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二中高三(下)段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自《史记》《汉书》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直到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这两面大旗。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治通鉴》功不可没。
          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知道了撰写此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这样看来,《资治通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学的悠久传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恶的范例,并且阅读之,领会之,运用之,从而学习古人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
          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鉴》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家更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观。《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接《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全接续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说明: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何谓礼?纪纲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儒家所设想的君臣尊卑之社会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现实世界中的尊卑秩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具象化。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六经之延续。后世的礼乐兴废、治乱兴衰,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资治通鉴》历述周秦汉唐之盛衰,具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
          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要想理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抛开这些历史观不谈,《资治通鉴》考证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史书。
    (摘编自范云飞《<资治通鉴>历史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体史书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正史”的地位。
    B.作为重要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书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
    C.《资治通鉴》的问世,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的局面。
    D.“以史为鉴”以及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是《资治通鉴》的历史观。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史书体例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上的贡献。
    B.文章从分析《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入手,论述了它所体现的最为根本的历史观。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资治通鉴》蕴含的史学家们的理想化的历史观。
    D.《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现代人的历史观相去甚远,没有历史价值,不过因为它叙事精准,所以值得一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如果没有《资治通鉴》,中国史书体例难免单调,纪传体正史可能一家独大。
    B.“帝王师”的特殊身份使司马光将《资治通鉴》定位为帝王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
    C.《资治通鉴》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
    D.《资治通鉴》述朝代兴衰,陈礼乐刑政之兴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尊卑秩序。

    组卷:8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进入“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新使命,也面临一系列新挑战,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汇聚生态文明制度合力,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摘编自《“十四五”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人民日报》2021年1月14日)材料二: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按照既定部署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以及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才能有序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力争到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到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王红艳的《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8日)
    材料三: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说,过去10年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75万平方公里,减幅达13.70%;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
          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副局长韩凤翔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0年间,长江委携手流域19省(区、市)推进配套法规建设,497个县(市、区)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达标验收,利用遥感技术实现全流域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管全覆盖,开展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23.29万个次。
    (摘编自王贤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年减少4.75万平方公里》,新华社2021年3月3日)材料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性任务就是实质性应对经过近40年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之后累积起来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或挑战。概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呈现为一个同时挑战既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公众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未来愿景信心等核心性方面的严肃政治问题,以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必须从自己的执政目标与权力基础的政治高度来高调应对。因而,必须明确的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性任务,就是尽快做到抑制、减缓和治理依然形势严峻的城乡大气、水域与土壤污染等问题,也就是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确保尽快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生态环境这一“短板”。依此而言,实质性应对生态环境难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政治总目标的关键性支撑元素,不容任何意义上的政治敷衍或退缩。这也就意味着,对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最直接检验,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的大幅度改善。
    (摘编自邮庆治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大政治”》,《中国青年网》2018年7月16日)(1)下列对材料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使命,面临新挑战,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仍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的主要目标之一。
    B.中央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明确的规划,先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直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C.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从2011年开始开展治理长江水土流失的工作,经过10年,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
    D.生态问题是严重的政治问题,近40年我国发展了经济社会现代化,也累积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或挑战,实质性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或挑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性任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一枝独秀,需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B.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还是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一条途径。
    C.治理水土流失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它需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借助科学技术,跨地域长期合作,久久为功。
    D.如果某地生态环境质量没有得到大幅度改善,就表明当地政府没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最直接检验,有政治敷衍或退缩倾向。
    (3)根据材料,请概括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组卷:3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诊所
    周大新
          杏儿进城了,诊所里,她哥在后边的药库里算账。
          只有岑子静坐在那儿。冷风爬过街筒的声音听得很清。从不远处的茶馆里,清楚地飘过来一个说书男人的声音:“……王老七,卖了米,下了狠心买头驴,那驴牵到半道里……”
          岑子定定盯着对面瘫了的五爷家那盆每日都要点着的火,目光渐渐就有些直。
          ……看见了吗,那团火?
          金排长的遗体,可能就在那团火左侧的高地上,你们的任务是把他找回来!
          ……
    “岑子哥!”一声甜甜的喊叫把岑子拉回现实,杏儿背了一纸箱药站在门外。他于是慌慌地从杏儿背上接下药箱:“这么沉!下车时咋不回来喊我去背?”“俺背得动。”杏儿的脸被风吹好红,“是些抗生素和葡萄糖水。”
    “回来了?”杏儿她哥那亲切的声音,在诊所通药库的那道门口响起。
    “给药材公司孙经理的那几瓶酒送去了吧?”
    “送去了。”杏儿把看着岑子的眼睛慌慌地移开。
          茶馆的说书声又飘了进来:“……王老七心里可真急,扬了鞭子去打驴,可那驴,唳哟唳哟叫几声,依旧站着不动蹄……”
    “吃饭,岑子哥。”杏儿柔柔地叫。杏儿把一碗浮着香油花儿的芝麻叶面条递到了他的手上。喝一口,一股热立时就流进了肚。他看了一眼围桌而坐的杏儿和她哥嫂,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便又像往日那样弄得他有些醉,双眼角处,分明地又浮出了一缕感激。
          那日他背包提箱回到这分别四年的小镇,在两间空荡的老屋前停住脚步,立时就觉到一股凉气在心里旋,凉得他很想立刻就抱住胳膊圪蹴下去。杏儿她哥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岑子,一个人太孤单,去我的诊所吧。”
          他于是就来了,于是就尝到了这种家庭的温暖。尽管他对杏儿她哥“能使战场伤员死而复生的战地卫生员岑子,应聘来我所担任医师,欢迎前来就诊”的宣传感到有点难受,但他还是在心里贮满了感激。
    “咣当”一声,诊所的门被撞开。“岑子,快呀,小三烫着了。饭刚摆上桌,他就上去抓……”岑子放下饭碗,奔过去,查看、找药、涂药、包扎。娃儿的哭声渐渐减弱。“麻烦了,岑子,多少钱?”“三块八!”杏儿她哥突然在岑子的身后说。岑子的身体极轻地一抖,把到了喉咙的“七毛”两字又咽了回去。“记住,这种时候可以多要钱,他们心疼儿子,愿意掏!”岑子的身体又轻轻一哆嗦。
          他又想起前线收到的那份电报。是金排长的妻子生了女儿来报喜。
          弟兄们……咱们凑点钱,以排长的名义给嫂子寄回去,让她补补身子。
          ……
    “岑子哥,快吃吧,面条都快煮烂了。”杏儿把满满一碗面条又递到了他的手上。外边的风似乎越加地变大,五爷的那盆火又已点着,红红的火苗照着五爷那双瘦骨嶙峋的手。
    “前几天就让大孩子去买抗生素也没买回来,有几个病人急用……”北街的桑大夫看着杏儿她哥说。“嗨呀,我也就只剩一点点了,今头晌怕都不够用,也就说让杏儿去外边买哪!”杏儿她哥极快地开了口。岑子的双眸吃惊地跳了一下。目送着桑大夫的背影,岑子的身子久久不动。“记住,岑子,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吸引病人的时机。”杏儿她哥声极低地说。岑子的目光慢慢失了焦点。
          我可能回不去了,敌人的炮火太猛,你们别来救了!别来了……
          啊?我说过不让来,不让来!你们偏来,你用两条命换一条命,你算得什么账?妈的,你算得什么账!
          茶馆里又飘过来了说书人的声音:“……赵凤兰怎受这个气,掀翻桌,踢倒椅,抡起剑,杀出去前几天就让大孩子去买抗生素也没买回来,有几个病人急用……”北街的桑大夫看着杏儿她哥说。“嗨呀,我也就只剩一点点了,今头晌怕都不够用,也就说让杏儿去外边买哪!”杏儿她哥极快地开了口。岑子的双眸吃惊地跳了一下。目送着桑大夫的背影,岑子的身子久久不动。“记住,岑子,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吸引病人的时机。”杏儿她哥声极低地说。岑子的目光慢慢失了焦点。
          我可能回不去了,敌人的炮火太猛,你们别来救了!别来了……
          啊?我说过不让来,不让来!你们偏来,你用两条命换一条命,你算得什么账?妈的,你算得什么账!
          茶馆里又飘过来了说书人的声音:“……赵凤兰怎受这个气,掀翻桌,踢倒椅,抡起剑,杀出去……”
          落雪了。路面渐渐地有些白了。对面的五爷依旧不慌不忙地把手伸到那火盆上烤。
    “杏儿,我……”喝多的岑子的声音十分低微,他想把窝在肚里那句话说出嘴:我要走了。然而,话出口时却是:“我……想睡……”
          沉,这头好沉。“救火呀——”依稀地,像有一个喊声从耳边滑过,门似乎“咣当”响了一下,但他到底又沉入了那不安静的睡乡里。直到杏儿一声带了哭音的喊叫“岑子哥——”在耳畔响起,才使他那沉沉的头震动一下,睁开了涩涩的眼睛。
    “岑子呀,你快救救杏儿她哥,救救他!”五爷哭着喊,“要不,我的老命是没了,没了……”说着,浊浊的泪,就顺了那瘦极了的颊滚着、落着……
          岑子两眼定定地望着昏睡中的杏儿她哥,目光分明有些迷离。
    “俺听到救火的喊声时,哥已经跑出去。”杏儿的声音在颤、在抖,身子在哆嗦,“哥能好么?”
    “放心!”岑子做好了该做的处置看着杏儿说。
          输液瓶里的液体在不紧不慢地滴。茶馆里,又飘过一阵说书声:“……人间事本来就是谜,为什么汉武帝死时要吃梨?为什么南郡王平日怕铺席?……”
    (原载《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杏儿她哥在后面的药库算账,既暗示杏儿她哥的主要性格,也为后文杏儿她哥与岑子的精神冲突埋了伏笔。
    B.岑子的“身体极轻地一抖”“身体又轻轻一哆嗦”“双眸吃惊地跳了一下”都表明岑子见到杏儿她哥做法时的心理波动。
    C.小说通过描写杏儿她哥对杏儿、同行、病人不同态度及其在街对面五爷遭遇火灾时的积极救助,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D.小说的语言质朴而又不失形象。写人物对话既有口语特点又有地方特色;写景时则使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形象传神。
    (2)“算账”在小说中既是杏儿她哥的一种人生哲学,也是战场上战友之间的争执内容。请结合小说分析这两种算账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3)周大新小说在关注故事的同时也追求艺术的完美,请结合小说,谈谈本文的叙事特色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组卷:7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研究发现,①        。即使是有运动习惯的人,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科学家通过对比近900名患者的活动水平和静坐时间,发现只要每天少坐90分钟,②       
          研究人员分析了人们静止时间、起身的频繁程度和他们中等到剧烈运动等数项指标,试图找到这些因素与血糖和胆固醇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③       可能是防止Ⅱ型糖尿病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
          英国卫生部现行发布的健康指引推荐国民每天进行中等强度以上锻炼至少30分钟,每周坚持5天。中等强度锻炼,简单来说就是足以令人流汗的活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语气委婉地劝说长时间伏案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句不超过12个字。

    组卷:26引用:20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依照卫国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假称君主之命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得知后,非但未惩罚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
          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也逐渐疏远了。后来弥子瑕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假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语文课上正在进行《史记》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同学们对这则故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给弥子瑕或卫君写一封信,发表你的看法,并提出规劝或建议。
          (2)写一篇读后感,参与学校语文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览。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