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贵州省贵阳一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八)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神话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一代代传承者在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着这种古老文化,促成了神话在民间生存的高度自适性,形成了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多渠道与多维度。其中,在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尤为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多民族神话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记忆与表达。追忆与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的文化溯源。许多民族神话都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的精神理念恰如其分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神话叙事中,诸如众所周知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不仅在各地汉族神话中非常多见,在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同样妇孺皆知。不同民族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使各民族之间产生了一种基于共同血缘关系的亲和力,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
其二,多民族神话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建构与积淀。神话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和共识性的文化符号。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不仅成为后世各类文化创造的核心母题,而且塑造着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意志与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如各民族神话中非常普遍的龙、凤、熊、麒麟等形象以及图腾崇拜、吉祥物等意象,往往都体现出异曲同工的文化共识与相似审美。以“龙”为例,不仅汉族神话中把远古祖先、“三皇五帝”、文化英雄等的出生、特征和事迹与“龙”联系起来,彝族神话中的“支格阿龙”,白族、傣族神话中的“九隆”以及许多少数民族神话叙述的行云布雨、保佑苍生的龙王等,无不表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传人”“龙文化”的密切关系。与之相关的神话的传承与再生产则不断丰富着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三,多民族神话对中华优秀人物、经典文化事件的塑造与共享。许多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甚至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时也会融入民间神话传承中。如老子、孔子、屈原、关羽等在许多民族和地区不仅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而且还在多种民俗活动中被祭拜颂唱,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各民族不断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进程中,神话也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与传播功能推动了具有共性的文化事件,像共同的传统节日、共性的民族习俗等,其背后往往都有神话因素的支撑。正是在中华民族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包括神话在内的多民族文化跨时空多维度共生、共享与共同发展,才培育出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和应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各民族神话资源,不仅恰逢其时,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
(摘编自王宪昭《神话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神话在文化传承中得以继承与发展,促成了其在民间生存的高度自适性。
B.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神话中都融入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的精神理念,被认同与信仰。
C.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产生于多民族神话,一系列具有象征性和共识性的文化符号成为后世各类文化创造的核心母题。
D.在各民族融合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许多共性的民族习俗,得益于神话以其强大功能的推动和神话因素的支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从三个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并列关系,论述结构清晰。
B.文章主要论证了多民族神话通过多渠道、多维度的表达,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表现。
C.文章以“龙”为例,证明多民族神话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建构与积淀可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论据充分,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承和再生产与传统文化符号有关的神话,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B.在多地多民族衍生出的神话故事及人民对其的祭拜颂唱的优秀人物,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
C.为了实现多民族文化跨时空多维度共生、共享与共同发展,就要培养同心同德的民族精神。
D.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掘、研究、阐释和应用好民族神话资源,也是时代的文化认同。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是在森林里成长起来的,我们与森林有着天然的联系。树木是壮美的机器,它们以阳光为动力,以大地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粮食,同时也向我们提供粮食。植物用自身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来从事各种活动,而我们动物——从根本上说是植物的“寄生虫”——则靠“盗取”碳水化合物来从事各种活动。因为我们在大量地呼吸空气,我们的血液里含有氧,当我们食用植物的时候,就可以将碳水化合物跟氧结合起来,从中提取人类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呼出二氧化碳,然后这些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回收,用来创造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而这整个微妙的循环是以约1.5亿公里外的一颗恒星为动力的。
已知的有机分子有好几百亿种,但是只有大约50种被用来进行生命的基本活动。同样的分子模式被稳健而又巧妙地反复用来行使各种不同的职能。控制细胞化学性质的蛋白质和携带遗传指令的核酸是地球生命的核心,我们发现所有动植物里的这些分子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和橡树都是由相同的物质组成的,如果你再往前追溯的话,会发现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
跟星系和恒星王国一样,活细胞是一个复杂而又完美的国家。这些巧妙的细胞机器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精心制成的。细胞是如何完成工作的呢?原来,细胞内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它有独特的结构,能够转化分子,储存能量,还能为自我复制作准备工作。假如我们能够进入一个细胞的话,我们所能见到最多的细胞微粒就是蛋白质分子,它们有些积极地活动着,有些则消极等待。其中最重要的蛋白质是酶,即控制细胞化学反应的分子。酶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各有各的工作,例如第十一道工序是分解糖分子并从中提取能量——这是用来支付其他分子工作的货币。但是酶并不是老板,它们接受它者的指令——事实上,它们本身也是由它者构造的,它们只是按负责者的命令办事。核酸是分子的老板,它们位于细胞核这样的“紫禁城”里,深居简出。
假如我们通过一个小孔闯入细胞核的话,就会发现类似意大利面条厂爆炸的景象——令人眼花缭乱的面团和面条,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核酸:DNA和RNA(它们将DNA发出的指令传递给其他的细胞)。这些核酸是几十亿年进化的最佳产品,它们储存着如何指使细胞、树木和人类进行工作的全部信息。如果用一般的语言写出来的话,人类DNA的信息量可以写成足足100卷的巨著。此外,除了极少数例外,DNA分子还懂得如何复制自己。它们的学识不可谓不渊博。
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由两条线绞合在一起,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这两条线上的核苷酸的排列次序就是生命的语言。在繁殖的时候,这两条线借助一种特殊的松解蛋白质分离,然后分别跟附近的另一条线的复制物(在细胞核粘滞流体里漂浮着的核苷酸预制构件所制造出来的复制物)相结合。在松解程序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一种被称为DNA聚合酶的特异功能酶出来协助确保复制工作不出差错。如果出了差错,酶就会迅速加以纠正,用正确的核苷酸取代错误的核苷酸:这些酶是一部功能奇异的分子机器。
除了精确地复制自己(即遗传)之外,DNA还通过被称作“信使RNA”的另一种核酸指挥细胞的新陈代谢。RNA则会跑到核外,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控制着酶的构造。酶细胞形成之后就开始发号施令。每个酶掌管着细胞生化过程的某一特定环节。
至于进化则是通过突变和选择来实现的。在复制过程中,如果DNA聚合酶出差错的话,就可能发生突变。但是DNA聚合酶极少发生差错。另外,辐射、太阳紫外线照射、宇宙射线或环境中的化学品等也会引起突变,所有这些东西都能够使核苷酸发生变化,或者使核酸打结。如果突变率过高,就不可能有在极其缓慢的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生物。如果突变率过低,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新品种也不可能出现。生物的进化要求在突变与选择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平衡,随着平衡的实现,非凡的适应性也就产生了。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食用植物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从植物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中提取人类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能量。
B.很多细胞微粒是蛋白质分子,酶就是其中一种,它由居于细胞核外部的核酸构造而成并听从其命令工作。
C.DNA能保持生物遗传特征不变,大部分DNA都能精确地复制自己,如果复制出现差错就需要酶来纠正。
D.具有双螺旋结构的DNA在生物繁殖时,会通过松解程序把自己的两条线分开,然后与附近的酶结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人类与森林的天然关系切入,从人与森林、森林与人两个角度讨论二者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并点明这种关系与太阳有关。
B.文章把活细胞比喻为复杂而完美的国家,把细胞内部比喻为迷宫,把酶比喻为流水线上的工人等,形象地说明了细胞的特征、酶的重要功能等。
C.文章5、6段通过介绍DNA不仅可以在DNA聚合酶的协助下实现精确复制,还能通过“信使RNA”来指挥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重点说明了DNA的重要性。
D.文章尾段着眼于突变和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先介绍突变率过高、过低对生物进化产生的影响,然后强调保持突变和选择相对平衡的重要性。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人类和植物“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的具体表现。组卷:9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潘先生在难中[注](节选)
叶圣陶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两个孩子希望今天的上海或许比昨晚的好一点,也醒了一会了,只因父母叫他们再睡一会,所以还躺在床上,彼此呵痒为戏。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料是我早先也料到的。顾局长的脾气就是一点不肯马虎。‘地方上又没有战事,学自然照常要开的。’这句话确然是他的声口。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
“你要晓得,回去危险呢!”潘师母凄然地说。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何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
火车开到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为报纸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就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
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
他抽完了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热诚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里。办事员依他的话给了他。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
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离让里只一百多里路。
红十字会究竟是可以得到真消息的机关,潘先生每天傍晚到姓吴的办事员家里去打听。姓吴的告诉他没有什么,或者说前方抵住在那里,他才透了口气回家。
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
姓吴的悄悄地说,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
“啊!”潘先生发狂似的喊出来。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车!车!福星街教堂。”
下一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风吹过来,觉得身上很凉。他急欲知道外面的情形,独个儿闪出教堂的大门。路上同平时的早晨一样,街犬竖起了尾巴高兴地这头那头望,偶尔走过一两个睡眼惺忪的人。他走过去。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什么特别的风声。回想昨夜的匆忙情形,不禁心里好笑。但是再一转念,又觉得实在并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
二十余天之后,战事停止了。
他知道教育局里一定要提到开学的事情了,便前去打听。跨进招待室,看见局里的几个职员在那里裁纸磨墨,像是办喜事的样子。
一个职员喊道,“巧得很,潘先生来了!你写得一手好颜字,这个差就请你当了吧。”
“这么大的字,非得潘先生写不可。”其余几个人附和着。
“写什么东西?我完全茫然。”
“我们这里正筹备欢迎杜统帅凯旋的事务。车站的两头要搭起四个彩牌坊,让杜统帅的花车在中间通过。现在要写的就是牌坊上的几个字。”
“我哪里配写这上边的字?”
“当仁不让。”“一致推举。”几个人一哄地说,笔杆便送到潘先生手里。
潘先生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意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蜡笺上
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注】1924年10月,江苏军阀齐燮元(属直系)与浙江军阀卢永祥(属皖系)之间爆发了战争,吏称“齐卢之战”,叶圣陶先生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此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来临,潘先生携妻儿逃难,奔往上海,但潘先生始终放心不下学校,执意要回让里复学。
B.作品通过潘先生回家时的言行、接旗子徽章时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
C.小说没有离奇的情节,但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D.潘先生这一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嘲讽、批判一些知识分子屈服于丑恶现实的人生态度,揭露混战给社会带来的苦难。
(2)文中设计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这两个物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组卷:11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社区团购变凉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低价补贴的商业模式本身不仅不可持续,①
对于这些弊端,巨头们也明白,可是有些骑虎难下,只能继续砸钱,赌自己能够在被老虎反咬一口之前甩掉竞争者。这在法律法规日趋完善的当下已经行不通了。批评社区团购的声音里,有人认为他们不该惦记小商户的萝卜包菜。现在看来,低价补贴最大的弊端其实是“内卷”太甚,即便是巨头也扛不住。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关部门此前出台社区团购“九不得”等规定,是提醒行业不要偏离正轨,而不是要遏制行业发展。毕竟,社区团购只是企业探索多元化业务的尝试之一,只要企业留得青山在,市场里依然有机会等待发掘。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第二自然段善用修辞,请结合画线句进行赏析。组卷: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位同学周末相约去观赏樱花,出门前一位准备了食物、雨伞;另一位也准备了不少吃食,还带了一支手杖;第三位同学只备了些食物。到约定时间三人就一同出发了。那天景区游客熙熙攘攘,午后,更是人山人海。他们在拍照、赏玩中走散了,此后还下起了大雨。三人只好电话相约到出口会合。等到下午再次见到时,带雨伞的浑身湿透,拿手杖的手脚摔伤,而除了食物之外什么也没带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同学问最后这个同学是怎么做到的。这个同学说:“雨大时我躲到了路边的店铺里,路不好走时我绕着小心过。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摔伤。你们弄成这样,应该是过于依仗自己的优势了吧。”
以上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将你的想法在班会上与同学分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内容,自拟标题,自选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