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020年单元测试卷(13)
发布:2025/11/11 16:0:3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
张秋铧 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是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
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
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
“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
B.小说在构思上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
C.“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句话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
D.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2)请结合文章分析张自忠将军的形象特点。
(3)小说中,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既有其副官的叙述,又有日军的记载,二者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组卷:23引用:17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一成果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1960年7月,时任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萌发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念头。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研究由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1974年,湖南开始试种杂交水稻。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到208万多亩,全部增产20以上。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1万吨,比1965年增长47.2%.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可以豪迈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摘编自《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光明日报》2019年10月07日)材料二: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当时,原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袁隆平团队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万余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中国杂交水稻也推广到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非洲各国,增产十分显著。
(摘编自《杂交水稻》,《科技日报》2019年10月01日)材料三: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稻浪滚滚的田间地头,9位来自不同科研领域的农牧业专家现场收割水稻,并选取了三个地号的水稻进行测算。经专家团一致测算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来永才激动地宣布,在今年气候条件不是特别有利的情况下,这片盐碱地的亩产水稻仍然达到了508.8公斤的骄人成绩。他表示,科技助力农业,盐碱地利用好了同样可变高产田。相信明后年产量会持续稳定。
据介绍,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暨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论坛于2018年10月16日在兴安盟举行,时年88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不辞辛苦亲自来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出席活动。该活动标志着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并与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袁隆平院士表示,将带领专家团队全力支持兴安盟水稻产业发展,加快引进推广最新培育的“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和先进技术,力争3年内实现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助推当地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为内蒙古的粮食生产、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摘编自《科技助力农业,盐碱地也能变良田》,环球网2019年9月24日)
材料四:
海水稻,是我国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新型耐盐碱性水稻。记者从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了解到,目前,海南南繁基地从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选出176份优良品种,将在今年首次全国大范围试种。
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分布在大江南北,气候带、光照条件都不尽相同。今年将首次在全国五个主要类型的盐碱地上同时进行千亩片的试验示范,就是为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检验这176份海水稻材料的最终产量和品质。
经过前期调研,我们全国15亿亩盐碱地当中,大概有2到3亿亩有改良成农田的潜力,这2、3亿亩土地大约分布在五大类型盐碱地,其中包括新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包括东北的苏打冻土盐碱地,也包括黄河三角洲地区。
(摘编自《中国今年首次大范围试种海水稻数亿亩盐碱地有望成粮仓》,中国日报网2018年4月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得益于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农学家们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以及和中国政府对杂交水稻的大力推广。
B.巴彦淖尔苏木盐碱地水稻种植的成功,在气候条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亩产508.8公斤的好成绩,证明了科技可以使盐碱地变成高产田,并且能使产量稳步增长。
C.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正式成立,将对内蒙古的粮食生产、绿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袁隆平院士提出了3年内实现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的目标。
D.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分布范围广,地质和气候等条件也不一样,有2到3亿亩具有改成良田的潜力,可以用来种植耐盐碱水稻,这将为我国的水稻种植增加大量的面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一段用倒叙的手法,先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再讲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念头的产生和研究的初步成果,这样写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B.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方式多样,或赠送种子,或为他国培养杂交水稻人才,进而带动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许多国家的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沙漠也属于盐碱地,和海水盐碱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选出的176份优良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种植,主要目的就是检测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对水稻品种的不同要求。
D.四则材料选材具有不同侧面的代表性,或纵向叙述杂交水稻的发展史,或横向展示杂交水稻走出国门,都重点介绍不同地域在盐碱水稻的试验种植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3)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3难度:0.7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论语•为政》)材料二:
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则绖,出则否。易墓(修治墓地的草木),非古也。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礼记•檀弓上》)材料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1)孔子认为是仁爱的基础,而这个基础需要在的约束下才能产生价值。
(2)孔子一方面强调“无违”,另一方强调“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3引用:4难度:0.6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在“巴南”,“送”写长江之水滚滚而去,也写送别者极目远眺的惆怅。
B.其二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大地一片迷蒙,也表达了送别者心情的凄伤迷乱。
C.其一中冷月孤悬江亭,衬托行人去处无月的凄冷;其二中月随行人奔向南端,衬托送别处无月寂寞。
D.两诗都在第三句点“江亭”,其一亭中有人远眺,显不舍的伤感;其二人去亭空,突出别后的落寞。
(2)两首诗最后一句,都表达了送别的伤感,有人认为其二最后一句更有韵味,你赞成吗?请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
(2)《论语》中提到了“,”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得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3)《出师表》中论述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这是内部原因,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论述的“”,其结果只能是“国恒亡”。组卷:101引用:4难度:0.8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 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 ,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可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对包身工制度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D.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组卷:61引用:9难度:0.7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目前,阅读成语故事是一种享受,很多比一些西方寓言更有趣味,狐假虎威把我们带进山林,南柯一梦带我们入梦乡,精卫填海到大海,夸父逐日去原野。有人叫庄子这本书做成语之泉,里面的成语故事很多,引人入胜,也很有教育意义,朝三暮四令我们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井底之蛙①,蜗角之争②,螳臂挡车③。书中其他有趣的成语还有涸辙之鲋、庖丁解牛、薪火相传、邯郸学步等等,不胜枚举。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11引用:2难度:0.7 -
8.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七、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名著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必修教材向高中生推荐10部中外名著,它们是:《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谈美》《哈姆莱特》《三国演义》《堂吉诃德》。
请从中选择两部名著,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阅读名著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名著,把握名著间的相关联系;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3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