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蕴藉”一词,在古代又常常写作“酝藉”或“蕴籍”,采自中国古典诗学。“蕴”,原义为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
“蕴藉”在用于品评人物时,多指人物品性的宽容和有涵养,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积蓄深厚的状况。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问题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他甚至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即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盛,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在他看来,这样的文章才能“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酝藉”的读者阅读“酝藉”之作而充满欣喜。宋元之际的张炎在《词源•杂论》中评价元好问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他所赞赏的好词是既“风流”(风采神韵)又“蕴藉”,不减当年周邦彦和秦观的风采。清初文学家贺贻孙在《诗筏》中则更进一步主张“诗以蕴藉为主”,把蕴藉提高到文学创作的头等重要地位。在他看来,李白、杜甫、王维和李贺等唐代大诗人的诗作,之所以各有一种光彩和奇妙,恰恰是由于把追求“蕴藉”放在头等重要地位,“蕴藉极而生光”,可见“蕴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作品直接地就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并始终不离话语蕴藉的,如果离开了话语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或文学的性质了。没有话语蕴藉,何来文学?
中外理论家和作家对文学的话语蕴籍性质有着相近的认知。老子的“恍惚”、“大象无形”,钟嵘的“滋味”,刘勰的“隐秀”,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表明,中国古典美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应当是意义确定的和完结的,而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的,可以满足读者的似乎无限的阐释兴趣。在西方,但丁早就指出“文学具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的意义”,这四种意义的层层组合、涵摄,正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谓话语蕴藉。在现代,波德莱尔的“象征”,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新批评的“含混”,英伽登的“空白点”,接受美学的“隐含的读者”和“填空”等,更是显示了探索话语蕴藉的种种不同途径。上述观点之间尽管存在文化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差异,但都大体一致地得出肯定的结论:文学是一种话语蕴藉。
(节选自《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蕴藉”一词,因为采自中国古典诗学,所以专指文学作品的含义深奥且含蓄。
B.刘勰认为文学作品评价的标准是蕴藉,他指出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
C.文学的话语形态所蕴含的意义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复杂的、含蓄的和含混的。
D.但丁主张的文学譬喻意义和奥秘的意义和老子的“大象无形”在本质上大致相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多次引用中外文献,目的是论证中西方对“蕴藉”的理解诠释是大体一致的。
B.文章转述张炎和贺贻孙的说法,有助于论证“蕴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全文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
D.文章第四段在比较中阐释蕴藉和文学的关系,对前文补充论证,使论证更加充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话语系统一定是“蕴藉”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也一定是话语蕴藉的。
B.整个文学活动从作者创作作品到读者接受鉴赏作品,始终都是带有话语蕴藉性质的。
C.诗论家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象外之象”等主张皆符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
D.读者对成功的文学作品可以根据自身各不相同的阐释兴趣进行无限多样的个性解读。组卷:12引用:1难度:0.3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选自《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2020年3月《求是》) 材料二:
2月14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组织百余位中外记者探访故宫博物院。
多年学习中文的韩国纽斯频通讯社记者崔宪圭第一次在冬天雪后来到故宫,被深深吸引。他说:“雪后的故宫更美了,但比雪景更美的是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国发展得很快,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中国了不起!”
法国电视一台记者Fred已经在北京工作7年,曾参与过2008年北京夏奥会新闻报道。他说:“北京是一座非常棒的城市,我已经离不开北京了,如果让我做选择,我会选择在北京生活下去。”这次参观完故宫,Fred了解了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他说,自己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能在雪天到故宫看展,这个体验让人既惊喜又难忘。
探访期间,故宫文华殿内“何以中国——中华古代文明暨《国家宝藏》特展”正在举办,全国30家博物馆精选出来的130余件文物讲述中国故事。
130余件珍贵文物,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以“源”“流”“汇”三个单元,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
展厅中心展柜中的文物,算得上重中之重。占据“C位”的是何尊,这件青铜器底有122字铭文,铭文中的“宅兹中国”的意思是,“中国”这个地方营建都城。这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
(摘编自王恩慧《何以中国?中外记者在这里找到答案》,2022年2月15日“光明网”) 材料三:
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掀起了一股艺术“活化”文物的热潮。
当舞蹈遇到文物时,跨越了考古文字的历史鸿沟,将历史与文化感“浸透”于春晚现场,让传统“活跃”在当下。
《只此青绿》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充分运用了视觉艺术的共通之处,在舞蹈编排上独具匠心,让宋画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进入了观众的心灵……
《千里江山图》的构图同时汇集了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则,使得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编导深受启发,舞蹈开场即采用了平远的构图,凭借纵深的空间距离呈现辽远开阔的画面。舞者缓慢而迸发力度的转身,伸出左脚轻点地面的重心移动,气息韵律的顿挫间离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象,这种视觉构图与绘画“高远”法则异曲同工。“深远”是最难表达的,编导用单袖掩面、后仰拖地行走的舞台调度完成了“深远”的视觉构图。
从2021年河南卫视“出圈”的《唐宫夜宴》,到2022年央视春晚刷屏的《只此青绿》,当下中国的舞蹈创作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题材以及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观众,所以更需要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化宝库,结合科技创新手法,提升当代观众的审美水平。“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摘编自唐白晶《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何以刷屏?》,2022年2月11日《文汇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的提升有利于我们在保持民族特色时能更好地与不同文明开展广泛文化交流,铸就更加辉煌的中华文明。
B.在探访故宫博物院的活动中,第一次来到故宫的韩国记者崔宪圭就被雪后故宫的美景和优秀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
C.“何以中国”特展展出了130余件声名远扬的国宝重器,占据“C位”的“何尊”铭文最早出现了“中国”一词。
D.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不仅是因为“传统文化热”的产生,也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已经被激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记者探访故宫博物院活动中,韩国和法国记者的评价视角不尽相同,但都表示了对中国文化的赞赏。
B.《只此青绿》以高难的舞蹈动作和气息韵律的顿挫间离,展现了中国山水画“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则。
C.“何以中国”展示传统从何处来,《只此青绿》思考传统向何处去,两者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D.《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作品的成功,充分说明当下很多中国观众是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
(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组卷:9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腰杆儿
李永生 瘦小枯干、弯腰驼背的满三爷站在佟东家面前时,就又把腰杆儿向上挺了一下。刚才,站在漆黑的大门前,他便有意把佝偻的腰努力挺了挺,还把右手攥成拳头,轻轻敲几下后脊梁,这似乎触动了他背上什么机关,他矮小的身材便高了许多,身体也就直溜了许多。待身体“高大”了,他才咳嗽一声清清嗓子,一只鸡爪似的手抓住门环,说小不小地“啪啪”扣几下。
管家开门,见是一干巴老头儿,看穿戴打扮,像乡下人,可那神态却并不胆胆怯怯,反而还有那么点儿气宇轩昂的劲头儿。问明眼前的小老头儿是东家的亲戚后,管家便叫他立等,返身禀报东家。
东家佟大喜淡淡说声:“他来了?”
绕过花砖影壁墙,满三爷挺着腰杆儿随着管家走。
佟家气派,青砖铺地、游廊环绕、花木葳蕤。满三爷环视四周,那腰杆儿就要不由自主地弯下去,这时却见佟家主人佟大喜正从堂屋踱出来。满三爷见佟大喜亲自出门来迎接,忙把腰又挺一挺。
佟大喜出堂屋门,朝满三爷拱拱手,说声:“呦,老姑父,来了!”不等他回话,就拐向挂在廊柱上的几笼鸟,嘴巴噘起来“啾啾”逗那只画眉。
满三爷只当是佟大喜会马上客客气气把他让进客厅,谁知他竟是这样不咸不淡,就有些尴尬,不过满三爷很快调整了自己的神态,不紧不慢地跟过去,眼睛也望着那几笼鸟,似是自言自语又似跟佟大喜说话:“鸟是好鸟,就是话少!”说完背起了手,歪着脖子看丝瓜架上的丝瓜花,还用手指轻轻弹了一下花瓣儿。
“请吧,老姑父——”佟大喜开口了,自己先踱回客厅。满三爷把眼光从一朵丝瓜花移向另一朵,又抬起脑袋望望天,才不紧不慢地跟了进去。
满三爷的确是佟东家的老姑父!这位老姑父,有个秀才功名,前清时在县衙里当了几天差,后来大清倒台了,回到家做生意怕有辱他读书人的斯文,庄稼活儿又懒得做,日子越过越穷,老姑只能跟着他吃糠咽菜。佟大喜心里挺看不上这位老姑父,满三爷也知道自己不招这个内侄待见,极少来走动。今儿来,是实在绕不开了,有事相求。
茶端上来,满三爷和他没话说,也不急着说话,就那么“噗噗”吹着茶叶沫子喝茶。
好歹也要备壶酒,摆几个菜,“老姑父喝酒,洞藏二十年‘三坡老烧’。”
“嗯,还行!”满三爷嘬一口,咂摸一下,“酒尚好,温一下就更好了!”
佟东家那股气就滚滚上来了。
“我记得老姑父的腰早就弯了,背也驼了,今儿个咋挺起来了,硬挺着不累?”这话硬戳戳捅人肺管子。“何来硬挺?船到桥头自然直。”回答得也是巧妙。
几个回合下来,老姑父完胜。佟大喜能服?满三爷被安置在跨院厢房住宿。
满三爷被管家送进屋,管家一走,腰杆儿一下子就变回了虾米,身子一软,倒身侧卧到床上,后脊梁酸拉拉的疼。这时候的佟东家用舌头舔破后窗户纸,正一只眼往里瞄着,捂着嘴笑呢。
第二天,满三爷重新挺起了腰杆儿,而且,开口求人了。
满三爷眼睛并不直视佟大喜,那语气也是不卑不亢,倒不像求人办事,更像是谈互利互惠的买卖呢,“贤侄啊,你三表弟大婚在即,我一时手头紧,先从你这里拆兑一百个大洋,利息你定。”
“好说,我的亲表弟,那还不好说!”
如此痛快,一定令满三爷始料不及。
此时的佟大喜偷觑着老姑父,等待他脸上现出某种吃惊或者感激的表情。可满三爷竟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只淡淡地说声“如此甚好”,还慢悠悠探过身子拍了拍佟大喜的肩膀。
佟大喜呵呵一笑,喊过管家:“走,咱去给老姑父取钱去!”
佟大喜、管家带满三爷来到香堂,里面黑咕隆咚的,管家掏出钥匙,打开门。满三爷借着烛光望去,见是一条向下倾斜的半人高的地道。管家指着说:“过这条地道,东家的银钱在库里藏着,任老姑父拿。”
满三爷低头伸着脖子望了望,就想弯腰前行,但他突然似乎悟出了什么——大喜这小子,这是让我俯首称臣呢!想到这,满三爷忽然说:“管家,给我找个小板凳。”
管家不解。
“找去!”佟大喜想看看这个老姑父想干啥。
管家颠颠跑着拿来一个小板凳。满三爷把小板凳放到地上,面对洞口坐上去,腰杆儿依旧挺着,然后一手从下面拉住板凳,脖子朝前探一下,屁股欠一下,向前拉一下,呱嗒呱嗒进洞了。
满三爷揣着大洋,被管家送出了门。满三爷回头对管家一笑,说:“人走下坡路,就得降身段?能把自己拔个高儿,不是更好?”说着,冷不丁拍一下管家的虾米腰,管家下意识地把腰杆儿挺了一下。满三爷搭上一句:“我睡觉那间屋子后窗户纸,被猫舌头舔破了,黑夜风大,该糊上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满三爷“瘦小干枯、弯腰驼背”,这种细节暗示出了他落魄的处境,与后文写他在大清倒台后“日子越过越穷”形成照应。
B.文中描写佟府“青砖铺地、游廊环绕、花木葳蕤”,一片气派,这既有内容上的需要,同时也为文章语言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息。
C.作者在塑造满三爷的形象时,不仅对其语言、行为、外貌等进行直接描写,而且通过管家的“虾米腰”等从侧面加以反衬。
D.满三爷在临走前担心“黑夜风大”,叮嘱管家糊好后窗户纸,由此足以看出他对佟大喜能够痛快地答应借钱其实心存感激。
(2)小说中满三爷的话往往意蕴丰富,请结合画线句子分别加以分析。
(3)李永生创作中追求“在紧凑的结构中讲好一个故事”,可从场景、矛盾、照应等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本文践行这一点的。组卷:11引用:1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奥运会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比赛,在赛制的安排上,①__。预赛中每名选手有两次机会,取两次得分里的最高分作为最终成绩,成绩最好的12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有三次机会。在决赛中,选手②__;从预赛的最低顺位开始,预赛得分最高者最后一个出发。
比赛中,选手从距离地面110米高的赛道顶部出发,在长度为150~170米、倾斜度为17~18度的半圆形赛道(U型雪槽)中滑行,通过良好的发力与自身的身体素质,借助速度与力量跃出赛道边沿做出跳跃、回转、抓板等各种复杂的空中技巧动作。
比赛设有6名裁判。每名选手每轮比赛后,裁判根据选手完成动作的高度、难度、技巧的多样性等整体效果评分,满分为100分。去掉最高得分和最低得分后,取剩下四个得分的平均分为选手的最终得分。③__,为了鼓励创新动作和挑战新高难度,裁判们还会将全新的动作以及各种动作的全新组合作为评分的重要参考。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结合整段文字的内容,给“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下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不得出现具体数字)。组卷:4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6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而这意味着有可能放弃冬奥三连冠。他说:“已看淡所有的荣耀,不在意比赛胜负,挑战不完美并不重要,突破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更厚重。”
材料二: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三: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1引用:1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