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9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古风插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插画设计相结合的产物。相较于外国插画,中国古风插画( )。对中国传统绘画构图、造型、笔墨的借鉴,极大丰富了古风插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些作品从传统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表达情感,营构意境;一些作品则继承传统工笔画的艺术精髓,以细腻的线条和雅致的色彩绘出( )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作品,延续传统中国画散点构图方式,注重以留白的手法传递画面情绪,使播画尽显传统美学意蕴。在中国传统色彩语言、创作观念中生长起来的古风插画,______,______,______。
对中国传统图案、民间故事、建筑元素的灵活运用,也是古风插画的鲜明特色。不少插画师从传统造物中提取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全新( ),使古风插画的表现内容更加多元,风格日趋多样,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此外,在产品包装、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古风插画应用其中,不少传统文化形象被转化为时尚符号,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别具一格 活灵活现 诠释 B.独树一帜 栩栩如生 诠释 C.别具一格 栩栩如生 演绎 D.独树一帜 活灵活现 演绎
A.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饱含气韵之美,也促进了插画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B.饱含气韵之美,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插画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C.在促进了插画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同时,饱含气韵之美,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饱含气韵之美,在促进了插画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古风插画尽显传统美学意蕴,下列和“美”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好的内在品质 屈原《离骚》 B. 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 C.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美丽的景色 汤显祖《牡丹亭》 D.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作者思慕的人 苏轼《赤壁怀古》 组卷:25引用:1难度:0.7
二、(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日前,有学者将年轻人爱用的网络流行语总结为“矛盾式表达”。从之前的“痛并快乐着”到近些年流行的“精致穷”“小镇做题家”“985废物”“海归废物”“朋克式养生”“理财式网购”等等,无不遵循着相同的句式。
这其实都是对传统概念的解构,以诙谐、调侃的方式将原本的词汇进行变体,创造出了新的概念。而出现这种解构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年轻人长大了,他们在经历着社会化。
不难想象,当高考成功者还在小镇的时候,是不会有“小镇做题家”的自觉的;当“985”大学生们还在校园里忙着社团活动、抢着当学生干部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拿“废物”自嘲。只有等他们走出那层保护罩,进入更高“维度”时,才会发现过去种种的“狭小”,从而建构了新的价值系统和话语模式。
年轻人自小时候起,接受的价值观是理想主义式的,比如“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考上名校就是成功”。全然没想到社会的逻辑远比这些话语复杂,单线条的成功逻辑已经很难应对纷繁的社会。于是,年轻人只能自嘲,创造种种新鲜词汇,通过语言表达叛逆,也间接地记录下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史”。
这些矛盾式表达扎堆出现,也体现着年轻人生活境遇的复杂,这其中肯定存在某种落差,原有概念无法解释这种现实。比如“朋克式养生”,所谓“早睡早起多喝水”之类的养生知识不是不懂,只不过条件不允许,不熬夜的话KPI①怎么办?
这大概也是转型期容易出现的文化面貌,既有规则和新式规则尚在磨合,处在衔接处的年轻人,就首先地感受到这种压力。现实造成的困惑,就体现在了语言的矛盾里。
有意思的是,一篇梳理“矛盾式表达”的学术文章指出,这些年轻人创造的词语,大多数没有入选年度流行语榜单。这说明这些语言恐怕有很强的圈层属性,基本在年轻人中流传,其他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对此无感。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语言创造带有某种尴尬,或许琐碎或许粗糙,不太容易进入主流的文化视野,也很难被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矛盾式表达无意义,这毕竟是一部分人的真实记录。而且也说明年轻人并不简单,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消解压力,去解构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当然,从社会层面看,对这些矛盾表达不妨多一些倾听的耐心。这些表达可能只是浅薄的调笑,也可能是情绪化的宣泄,但矛盾本身未必只属于年轻人。当传统的认知和社会的面貌出现龃龉,恐怕很多人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如何去消解,显然是比创造一个网络用语更复杂的事。
取材于《“矛盾式表达”,年轻人的社会化过程》
材料二
网络流行语作为最能记录当代中国青年群体话语特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历经20余年的发展,始终行走在反映青年思想动态、社会心理及价值取向的时代前沿。近年来,一种含义丰富、寓意深刻的话语风格,即“矛盾式表达”流行语在网络上日益风靡,它通过并置语义完全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现矛盾的心理活动或生存状态,形成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2018年-2020年“矛盾式表达”流行语 年份 例词 是否入选流
行语榜单2018 积极废人、热心社恐、负情绪积极体、精致穷、讴歌型吐槽 否 2019 小镇做题家、碳水快乐、兼职专家、自嗨聊天 否 2020 朋克养生、985废物、梦想打工人、理财式网购 否
这也就不难理解,以“矛盾式表达”作为核心要素的网络流行语为何能在青年群体中日益风靡并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青年将其作为自己的标签而自我标榜。除却“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十分巧妙地将青年群体的消费观、事业观、社交观、婚恋观、审美观、健康观中的矛盾心理借由对抗式语言的途径充分彰显之外,还得益于它作为青年与时代发生碰撞而生成的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构成了新时代青年文化的一个面向。当固有的文化系统已无法概括总结当下境况时,青年群体必然趋时拓新,创造独属的焕然一新的文化系统。可以说,“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不仅以其含义丰赡、风格多变、诙谐幽默、戏谑自嘲的特征代表着青年的文化观,还搭建起与整个互联网文化的沟通桥梁,并建立起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对话机制。综合来看,既是青年选择了“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也可以说是“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选择了青年,再没有哪一类人群比青年群体更适合诠释这种矛盾。
时代将青年们裹挟进一个巨大的矛盾漩涡之中,并且这种矛盾漩涡并非能够马上挣脱或超越,他们处于其间只能够同时或一前一后地使用最不同的方法:紧张与放松、投入与抽离、热忱与克制、肯定与批评、激情与不为所动。他们一方面渴望有根,另一方面渴望有翅膀;一方面渴求“小城市的房”,另一方面渴求“大城市的床”;一方面顺从偷懒,另一方面反抗奋斗。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或者欲望无时无刻不在拉扯角逐。但值得庆幸的是,“矛盾青年”并没有将我们全然拒绝阻拦在门外,他们以“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来表达“青年矛盾”,为我们理解他们内心世界一隅提供了契机。
或许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的那样,“我所主张的是充分地活于我之时代的矛盾”,我们可以借助“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突破圈群区隔,深入探究青年矛盾心理,细致理解青年社会认知,并通过对这类网络流行语“矛盾焦灼”背后成因的梳理分类,从而筛选出对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具有消极影响和离心作用的元素,最终为着力培育勇于承担时代使命的青年而进行文化引导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
取材于《“矛盾式表达”:青年网络流行语的文化透视》作者:李少多
【注】①KPI:指关键绩效指标。②无远弗届:指不管多远之处,没有达不到的。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会发现过去的狭隘,从而建构新的价值系统和话语模式。
B.面对纷繁的社会,年轻人只能自嘲,创造种种新鲜的词汇,通过语言来表达叛逆。
C.当固有的文化系统无法概括总结当下境况时,青年群体就可能创造新的文化系统。
D.“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选择了青年,主要是因为青年群体更适合诠释此矛盾。
(2)下列与“矛盾式表达”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矛盾式表达”是对传统概念的解构,用诙谐、调侃的方式将原本的词汇进行变体,创造出新的概念。
B.“矛盾式表达”是通过并置语义完全相反的词或句,来表现矛盾的心理活动或生存状态,形成出人意料表达效果的话语风格。
C.“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表述方式、语义内容在不同程度上承载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感受、社会境遇,反映其价值观念、处世态度。
D.“矛盾式表达”本身无意义,但可以借助“矛盾式表达”深入探究青年矛盾心理,理解青年社会认知,培育青年勇于承担时代使命。
(3)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矛盾式表达”的一项是
A.城乡结构二元化
B.女汉子
C.佩奇社会人
D.土豪组卷:12引用:1难度:0.3
三、(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鲁亮侪
袁枚(清)
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①沈氏,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桥先生曰: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 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 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 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亡素,至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
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霤②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 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③要盟。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黄裌衫,戴貂蝉④侍侧。年少豪甚,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掷涂赌跳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注】①白下:南京旧时别称。②雷,同“溜”,檐沟。③三藩:清初,明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继茂为靖南王,称作“三藩”。④貂蝉:冠饰。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 谒:拜见 B.清河道鲁之裕白事 白:报告 C.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 睨:斜着眼看 D.鲁不谢,走出 谢:表达感谢
A.白须彪彪然/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若问云何/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C.公何之/夫天者,人之始也
D.则裕再往取印未迟/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B.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C.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D.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4)下列语句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己未冬”中的“己未”用的是干支纪年法,这句的意思是“己未年的冬天”。
B.“甫下车而库亏何耶”中的“下车”的意思就是“官员刚刚到一个地方上任”。
C.“田公南向坐”和《鸿门宴》“亚父南向坐”,田公和亚父坐的都是最尊贵的位子。
D.“鲁免冠前叩首”中“叩首”是古人一种较隆重的礼节,意思是“以头叩地”。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是借葛闻桥之口讲述主人公鲁亮侪的生平事迹,最后一段用简笔补充交代鲁“武艺奇绝”的原因。
B.首段中“心异之,不能忘”几个字是引起后文的关键,二十年后在南京又谈到鲁亮侪,这才引出葛闻桥的介绍。
C.“掷印”“厉声”“竟怒马驰去”等细节把鲁亮侪对李令的愤怒描写得很生动,将鲁亮侪的形象塑造得有声有色。
D.作者选材极有特点,主要记叙鲁亮侪生平几件事,并没有过多渲染人物的武艺,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精神力量。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
②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③中牟令竞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主人公鲁亮侪“奇”在何处?组卷:20引用:1难度:0.6
六、(7分)
-
8.高中语文学习提倡整本书阅读。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你积累了怎样的阅读经验?请从《红楼梦》和《乡土中国》中任选一本,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的一种阅读方法。要求:结合该书内容说明;语言简明,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组卷:33引用:3难度:0.7
七、(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顾之川说,学好语文要读好三本书。三本书指的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有字之书”包括课本、课外自读课本,还有课外读物;“无字之书”就是社会生活实践;“心灵之书”既包括书本上的,如文学作品中的人情冷暖、爱恨情仇,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世间万象、真善美与假恶丑。
学语文要读好三本书,人生更是如此。请你选择其中一本或几本“书”,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或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准角度;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⑤不要抄袭,不要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组卷:18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