论“无理而妙”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
    “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作品中直接抒情是其大忌。
    B.“无理而妙”的“理”,并不是一般的物理或生活中的事理、哲理,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C.唐诗的“理”不同于宋人诗话的“理”,前者的“理”是人情的“理”,后者的“理”则是抽象教条之理。
    D.“无理而妙”作为一种文艺美学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艺术部类之中,但后人论述的范围较局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贺裳说“诗不可执一而论”,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可以因时因人而有不同,即所谓“诗无达诂”。
    C.卡夫卡《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虽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妙”在夸张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异化的现实。
    D.“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极致,愈无理愈妙。因此,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无理而妙”观点的一项是
     

    A.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B.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
    C.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D.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4)关汉卿《窦娥冤》也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这部戏曲作品中的“无理而妙”。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必究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
          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3)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6引用:1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B.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时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在中国古代,一辆四匹马拉的兵车,称之为“一乘”。
    C.“魏兵罢弊”的“罢弊”指疲劳乏困,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疲弊”不同。
    D.闾巷,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平民居住区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企图与六国订立合纵盟约,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秦惠王对苏秦早已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B.寒泉子认为武安子善于攻城掠地,而张仪则善于外交,能担当出使诸侯重任。秦惠王认可他的观点。
    C.张仪认为汉中是楚国利益所在,会成为秦国祸患,因此建议秦惠王割让给楚国,但甘茂表示反对。
    D.陈轸常奔走在秦、楚之间,而楚国对秦不友好却对陈轸很友善,致使张仪怀疑陈轸将要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②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组卷:3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歌阅读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宝鸡县斯飞阁
    苏轼
    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注:①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翔府签判任上。诗人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②昏昏:朦胧貌。③泛泛:流动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往故乡的道路,遥远而寂寞,诗人倚阑远眺,好像魂魄已飞走,不可招回。
    B.旷野广阔,牛羊犹如雁鹜,草树似接云霄,这是以天地之大反衬自身的渺小。
    C.是谁让“我”留恋官场,随意离开京城?尾联运用反问句式,强化迁谪之悲。
    D.“我”这一生,大概再也无法流连山水,享受归隐生活。渔樵,是隐居的代称。
    (2)颈联所写之景蕴含了什么情感?这一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组卷:19引用:3难度:0.5

(三)名篇名句默写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写出峰峦接天的奇景;“
     
    ”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景象。
    (2)苏轼《赤壁赋》中“
     
    ”,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描写音乐的美妙动听。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表明孔子对他的态度的句子是“
     
    ”。这与《<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应当“
     
    ”的主张是一致的。

    组卷:2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而是有着详实的数据支撑。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触目惊心: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组卷:6引用:2难度:0.5

  • 7.阅读下面关于“小年习俗”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灶壁称做“壁”,不准确,灶壁更像砖砌的格子橱。下部的格子是放油盐酱醋瓶瓶罐罐的,上部的大片空白处绘有灶画——无非是灵芝双燕、喜鹊登梅、五谷丰登之类的吉祥主题。烟突旁有个小小的壁龛,就是灶神老爷的办事处,称为“灶山”。
          腊月廿三要送灶,送灶神老爷到玉帝那里参加年会,汇报工作,吃过饭,在镬盖上点上香烛,放上糖团子、麦芽糖等供品,家里男人过来打个拱,嘴里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祭祀毕,将灶神老爷的纸马连同灶帘一起送到门外焚化,再化点纸锭什么的充做老爷的车马费,撒点黄豆什么的充做老爷坐骑的马料。当然还要放几个爆竹的,喊声“送灶神老爷上天了”就算完事。糖团子和麦芽糖都是甜的,有       ,讨好灶界老爷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人家毕竟是玉帝派来        的监督员,糖团子的皮用的糯米粉,很黏;麦芽糖就更黏。吃了它们,就会把灶神老爷的嘴粘住,免得他在玉帝那里        。灶神老爷回任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同样要点副香烛供点吃的。天下太大,人家太多,玉皇大帝管不过来,只能采用设置派出机构的办法了。人神之间能这么来调侃的,也只有中国人了,想想这类市井幽默,是挺开心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念念有词 临渴而掘井 长住 七嘴八舌
    B.念念有词 临时抱佛脚 常驻 多嘴多舌
    C.振振有词 临渴而掘井 常驻 七嘴八舌
    D.振振有词 临时抱佛脚 长住 多嘴多舌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
    D.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组卷:7引用:2难度:0.5

文言文一词多义

  • 8.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组卷:5引用:2难度:0.6

文言文一词多义

  • 23.下列各项中对“度”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2难度:0.8

四、作文

  •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所呈现的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也正是孙悟空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在”和“成人”,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0引用:2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