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5/28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说清楚群己界限如何划分,即“私”的问题,费孝通以“西洋”社会之“捆柴”式“团体格局”为镜像,形象地刻画出了“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之“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它“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里,费孝通用到了一个动感很强的“推”字。事实上,在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到“推”字的学者并非费孝通一人。比如潘光旦1936年在谈到中国社会的个人与群体关系时就用到了这个“推”字,他指出,个人和群体之间是一种“推广”与“扩充”的关系,也就是从修身始,经过齐家治国,而后达于平治天下。再如,余英时谈论中国儒家文化特点时同样用到了“推”字,他认为,儒家文化具有两个层次,即“为仁由己”和“人伦秩序”,它们是一以贯之的。人伦秩序并非外力强加于人,它是从个人这一中心自然地推扩出来的。应该说,这个“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的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
既然“差序格局”是“推”出来的,那么,它是如何“推”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什么“推”动了那颗“石子”形成了一圈圈的愈远愈薄的“水波纹”式的中国社会结构?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它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以及由“血缘关系的投影形成的地缘关系”,对此我们并不苟同。因为,费孝通说得非常清楚,在我们传统社会里,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是“伦”,这也是社会结构的架格,这个架格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比如血缘和地缘,既因人而异,也因人之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背后的那个“伦”是不变的。《中庸》里之所以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是因为社会结构里的“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也就是从己到家、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的一条通路。因此,我们认为真正“推”动那颗“石子”的是“伦常”。
也正是在“己”之“伦常”的“推”动中,“差序格局”呈现出了最重要的动态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由于差序格局随时随地都有一个“己”作中心,而“己”之中心势力的强弱变化也随时随地地推动着“己”之社会圈子的大小自如伸缩。
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内”推所产生的“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另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所产生的“公”。“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修、齐、治、平”的层层外推,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由于差序格局是以“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克己复礼”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基于这个出发点,社会范围从“己”向外推,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比如亲属,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再如朋友,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等等。于是,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就形成很多条私人关系的网络,而每一条关系网络都对应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也因此而有差异。
正是由于差序格局具有以上的动态性特征,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其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它总会因以“己”之“伦常”的向内或向外“推”而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摘编自沈玉梅《“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而“伦”是什么呢?费孝通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还是借用费孝通的原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依我看来,上面引述的才是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较为严格的定义。与水波纹的比喻不同,这个差等严明的纲纪或人伦强调的是纵向的、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一面。这种尊卑上下的差等先于个人而存在,并对个人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即传统礼治秩序所要求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而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而推出自己与他人之伦理关系的论述却在同时消解了差序格局的刚性一面。
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在这方面,最普通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常常从史书上或者戏文中读到的老故事:某位栋梁之材、国家重臣平时如何威风八面,贤能兼具,一旦朝见皇帝或者自己的上司,立刻先自矮了半截,或是行大礼,或是不断口称“圣上英明”之类。类似的例子不仅仅在官场(或公共生活中)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如此。
回到费孝通当年的命题,如果说团体格局与平等人格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话,差序格局与这种需要不断调整界定的人格也是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在缺乏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权且将这种弹性人格称之为“差序人格”。
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差序格局纵向的等级化方面,在此结构下产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与差序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推”字并非费孝通独创。
B.作为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伦”是社会结构中不变的架格,这种差等的次序,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C.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还不充分。
D.两则材料都围绕“差序格局”展开,各有侧重,异中有同,都肯定了“伦”在差序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以中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水波纹”为鉴,反照西方“团体格局”“捆柴”式镜像,采用的是人类学经典方法——比较法。
B.费孝通在阐述“差序格局”的概念时,引用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为证,可见,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C.差序格局会影响人格,比如“熊汉家里横”,指那些在社会上受欺负、没本事的男人,在家里多半专制蛮横,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D.差序格局刚性的一面,被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的相关论述消解,因而,差序格局用“水波纹”这一比喻是不恰当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动态性特征的一项是
A.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人所尚也,何者?为其超越一己之小限而献身于大公也。
(4)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请以下面刘姥姥的相关情节为例,说说差序格局的立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秋尽冬初,家中冬事未办,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对女婿,既以长辈身份教育,又以她的经验和见解开导。想起和金陵王家连过宗,所以动身一进荣国府,借周瑞家的见到凤姐,对凤姐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最后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组卷:8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塞罕长歌(节选)
第一幕第一场 (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
(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走……)
(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二嫂 往哪走?
佟保中 下坝……
二嫂 (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
韩大伯 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
高志 当逃兵?
秦海生 (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
佟保中 (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
韩大伯 (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那工夫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国家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塞罕坝种树,眼下是失败了,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
二嫂 保中、海生,二嫂是当地人,真不想让你们走。二嫂知道,你们抛家舍业,来这苦地方种树,都是为了我们。唉,这坝上也是,烂泥巴糊不上墙,连棵树也不长……可没有树,年年是穷汉子碰闰月,如今,你们真要走了,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
张莉 二嫂,保中的爱人刚生完孩子,又犯了心脏病,正在住院。还有海生,母亲也一直病着,昨天,姐姐来电报,说母亲病重……眼下,林场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
(众人沉默。)
(欲下坝的人们催促佟保中、秦海生。)
群众甲 保中,走吧!
(佟保中、秦海生,还有张莉等人背起行李。)
佟保中 (走向二嫂,轻声感激地)二嫂!我佟保中永远记着,是二嫂救了我的命……
(二嫂为佟保中整理行装。)
(突然,幕后传来汽车轰鸣声,停下。)
(村民甲跑上)
村民甲 李场长回来了!……杨总工程师也回来了!……
(总场场长李斌携妻子秀兰和孩子,总工程师杨宁先和妻子婉婷及女儿杨娜手提行李风尘仆仆地走来。)
村民乙 场长,你们这……
(众人也疑惑地望着李斌和杨宁先。)
李斌 同志们,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伴儿,我的孩子,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
秀兰 老李把城里的房子都退了,一个箱子、几个行李卷儿,还有锅碗瓢盆都随车运来了。他说,塞罕坝不长出树来,俺家人一辈子不离开塞罕坝!
杨宁先 对,对,我们把北京的房子也退了,这是我爱人婉婷,来之前在北京林科院,这是我的女儿……
婉婷 大家就叫我婉婷吧!
杨娜 我叫娜娜!
杨宁先 本来我一个人在塞罕坝,可这两年咱造林遇到了难处,我这个当总工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
(众人热烈鼓掌。)
佟保中 李场长,杨总,你们真的要在这儿安家?!李斌在这儿安家!
佟保中 林场还能办下去?
李斌 一定办下去!
高志 保中哥,海生哥,你们别走了!
……
第二幕第二场 (8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
(林场山上,望火楼。)
(佟保中与佟刚走进树林。)
佟保中 佟刚啊……(欲说又止)
佟刚 爹,您想说啥,儿子听着。
佟保中 佟刚,这么多年,爹一直想跟你掏掏心里话,就想问问儿子,这辈子,你都跟爹守在塞罕坝,你后悔不后悔?
佟刚 爹,我不后悔……
佟保中 (摇摇头)这辈子,爹总觉得对不住你。孩子,你娘死了。不满一岁,爹就把你抱到塞罕坝,跟爹住窝棚、马架子,冷一口、热一口,吃苦受罪,打小没享过一天福。后来,爹又没供你继续升学,初中毕业就留你在林场当了工人,还是个孩子,爹亲眼看见你上山一身汗,下山两腿泥……你结婚了,爹又打发你们夫妻俩上了望火楼,爹知道那里苦,常年下不了山……你们有了榛子,山上很少来人,常年封闭,跟外人没个交流,结果榛子怕见生人,都五岁了,只会叫爸叫妈……佟刚,这些年,你就没埋怨过你爹,你就没后悔过?……(流下眼泪)
佟刚 爹……当初您大学毕业了,离开城市,离开家,离开我娘,来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我娘没了,您为啥又抱着不满一岁的我,回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还有老场长和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在这里种了一辈子树,度过了终生,他们不后悔吗?爹,说心里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塞罕坝……小时候,在老场长家,秀兰阿姨为了让我吃饱,常常饿着,有一天我亲眼看见她晕倒在院子里……还有,一个大雪天,晓君阿姨进城给我买奶粉,半路上摔下山坡,浑身是伤……您还记得我七岁那年,从家里跑出来,在林子里迷了路。三更半夜,全林场的叔叔阿姨,点着火把,整整找了一宿,才把我从沟塘子里抱出来……秀兰阿姨紧紧地抱着我号啕大哭,全场职工都哭了……爹,我从小是塞罕坝人养大的,我的命也是塞罕坝人救活的。甭说在这儿待一辈子,就是两辈子,三辈子,我佟刚也不后悔!
佟保中 (激动地)儿子!
佟刚 爹!
第三幕第一场 (2013年春夏之间。)
(林场,佟小林办公室。)
(众人下,场上只留下舒纹和佟小林。)
佟小林 你回来啦!
舒纹 石质阳坡的试验还是失败了。
佟小林 失败是成功之母!
舒纹 小林,我急着从省城回来,是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省林科院要建立一个生态发展研究所。我的导师非常关心咱们夫妻,他让你明天就去林科院报到!
佟小林 (吃惊地)报到?
舒纹 对!
……
杨娜 小林,咱塞罕坝可不仅仅是种树,也不仅仅是为北京、天津挡住风沙。五十年,我们能把满目疮痍的塞罕坝变回绿水青山,能把已经破坏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修复,让人类和自然环境永远和谐相处!这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伟大试验,所以我要到第一线塞罕坝来,到老一辈曾经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自参加这一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伟大实践!小林,你们几次失败的数据,对于完成我们的新项目非常宝贵!(接过技术员甲递上的石质阳坡规划图)我已经和佟叔叔商量过了,决定在这个地方种樟子松!
尾声 (当下。地点同开场,塞罕坝,马架子旁边。)
(塞罕坝林场场部,这里和当年比起来,已然焕然一新。)
佟保中 二嫂,这是我孙子佟小林,如今是分场场长了!
佟小林 奶奶,我是榛子!……
(二桃、佟刚匆匆上。)
二桃 小林!小林!你们快看看,谁来了!(舒纹背着包走来。)
众人 舒纹?!……
舒纹 小林!……爷爷,奶奶……今天舒纹正式向塞罕坝林场报到!
(众人热烈鼓掌欢迎。)
舒纹 爷爷奶奶,我这次回来,是因为北京林科院的博士杨娜阿姨的实际行动感召了我,教育了我!现在我终于懂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林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所以,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
佟保中 舒纹说得好!今天正赶上老一代务林人也回到林场,那咱们就一起看看“塞罕坝”的电影,看看我们塞罕坝人的今天!
(放映电影《塞罕坝》。)
(影片中出现塞罕坝获“地球卫士奖”的情景。)
(字幕: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1)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讲述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苦创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
B.剧中二嫂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烂泥巴糊不上墙”“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既是她对环境的抱怨,也是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失望。
C.第二幕中“流下眼泪”这一舞台说明表现了佟保中的复杂心情,其中饱含着对儿孙的愧疚,以及对儿子成家后坚守坝上的感动。
D.本剧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发展,这包含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既讴歌了塞罕坝人的精神品质,也增强了剧作的历史厚重感。
(2)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写出了塞罕坝恶劣的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做了铺垫。
B.剧中佟保中等人由去到留的思想转变巧妙,顺理成章,没有枯燥的说教和刻意的情节安排,体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年代的满腔激情和青春热血。
C.本剧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三代务林人五十多年的生命进程,运用生活中各种散点式场景和典型细节增强表现力,让整部戏充满感人的力量。
D.本剧地域色彩浓郁,如“望火楼”“窝棚”“马架子”等,既写出了务林人的生活场景,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显示出创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
(3)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请从第一幕中找出三处戏剧冲突。
(4)剧中说:“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你认为“精神高地”有怎样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宏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鷃雀飞沈,岂不惜哉!”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犹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与张衮对总机要,草创制度。及帝幸邺,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被信任,势倾朝廷。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帝闻,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泰常三年夏,宏病笃,帝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侍臣问疾,一夜数返。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子浩袭。太和中,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宏配飨庙廷。
(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B.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C.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D.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舍人初设于秦朝,自汉始,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太子,以其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B.“不因扶摇之势”的“因”与“不如因善遇之”的“因”用法不同。
C.谥号一般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中的文贞公、孝文、道武、明元等都是美谥。
D.配飨是指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文中指将崔宏在太庙配祭。《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指用酒食款待,与此处的“飨”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宏富有才干,处事果断。他从小就才智过人,苻融曾虚心向他请教,苻坚亦知其才干,郝轩赞其能佐助帝王。他处置事务,毫不拖延。
B.崔宏立身正派,一心向学。他后来出仕于慕容垂,先后历任要职,皆得好评。他虽然身处兵荒马乱之时,但仍然坚定信念,踏实学习。
C.崔宏处事公平,裁决适当。他总管裁定诸多事务;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审定公允;刑罚狱讼,判决合理,深得武帝信任。
D.崔宏约俭自居,无意资产。他家徒四壁,动乱年代,妻子儿女不免挨饿受冻;外出无车,步行上朝;母亲年事已高,奉养亦无多样食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
②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
(5)崔宏深受道武帝器重,除了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组卷:4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4分)
-
8.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其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刺客的活动一般非常隐秘,往往趁目标人物不备之时展开刺杀。
近年来,网络上涌现出“雪糕刺客”“水果刺客”等新词汇,请结合刺客的本意,分析“××刺客”的词义。组卷:1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著名的“洞穴之喻”:一群囚徒生活在洞穴里,他们的头和脚都被捆绑起来。在其身后有一堆火,囚徒和火的中间有一堵矮墙,矮墙背后有人举着各种木偶走过,火光将这些木偶投影在囚徒对面的洞壁上,形成各种影像,囚徒一直认为这就是事物本身。有一天,某个囚徒转头看到这些木偶,惊觉原来看到的是幻影。在痛苦地挣扎后,他终于接受了这一事实。后来囚徒被带离洞穴,看到了阳光下事物鲜活的样态,才领悟到此前所见皆是幻象。他返回洞穴,对其他囚徒讲述所见真相,希望带他们出去,但没有人相信他,并且讽刺他的眼睛坏了。
请以“认知的局限与突破”为主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