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24分)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以自己的学说和行事魅力感染了他的弟子们,弟子们爱戴他,追随他,不仅使他在流亡时没有“
     
     
    ”(《陈情表》)的状况发生,而且在他死后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
    (2)《蜀道难》中用“
     
     
    ”为秦惠王派遣司马错伐蜀之事增添了神话色彩。
    (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而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则强调工商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柳永《望海潮》中“
     
     
    ”正描绘出了商业活跃带动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景。
    (4)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他看不清当时人心思安的社会形势,已经到了“
     
     
    ”(《扬州慢》)的程度。

    组卷:2引用:1难度:0.9
  • 2.下列各类戏剧作品,情节与《史记》无关的一项是(  )

    组卷:14引用:1难度:0.9
  • 3.下列对联与题写的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6引用:1难度:0.9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洁的精神
    张承志
          那是神话般的、唯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后来,经过如同司马迁、庄子、淮南子等大师的文学记录以后,不知为什么人们又只赏玩文学的字句而不信任文学的真实——断定它是过分的传说不予置信,而渐渐忘记了它是一个重要的、古中国关于人怎样活着的观点。
          今天没有人再这样谈论问题,这样写好像就是落后和保守的记号。但是,四千年的文明史都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一切都开始在这座低平的、素色的箕山上。一个青年,一个樵夫,一头牛和一道溪水,引来了哺育了我们的这个文明。如今重读《逍遥篇》或者《史记》,古文和逝事都远不可及,都不可思议,都简直无法置信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野。山势非常平缓,从山脚拾路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抵达箕顶。山的顶部宽敞坦平,烟树素淡,悄寂无声。在那荒凉的箕顶上人觉得凄凉。在冬天的晴空尽头,在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远影。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我在那个遗址上挖过很久,但是田野发掘并不能找到清洁的古代。
    《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了尧舜禅让时期的一个叫许由的古人。许由因帝尧要以王位相让,便潜入箕山隐姓埋名。然而尧执意让位,追许由不舍。于是,当尧再次寻见许由,求他当九州长时,许由不仅坚辞不从,而且以此为奇耻大辱。他奔至河畔,清洗听脏了的双耳。
          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所谓强中有强,那时是人相竞洁。牵牛的老人听了许由的诉说,不仅没有夸奖反而忿忿不满:你若不是介入那种世界,哪里至于弄脏了耳朵,想在你洗耳不过是另一种钓名沽誉。下游饮牛,上游洗耳,既然你已知道自己双耳已污,为什么又来弄脏我的牛口?
          今天恐怕少有人相信这样的故事,但是司马迁亲自去过箕山。
    《史记•伯夷传》中记道: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这座山从那时就同称许由山。但是在我登上箕顶那次,没有找到许由的墓。山顶是一个巨大平缓的凹地,低低伸展开去,宛如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这山顶虽宽阔,但没有什么峰尖崖陷,登上山顶一览无余。我和河南博物馆的几个小伙子细细找遍了每一丛蒿草,没有任何遗迹残痕。
          当双脚踢缠着高高的茅草时,不觉间我们对古史的这一笔记录认起真来。司马迁的下笔可靠,已经在考古者的铁铲下证实了多次。他真的看见许由墓了吗?我不住地想。
          箕顶已经开始涌上暮色,视野里一阵阵袭来凄凉。天色转暗后我们突然感慨,禁不住地猜测许由的形象,好像在蒿草一下下绊着脚、太阳一分分消隐下沉的时候,那些简赅的史料又被特别细致地咀嚼了一遍。山的四面都无声。暮色中的箕山,以及山麓连结的朦胧四野中,浮动着一种浑浊的哀切。
          我抱着考古队员式的希望,有一瞬甚至盼望出现奇迹,由我发现许由墓。但箕顶上不见牛,不见农夫,不见布衣之士刚愎的清高;不仅登封洛阳,不仅豫北晋南的原野,都沉陷在晚暮的沉默中,一动不动,缄口不言。那时我不知道,就在那一天里我不仅相信了这个古史传说而且企图找寻它,虽然我并没有找到许由墓。
          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衍成很多传统。洁的意识被义、信、耻、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
          应当坚信:在大陆上孕育了中国的同时,最高尚的洁意识便同时生根。那是四十个世纪以前播下的高贵种子,它百十年一发,只要显形问世,就一定以骇俗的美久久引起震撼。它并非我们常见的风情事物。我们应该等待这种高洁美的勃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如今人们重读《逍遥篇》或《史记》,对其文学记录不予置信,表现了人们对过去“唯洁为首”年代的不理解。
    B.文章以厚重的笔触描摹了许由这个心灵“清洁”之士,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独到的理解和深沉的缅怀。
    C.文章提到《高士传》中的牵牛老人对许由洗耳的忿忿不满,批评他沽名钓誉,以此可知作者对许由也有些许讥讽。
    D.作者浓墨重彩勾勒了中国文化源头处先秦时期的典型人格——洁的意识,歌颂了这种可贵的“士”的精神。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摹山顶之行状,将其比喻成“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形象地写出了许由山的清冷、荒凉。
    B.文章重在抒情,辅以议论、描写、记叙等,充满对古仁人的崇敬和礼赞,表达对清洁精神的赞美。
    C.“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行成很多传统”承上启下,引出洁意识的表现和影响。
    D.文章提到今人不信任文学的真实,与作者深信洁意识形成对比,突出了对这种精神的歌颂和呼唤。
    (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
    (4)从《史记》众多人物中,挑选一位符合本文所表述的“洁”精神本质的人物,为他写一则颁奖词。要求:注意人称,运用至少一种修辞,且有对人物“洁”的精神的评论,不超过150字。

    组卷:2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记》除了为帝王将相作传,也记录了很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的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历史作用。
          你们学校将开展“口述校史”的活动,校方为此遴选、联系了一些较有成就的校友,以供同学们采访。但很多教师和同学认为那些默默无闻、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的普通校友也是宝贵的校史资源。请你向校长写一封信,建议学校重视采访这部分校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