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沁园春·长沙》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0引用:6难度:0.8
  •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72引用:5难度:0.9
  • 3.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568引用:29难度:0.5
  •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450引用:18难度:0.9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36引用:5难度:0.9
  • 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157引用:8难度:0.9
  •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66引用:4难度:0.9
  • 8.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91引用:19难度:0.8
  •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4引用:7难度:0.9
  • 10.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21引用:7难度:0.9
  •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64引用:9难度:0.5
  • 12.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组卷:250引用:31难度:0.9
  •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57引用:14难度:0.7
  • 14.给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面对着寥而深邃的星空,他不禁心潮澎,所有的迷与困惑全都消失,耳边回响起《沁园春•长沙》中的词句“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飞舟”。他又坚定地走上了继续拼搏的道路。

    组卷:32引用:5难度:0.9
  • 15.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组卷:33引用:3难度:0.7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 4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在内忧外患之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国家理论成为人们从理论探讨与救亡实践来更新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资源,并使之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的一次自救。这也是中国近代国家的开端,中国人以此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通过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两者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稳定时期,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支持国家社会建设的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阶层多级化,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需要以更加深沉的忧患意识、清晰的责任意识与远见来凝聚共识,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张倩《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是互相支撑、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B.近代以来,人们的忧患意识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
    C.忧患意识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有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也表现为保守性观念愈发顽固。
    D.忧患意识始终贯穿于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这条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突出近代忧患意识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的差异。
    B.文章就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的复杂影响从两个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相互转变的问题进行论证。
    C.文章通过典型的事例,论证了忧患意识的有关问题,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文章围绕“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这一论点,从忧患意识的近代特征、近代转变以及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患意识的转变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从“天人合一”文化理念转变为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取向。
    B.中华民族面对内忧外患,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说明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
    C.无论在社会稳定时期,还是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面对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的今天,仍然需要有深沉的忧患意识。

    组卷:57引用:7难度:0.8
  • 4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这提醒人们,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更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
          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醉驾入刑”,推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蔚然成风;立法强制垃圾分类,节约资源渐成文明时尚;以法治破解高铁“霸座”,无赖行径受到严惩……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实功,不务大而空泛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摘编自《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及今,中华民族一直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其精髓一脉相承,其要求基本一致。
    B.个人品德事关公民个人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是完整道德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C.修养个人品德任重而道远,须严格自律,应发自真心,持久不懈,积累于点滴之中。
    D.由好品行到好风尚,进而社会整体文明素养得以演进,这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促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引证法,从道德的重要性谈起,引出“个人品德修养”这一中心论题。
    B.文章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论述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采用了对比式结构。
    C.引证和例证是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经典语句和列举典型事例证明观点。
    D.文末把个人品德上升到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有力地深化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以德治国就是我们国家今后奋斗的主要方向。
    B.黄旭华、朱彦夫、武荷香等人成为时代楷模,与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密切相关。
    C.只要每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崇德向善、践行道义,就能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D.法治对道德建设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我们在进行道德建设之前首先要强化法治。

    组卷:52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