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6: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医”这一名称是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之后才产生的。中国古代对医学和医生有自己的称谓,如岐黄、杏林、青囊、郎中等。19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中医”概念的最早使用者。作为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知识体系,中医学绵延发展已逾两千年。《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诊病治病养生的理论基础。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浓缩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认知。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道家思想精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之一。可见,中医既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也具有治病救人的重要功能,这并无任何争议。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西方医学开始为人所知并广为流传,而中医的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存在重大不同,由此引发了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而这就涉及科学的标准和边界问题。
知识社会学主张将科学放在历史背景下、置于文化情境中去解释和理解,而事实上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划界标准也一直随着历史变迁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范式”理论,认为科学就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拥有的共同信念,包括概念、理论、方法、话语体系。中医很早就已发展成为一套拥有自身概念范畴且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并为“中医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
与库恩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包括“硬核”“保护带”“反面启发法”和“正面启发法”四个部分。从中医发展历程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构成其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内核”;经络穴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等学说形成“辅助假设保护带”。在此意义上,中医学理论体系完全够得上是“进步的研究纲领”。
科学哲学实际上未能回答中医作为文化和科学的矛盾问题。文化,人文教化,狭义上主要指文学艺术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广义的文化,泛指一切人类创造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此意义上,科学也属于文化范畴。从漫长的人类社会演进史看,“科学”是直到晚近几百年才出现的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思潮孕育了近代自然科学。科学产生于文化,尔后又逐步从文化中独立出来。一般而言,狭义的文化具有地域属性;而“科学无国界”,指的是追求客观真理和普遍性规律的科学知识须超越地域属性,放之四海而皆准。
中医学从起源上属于地方性知识。从中医典籍可以看到,中医发展之初,就尽量自觉地与巫术划清界限。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古代科学划入“前科学”范畴。西医在早期也是源自欧洲的地方性知识,由于其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紧密渊源,很快发展扩张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早期的中医当然只限于中国甚至只限于汉族范围,但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了藏医、苗医、波斯医等民族传统医学的有益成分,近代以来中医已大踏步走出了国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在我国国内抗疫以及外派医疗队参与全球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均担当了重要角色,这表明中医药对于整个人类具有普遍意义。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科学”条目的解释,“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应用”。千百年来中医治病救人战胜瘟疫保障种族延续的有效性,表明其理论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
(摘编自石英《文化与科学:中医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医学在中华大地。上已绵延发展两千多年,“中医”这个概念却是19世纪来华的西方传教士首先使用。
B.中医的治病救人功能本无争议,但由于其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截然相反,因而有人怀疑它不是科学。
C.文化即人文教化,不仅主要指文学艺术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还泛指包括科学在内的物质生活层面的内容。
D.从人类历史看,文化与人类社会同步诞生,而科学出现才几百年;科学源于文化,尔后又逐步独立于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医”名称来源人手,引出“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医进行解读。
B.文章通过引述科学哲学家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理论与观点,以此来证明中医符合两人对于“科学”的。界定。
C.文章不但阐释了文化的内涵,而且揭示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与科学的矛盾问题。
D.文章以中西医学在起源和发展上的对比和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有力证明了中医具有科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中医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例如《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典籍,也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B.美国的库恩认为科学就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拥有的共同信念,而英国的拉卡托斯则认为科学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两人看法并不相同。
C.虽然中医在早期只限于中国甚至汉族范围,但后来不断汲取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的有益成分,近代以来已迅速走出国门,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
D.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科学”条目的解释,联系千百年来中医有效地治病救人战胜瘟疫保障种族延续的实际,可以认定中医也是科学。组卷:13引用:6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因此,我国在2008年开始施行“限塑令”,以期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实现环境友好。
走过11年,“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很多人环保理念增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限塑令”的执行效果还难言理想。一些大超市、连锁便利店仍大量提供“限塑令”范围之外的保鲜膜、保鲜袋等塑料制品;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在菜市场、小超市等场所,塑料袋则是随意取用。“限塑令”不断遭遇新难题。
(摘编自寇江泽《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材料二: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堪称“禁塑令”。
在强力“禁塑”措施的影响下,塑料制品产业必然会受到冲击。那些从事塑料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经营方向。比如,将生产重点转向可降解材料,只有全产业形成了自推广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意识,才能从源头减少塑料污染。
现阶段,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对普通人而言,多少会增加生活习惯上或生活成本上的麻烦。不过,环保不仅是一句口号,践行环保理念、维护生态环境确实是需要成本的。面对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让“禁塑”措施落到实处,离不开其他措施的配合。例如,落实垃圾分类也有利于减少塑料污染。只要塑料得到集中处理,而不是流入自然环境,其危害就是可控的。
(摘自王钟的《“禁塑令”让治理塑料污染走出疲态》,《光明日报》2020年7月22日)
材料三:
2018年,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东南亚成了“接盘侠”。但不到一年,激增的洋垃圾数量让东南亚等国面临严峻的塑料垃圾治理挑战,2019年,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向洋垃圾说“不”。同年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控制塑料跨境转移。“无处可逃”的塑料垃圾正在倒逼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环保治理。
在过去的一年,各国或启动立法,或继续扩大禁令范围。如,阿尔及利亚将对塑料袋征收更高的税金,法国公布“无塑海滩”宪章,纽约市内的餐饮店将不能再使用一次性的泡沫塑料餐盒……
除此之外,各国还各有妙招。如,印度的阿克萨尔学校用废塑料“抵学费”,规定全校学生每人每周必须从自家或当地收集20件塑料废品并上交学校,凭此免除学费;哥伦比亚陶氏公司同非营利组织一起利用废塑料制成砖块建造学校;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去年6月开发出一种可以将日常塑料垃圾转化为航空燃料的技术……
智慧的人类正在巧妙利用废旧塑料,相信人类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守护好绿色家园。
(摘编自《2019年全球十大塑战指南,让禁塑不再难!》,《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公众号2020年1月1日)(1)下列对治理塑料污染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塑料袋的使用成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让消费者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以此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是我国2008年出台“限塑令”的初衷。
B.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从“限塑”到“禁塑”,应对塑料污染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升级。
C.由于塑料垃圾治理形势严峻,以及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给予法律支撑,截至2019年,亚洲多国纷纷加强环保治理,对洋垃圾说“不”。
D.提高征税额度、公布宪章、停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盒等措施的出台,反映出各国对塑料制品的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正在积极应对。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限塑令施行11年,在减少塑料袋使用和培育公众环保理念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新难题不断出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B.在“禁塑”措施落实过程中,只要有其他措施的配合,比如落实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垃圾流入自然环境的数量,就能使塑料污染的危害可控。
C.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说明中国治理塑料污染的压力不仅仅来自国内塑料制品的过度使用,也有从国外“舶来”的大量塑料垃圾的侵扰。
D.印度、哥伦比亚、美国等对塑料垃圾巧妙利用,其实质正是推进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是人类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的智慧体现。
(3)塑料污染治理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配合,我们应该做出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概括。组卷:2引用:7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 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C.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D.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2)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组卷:37引用:3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组卷:17引用:3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疫情期间,许多人因为整天待在家里,缺乏锻炼,体重蹭蹭往上涨,有的人甚至完全胖成了另外一个样。但也有一些人,能一直保持好身材。他们并不是天生吃不胖,而是每天坚持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坚持做瑜伽、举杠铃等各种运动,从不放纵自己。
日常繁忙工作之余,83岁的钟南山每周都要抽出三四天进行锻炼,每次保持在40到50分钟,“主要是先跑步25 分钟左右,锻炼下肢和内脏;然后做杠上撑,一口气20个,还有一口气10个引体向上以及仰卧起坐,锻炼上肢力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学》里的句子说的是君子表里如一,而小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所以想做品德高尚的人吗?独处时,也一定要谨言慎行。现代人说看一个人是否自律,给他一点自由就知道了。日复一日,“自律和不自律之间,差的是整个人生”。结合疫情期间你的生活与见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自律”问题的认识、体会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组卷:18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