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省蚌埠市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通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稳定的精神价值体系,其中深沉悠远的人生之思是其突出的表现。
②由于经世致用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因此古代文学体现出了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无论是以道自任的崇高追求和进取精神,还是愤世嫉时的忧患意识和人生之思,强调的是现世之谋略而非幽玄之沉思。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的文学不从本体意义上去思考人生和宇宙,从老庄开始,对个体存在的身心就保持高度的珍爱与肯定。这种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出现了盛极一时的玄学思潮。内在人格的觉醒,使对人作本体建构成为这一时代的显著特色。
③魏晋那个“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的时代,这种悠远深沉的人生之思在文学中已经得到了展现,开一代先声的《古诗十九首》在对日常时世、人事、享乐等的咏叹中,突出的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思考,这种人生之思构成了其主要声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被钟嵘赞为“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其中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对生命短促、人生坎坷的感喟!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他们唱出的是同样的哀伤、思绪和音调,共同形成了“建安风骨”的人生之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建安风骨的人生之思是与其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核心仍是对人生的执著。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之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是有这种积极的内容蕴涵其中,才使所谓的人生之思没有流于颓废消沉;也正是这种人生之思的存在,执著的追求才具备了美学深度。而这种人生之思正是在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认识到伦理道德、谶纬宿命等规范、标准、交织的虚假,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才能对人的存在、价值、意义做本体论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貌似玄远的人生思考与上述的强调个体生命融入社会的理性精神在深层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④唐宋时期,缕缕不绝的人生之思仍然是古代诗人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苏轼的《前赤壁赋》,虽然开篇把秋夜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者立意不在景之美,而在于通过主客的问答,表达了在经历人生挫折和打击后,对历史、社会、宇宙、人生的思考。客方通过乐声、言辞抒发了历史的虚无、功业的幻灭、人生的短促等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如果只注意到作者对景对情对人物活动及其对环境的表达,而把作者从中透露出来的精神境界放在次要位置,那么我们对这一古代精品的认识是有一定缺陷的。
⑤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在这些诗篇中,有对人生苦短的悲叹,有对无限永恒境界的向往……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人之为人的本体思考,对宇宙存在的形而上追问。它们为笃实尚用的中国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虽然其基调不免是沉重而哀伤的,但是毕竟表露了人对自身存在的思索,展现的是高蹈旷达的人生之姿。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显著,其突出表现是其中蕴含着深沉悠远的人生之思,这种表现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价值倾向。
B.没有魏晋时期的“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就不会有那些探求人生的作品,后世文学中也不会有悠远而深沉的人生之思。
C.魏晋时期文学作品存在的一些颓废、消极的感叹,其实质是在对外部世界的怀疑与否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D.《前赤壁赋》中苏轼在备受打击之后,面对赤壁美景,通过主客对答,体会到宇宙的本真、人生的真谛,因此才能够如此旷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古代文学所体现的悠远的人生之思。
B.文章通过大量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列举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列举曹操不同情感的诗句,告诉我们阅读此类作品,关键在于把握诗人的人生之思。
D.文章第5段段首,把李白和苏轼诗词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文化精神的重要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学在老庄时期就从人的本体意义上去思考人生和宇宙,对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保持高度自觉,并深刻影响了后世。
B.《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被钟嵘称赞为“一字千金”,是因为这些古诗以人生之思为主调,突出了对生命短促、人生坎坷的感喟。
C.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很多都包含有人生之思的主题,这种把个体生命融入社会的理性精神使文学作品具有美学价值。
D.古代文学作品对人的本体的思考,展现了高远旷达的人生姿态,对构建中华文化完善而稳定的精神价值体系,有积极的意义。组卷:6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杭州数字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引领性。“数字”已成为杭州新时代最鲜明的标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数字”之于杭州是发展引擎。数字驱动产业发展,已成为推动杭州高质量发展动能最强劲引擎。2019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795亿元,占GDP比重达1/4,同比增长15.1%,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今年一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逆势增长6.1%,上半年增长10.5%,在逆周期中跑出加速度。
第二,“数字”之于杭州是生活方式。在杭州,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全城,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今年疫情又催生了在线直播、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一大批新模式新业态,直播带货、生鲜电商、门店到家等线上新型消费逆势大涨。
第三,“数字”之于杭州是治理能力。杭州在全国率先建设城市大脑,实现了由数字治堵的局部探索向数字治城的重大跨越,并在数字治疫上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数字技术支撑城市治理精细化、现代化的新路。
第四,“数字”之于杭州是制度创新。在杭州,数字治理创新不是政府管理在网络上的简单映射,把线下的流程平移到线上,而是以技术手段的创新为支点,撬动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变革。我们坚持“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理念,通过应用新技术、推出新场景,从制度设计源头出发,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倒逼政府自身改革,推动管理服务模式的重塑。
(摘自李中文《坚持创新引领做强数字经济--访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人民日报》2020年9月2日)材料二: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生产、流通等环节经历着数字化的深刻变革,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些新业态的出现带来的是与传统经济业态大相径庭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比如,数字经济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大大弱化,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
数字技术突破了国家或地区的地域,信息传输、经济往来可以在更短时间内进行,经济交往中的沟通、交易、物流等成本大幅降低,辐射范围更广,能够突破原有经济交往半径,实现更大范围的跨区域交易。也就是说,数字经济以更加快速的渗透能力,把各行各业融合得更彻底,各行各业的经营半径互相渗透甚至叠加,使得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都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根据美国学者罗伯特•梅特卡夫的梅特卡夫法则,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信息资源的奇特性在于,它不仅可以被无损耗地消费,而且信息的消费过程可能同时就是信息生产的过程,它所包含的知识或感受,在消费者那里催生出更多的知识或感受,即需求创造了新的需求。消费的人越多,产生的资源总量就越大。因此,数字经济网络上的节点越多,其规模经济的“增值”效应就越明显,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
(摘自张世珍《数字经济面临的治理挑战及应对》,《光明日报》2021年2月9日)材料三:
数字经济的发展,造成就业岗位高端和低端两极分化的局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中层白领和蓝领的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造成中层白领和蓝领岗位大幅减少。原来从事中等技能知识工作的人开始向下寻找更低技能(不易实现自动化)的工作,或者向上进入高等知识技能的工作岗位。造成白领或蓝领中产工作岗位的持续空心化,劳动力市场形成两极分化。数字经济的发展,使资本替代更多的劳动力,劳动获得的财富减少。为了追求效率和效益,几乎每一种经济体系都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达成用资本替代劳动的目标。数字经济的发展依然遵循这种规律,当工厂里的机器人替代了人力,呼叫中心的自动语言系统取代人工接线员时,资本要素正在替代劳动要素,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机器、软件与人的竞争也促使劳动要素的工资所得不断下降,从而改变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财富分配比例。
(摘自黄浩《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挑战与应对措施》,《人民论坛》2021年1期)(1)下列对数字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经济的组织和运作模式中,生产环节可以直达消费环节,中间商的作用相较以往大幅减弱,这样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
B.由梅特卡夫法则可知,网络用户增加了,网络产生和带来的价值就会增加。因而,若想数字经济的效益得到提升,就只能增加网络用户的数量。
C.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律,是通过技术手段,用资本替代劳动,达到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目的。所以数字经济的发展,会使劳动要素的工资下降。
D.数字经济也可理解为以数字技术来赋能经济发展;相比传统经济,数字经济的信息技术含量更高,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会深刻影响传统经济模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20年上半年,杭州市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经是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跑出加速度,有效推动了杭州的经济发展。
B.新理念的贯彻,新技术的运用,新场景的推出,迫使杭州政府在体制与机制方面进行大改革,创新制度,更新管理服务模式,建设数字政府。
C.数字技术能突破空间的限制,缩短信息传输和经济往来的时间,拓宽经济交往的辐射范围;数字经济能使各行业的经营范围得以渗透、叠加。
D.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重复性与机械性的劳动将会被机器和软件取代,导致中层工作岗位空心化,从而形成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的局面。
(3)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依据材料概括作答。组卷:5引用:4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寒煞煞的秋风,从长城外刮来。它卷着黄沙和树叶枯草,漫过万千山岗,像是急急地追赶什么。
我军在九里山的抗击部队一撤退,敌人就像抽开闸门的大水一样,从九里山北面顺咸榆公路向南流去。他们不久以前还是有组织的军、旅、团、营,如今差不多是乌合之众。他们没命地呼吼着乱窜,人踏人马踏马,互相冲撞,互相射击,咒骂,厮打,抢劫……有人跌倒了,呼喊救命,但是无数的脚踩过跌倒的人,直到踩成肉酱。有时候,人员骡马在山沟里拥挤得不透风,就有一帮人用冲锋枪扫射给自己开辟逃跑道路。有些军官骑着马横冲直撞,抡起手枪,想维持秩序,但是像洪水一样的人群把那些军官裹起来,向前流去。
逃跑,逃跑,不管逃到哪里,能逃掉就好。逃跑,逃跑,哪怕心脏爆裂了。
无穷无尽的山岗上,大大小小沟渠里,到处都是慌乱的人流,到处都是美帝国主义训练的强盗。
胡匪军到处找不见一个老百姓,找不到一粒粮食,找不到一口锅一把草,连一个小盆一双筷子也找不到。敌人除了烧那窑洞的门窗,就再没有办法了。
敌人炮兵把驮炮的骡子宰掉填肚子,步兵就袭击炮兵,抢夺肉食。
这帮凶神恶煞,夹起尾巴威风扫地,听见树叶响,也当是中了埋伏;听见风雨声,就当是机关枪火力突然发射;看见一堆堆的蒿草,也疑心是炮兵阵地。像是陕甘宁边区的每块石头都会飞起来扑打他们,每个山洞都张开大口要吃他们;像是陕甘宁边区的每个山头都是随时要爆发的火山;像是人民解放军随时都可能从地缝里拥出来,收拾他们。
陕甘宁边区的每一寸土地对敌人都变成危险而可怕的了!
敌人前后左右的大沟小岔里,到处都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小孩、老头,拿上镢头、铁锨、镰刀、剪子、菜刀、棍棒,向敌人讨血债。
陕甘宁边区无穷无尽的山统统燃烧起来了!
敌人每天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走十四五里路。他们八月底从无定河开始溃逃,直到九月半才撤退到永坪镇一带。岔口村在永坪镇以南三四十里的地方。敌人逃回延安必定经过岔口村。
我军在岔口地区的千山万壑里,又摆下天罗地网。
敌人好几万人进入岔口村一带,我军铁桶似的包围了敌人。
猛烈的战斗展开了。我军各部从各个山头上向岔口地区猛攻。攻击部队后面的各个山沟里,挤满了成千上万的游击队、自卫军、担架队,还有很多老乡。人山人海,像是全陕甘宁边区的群众都来这里帮助自己的军队了,比赶庙会还热闹。
山腰里走下来轻伤员,立刻就有很多老乡跑上去迎接他们。担架队从山上抬下来重伤员,立刻就有许多人挤到伤员跟前;老太太们、妇女们,连忙给伤员喂水,说些熨帖人心的话。
周大勇他们的那个旅有两个团从北向南朝岔口村猛攻。
正式提升为第一营营长的周大勇,带着一些战士下山沟搬运手榴弹。他们下到山沟里,背起一箱一箱的手榴弹正要上山,一下子拥来几十个老乡,从战士肩上把手榴弹箱接过去,背着上山去了。敌人飞机在山坡上空疯狂扫射。那些老乡一会儿卧倒,一会儿又向上走,从他们那顽强的身影看,像是什么力量也阻止不住他们前进。
周大勇在老乡们中间挤来挤去,突然听见有人叫他。他扭转身,定神一看,拉住一位老人的手,说:“老伯伯,你好哇?又在这里看见你了!”
李振德老人的眉毛全白了,眼窝更深了,方脸上的颧骨也更高了。打仗打了半年,可是好像过了半辈子似的,他老人家完全衰老了!他亲热地拉住周大勇的手,说:“我又支援前线,给咱队伍送粮食来啦!你没想到吧!”
周大勇说:“老伯伯,你辛苦啦!老乡们也都辛苦了!你看看这些老乡,他们是谁也忘不了的人。全中国有几年革命历史的人,谁没有吃过他们生产出来的小米呢?谁没有使用过他们的毛驴驮铺盖卷呢?”
李振德说:“我常划算,我要有福气,能活到咱们胜利那一天,我就要到全中国游一转。我说我是陕北人,那就处处有亲人。”
李振德老人哈哈大笑,笑得泪花子直从眼里跳出来。这是周大勇认识李振德老人以来,第一次看见他这么开怀畅笑。
周大勇也笑了。他问:“老妈妈她老人家可好?家里人都好?”
李振德老人长出了一口气,艰难地摇着头,说:“家里其他的人都好,就是满满他妈--我那老伴殁啦!”他严峻的脸上,露出永远不能消磨掉的痛苦。他缓缓地低下头,独自重复:“我的老伴……我的老伴……”他苍白的胡子抖动,闪着银色的光辉,眼泪一滴一滴从他满是悲伤的脸上淌下来!
周大勇倒抽了一口冷气,停了好一阵,问:“她老人家,不能吧……”
李振德老人望着地下,掏出腰里别的旱烟锅,慢慢地装烟,好像他不是要抽烟,只是想用这动作散散心:“她殁啦!孩儿,她殁啦!敌人从九里山退下去了,在沟里捉住她,向她要粮食。大勇,她可哪里来的粮食呢?敌人太残忍,不是人!……她死的苦情!”
周大勇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想起那身体瘦弱的老妈妈,一股火从心里冲上来,血往头上涌;悲哀、痛苦、愤怒的感情把他吞没了。他恨不得立刻去把那帮杀人的凶手们杀尽斩绝。
李振德老人抹干眼泪说:“走了,到连里去!我去看看满满,和他拉上几句话就走,还有工作哩!”
战斗从白天打到黑夜。
天上黑乌乌的云彩,越来越堆得厚了。远处有轰轰的雷声。雷声、炮声拧在一块,像发了洪水似的轰响。
周大勇率领第一营的战士们,拿下最后一个山堡,又往沟里压下去。嘿!敌人好几万人,全部让我军窝到岔口村里了。
这是最后解决敌人的时候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们那顽强的身影看,像是什么力量也阻止不住他们前进”一句中的“力量”,来源于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更来源于追求解放事业胜利的坚强意志。
B.本文的语言明白晓畅,朴实生动,运用一些常见的口语、俗语,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风格,又富于激情的力量,给人以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感。
C.李振德是选文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他的描写,体现了作品人物群体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构成了整个陕甘宁边区人民的精神风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性。
D.选文使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细致形象地描摹出敌人溃逃的丑态和慌乱、恐惧的心理状态,也刻画出了我边区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语言和心理。
(2)选文运用大量笔墨写敌军溃逃的情节,有何作用?
(3)《荀子》:“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选文中也蕴含着这种思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仔细观察如图的漫画,完成题目。
(1)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文字除外),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40字。
(2)漫画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说明。组卷:17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江苏宿迁陈女士7岁的儿子由于贪玩,从7楼家里向楼下泼洒墨水,导致邻居家阳台上晾晒的多件衣服,楼栋下方的露台,以及楼栋外墙墙壁上都沾上了墨汁。在得知情况后,夫妻二人带着孩子到楼下挨家挨户登门道歉;和孩子一起帮邻居清洗衣服,还专门请了一名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清理外墙,并让孩子全程站在太阳底下,看着整个清扫的过程,希望孩子能够有承担责任的意识。陈女士夫妇暖心之举赢得众多网友的理解、支持和点赞。
材料二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宋•赵湘《本文》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社区开展“建设良好家风”活动,请你以“ 的倡议书”为题,为社区的公告栏写一份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