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新八校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
发布:2024/5/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伦理学的全部关切即是人类自我及其生活世界的日常根本与精神根基,其所探所究正是人类生活世界中最经常却又最隐幽的日常行为之规则与品行问题。坚守行为底线便成为每一个人一生修炼的人生功课,而坚守底线伦理关切则成为伦理学人最应该保持却又最难保持的学术姿态。在当代中国伦理学人中,周辅成先生无愧于始终如一坚守这一学术姿态和学术信念的伦理学家称号,终身执着不变的人民正义伦理或“人民伦理学”,既代表着他的伦理学术,也代表着他的伦理人生和道德人格。
正义是一个最古老却又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之一,关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生活的根本秩序与行为义礼。对于正义观念和正义理论,西方现代社会更侧重于从整体秩序、程序、形式和关系等宏观层面来解释。比如,现代美国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罗尔斯,就将正义视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一如真理之为人类思想的第一美德或最高成就。柏拉图说,城邦国家的公民各守自身的身份、各安其位、各守其责,即为正义。《圣经旧约》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即是正义;可转眼到《圣经•新约》,正义却被博爱所替代:“打你的左脸,把你的右脸伸过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周辅成的解答是:人民,也只有人民,才能解答“谁之正义?”因为“人民是民族道德的基础,是一切美善的最后根源”。也就是说,只有人民才是人类社会正义的主体,也只有他们在长期艰难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渐积累、普遍认可并长期遵循的道德才是真实可行的道德。
所以坚持人民伦理的底线思维,一直是周辅成始终不渝的伦理学立场。在其早年关于道德理想主义的研究中,他就敏锐地指出:“理想之于现实,非云天之于山石,乃系泥土之于树木。”受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文豪及其作品的影响,周辅成尤其欣赏莎士比亚的“普通人性”、托尔斯泰的“人民传统精神”,也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古老的“建中于民”“成庶中正”之平民道德传统的偏好与坚持。他欣赏莎士比亚的“平民”本色,称赞莎士比亚是一位人格卓立的“真实的平民”,确信正是这种平民情怀才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保持“人情化”“血肉化”并最终能够探险英伦“民族灵魂内部”的心力之源。
周辅成之人民伦理学的第一原则是,以人民尤其是普通民众为道德本体,伦理学的一切基本考量都必须“以人民道德为中心”。从人民及其真实日常生活实践出发,以人民为价值本体或第一价值考量,始终把人民的意愿、利益、目的和理想放在优先地位,乃是人民伦理学的应有本义,也是其普遍特征。他写道:“总而言之,一部令人满意的、脚踏实地稳稳当当的、毫不浮夸的伦理学,总应该是以普普通通的、过惯道德生活的人民的道德作为出发点,以至是最终点。”无论人类文明或文化的类型差异如何,人类早期伦理观念的形成和道德生活实践最初都是以美德伦理的形式呈现并行诸实践的,而在人类早期道德生活的具体德目中,“正义”或“公正”都占据着核心地位,堪为诸德之首。在周辅成看来,人民正义之所以是第一伦理原则,绝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早期道德观念史的史证所然,更根本的是人民正义本身即是最真实普遍的正义,代表了所有人都应当且都能够遵循的底线伦理规则,因此也是所有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赖以建立的基础或出发点,缺少这一基础或出发点,其他一切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的建构与践行就会成为无“由”之“理”、无“始”之“道”、无“从”之“德”。
周辅成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十年有余,哲人其萎,其哲永恒。他的人民伦理学,尤其是其对人民正义伦理终身都不曾消歇的呼唤,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得起时间和理性的检验。
摘编自万俊人《“人民伦理学”的探究者与践行者——周辅成伦理思想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辅成先生一生坚守底线伦理关切,这是伦理学人最应该保持却文最难保持的学术态度。
B.西方现代社会更侧重于从整体秩序、程序、形式等宏观层面阐释正义观念和正义理论。
C.周辅成先生的伦理学立场坚持人民伦理的底线思维源于他认识到人民是人类社会正义的主体。
D.周辅成先生认为人类早期道德观念史的史证决定了人民正义是人民伦理学第一伦理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伦理学内涵的阐释,再谈及坚守底线伦理关切,自然地引出周辅成及其思想。
B.文章第二段以《圣经》为例,证明正义是个古老而又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的观点。
C.文章主体部分从分析“正义”“立场”“原则”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呈并列关系,逻辑严密。
D.除了对比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引用论证等方法,让周辅成伦理思想显得更直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义是一个最古老却又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关乎人类社会的根本秩序和行为义礼。
B.周辅成先生正是受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等人的影响,更加坚持人民正义伦理。
C.周辅成先生认为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的构建与践行,一旦缺少人民正义,就会失去基础。
D.人民伦理学的普遍特征就是把人民放在优先地位,以人民尤其是普通民众为道德本体。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工信部、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商务部明确引导各地在牌照、充电、通行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继续扩大二手车流通,加快建设完善全国性的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连日来,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
新能源汽车既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新动能的重要支撑点,也是稳工业、稳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认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政策持续加力有助于产业克服多因素影响,保持稳健发展势头,巩固优势地位。
(摘编自新华网2023年2月20日) 材料二:(摘自观研报告网) 材料三:
近期已有多家海外车企流露出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意愿,因为其在成本方面更有竞争力。据了解,一辆新能源电动车,装磷酸铁锂电池要比三元电池便宜18600元左右。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指出:“磷酸铁锂电池又称无钴电池,不需要钴、镍这类稀有金属。相反,钴、镍目前是三元锂电池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元素。由于资源有限,持续开采会导致涨价。从全球来看,只有中国公司一直专注于磷酸铁锂系电池材料。国外车企想要采用磷酸铁锂,肯定会选择中国产品。”
相比国外,国内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经过长期发展不断实现突破,更具优势。“近两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有很大创新。比如,以前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现在比亚迪推出的一款刀片电池,既保持了磷酸铁锂材料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又通过CTP技术弥补了能业密度方面的短板,是性能很全面的产品。”
(摘编自《中国能源报》2023年03月20日) 材料四:
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强调,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一起造好车,是华为一直坚持的理念。
余承东表示,华为想在车辆领域成为零部件供应商。但华为做的不是标准化部件,华为做的是智能化的增量产品,比如云、算法。要把华为ToC转型的能力赋能给车厂,一起帮助车企把车做得有竞争力,让消费者喜爱。我们只是提供最好的技术,并不代表最终的产品能够取得商业成功,所以我们还需要最终商业化的产品来取得商业成功。
(摘编自北极星电力网2023年4月4日)(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1月份至12月份,我国新能源商用车的销量在起伏中平稳上升,其中12月份的销量最大。
B.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每月销量与2021年同期相比均有增长,增速最快的是2月,增加了约250%。
C.2022年新能源货车每月的销量均远远高于新能源商用车客车的销量,后者有更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D.图表中各类新能源车2022年第四季度的销量在整体上要高于其它季度,是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旺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动能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稳健发展又利于工业与经济的稳定。
B.三元锂电池由于资源受限而价格上涨,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没有竞争优势,终会被取代。
C.国内的磷酸铁锂电池已经解决了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的问题,产品性能非常全面。
D.华为为车辆提供技术支持,不直接生产车辆;因而他们的成功有赖于车厂商业化产品的成功。
(3)请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开发新能源汽车有哪些优势?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节选)
梁晓声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他靠出卖体力供我们吃穿。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但他从不抱怨生活,板着脸任我们“吃”他。
但现在,父亲,不再是从前那个身强力壮的父亲了,他老了。他那很黑的硬发已经快脱落光了,没脱落的也白了。胡子银灰间黄,飘飘逸逸,留过第二颗衣扣。这一大把胡子,给他增添了些许老人的威仪。
父亲到来的第一天,打量着我们家在走廊占据的“领地”,不无感触地说:“老二,你有福气啊!你才参加工作几年啊,就分到房子了。走廊这么宽,还能当厨房……你……比我强……”
这话从父亲口中说出,以那么一种淡漠的自卑的语调说出,使我心中有些难过。父亲当了一辈子建筑工人,盖了一辈子楼房,却羡慕我这筒子楼里的十三平米……
父亲每天替我们接孩子,送孩子,拖地板,打开水,买菜,做饭,乃至洗衣服,拆被子,换煤气。一切的家务,父亲都尽量承担了。
我不希望我的老父亲沦落为我的老勤杂员。对父亲说:“爸爸,你别样样事都抢着做。你来后,我们都变懒了!”
父亲阴郁地回答:“我多做点,倒累不着。只要能在你们这儿长住下去,我就很知足了……你妹妹结婚后,家中实在住不开了,我万不得已,才来搅扰你们……”
父亲的性格也变了。变成一个通情达理的、事事处处家里家外都很善于忍让的、毫无脾气的老头了。
除了家务,父亲还经常打扫公共楼道、楼梯、厕所、水池。他不久便获得了全楼人的称赞和敬意。父亲初来乍到时,人们每每这么问我:“那个大胡子老头就是你父亲吗?”以后我听到的问话往往是:“你就是那个大胡子老头的儿子呀?”在我的意识中,父亲是依附于我的人格而存在的;在不少人心目中,我则开始依附于父亲的人格而存在了。一些从不到我家中走动的工人们,也开始出现在我家了。
我惊奇地发现,不是家属洗澡的日子,父亲也可以公然到厂内浴室洗澡。没票,父亲也可以从容不迫地进入厂内礼堂看电影。忘带食堂饭菜票,父亲也可以从食堂里先端回饭菜来。而人们还都对他很客气,很友好。这些“优待”,我是没受到过的。
父亲身上最大的变化,是对知识分子表现出了由衷的尊敬。以前,他将各类知识分子统称为“耍笔杆子”的。靠“耍笔杆子”,而不是靠力气吃“轻巧饭”的人,是他所瞧不起的。可这次住到我身边后;面对来找我的“耍笔杆子”的,他却总是臂微垂,腰微弯,很不自然地做他所不习惯的鞠躬状,脸上呈现出似乎不敢舒展的恭而敬之的笑容,替我给客人沏茶,点烟。当我和客人侃侃而谈时,父亲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一会儿注意地瞧着我,一会儿注意地瞧着客人,侧耳聆听。我和客人谈到该吃饭时,他便会起身悄然做饭。做完后进屋,低声问我:“饭做好了,你们现在要吃么?还是再过一会儿?”饭后,照例抢着刷洗碗筷。
一次,送走客人后,我对父亲说:“爸爸,你不必对客人过分恭敬,过分周到、他们大多数是我的同事、朋友,用不着太客气。”
“我……过分了么?”父亲讷讷地问,仿佛我的话对他是一种指责……
几天后,我收到了友人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昨天我到你家找你,你不在,我和你的老父亲交谈了两个多小时。他真是一位好父亲,好老人。但我感到,他太寂寞了。他对我说,连和你交谈几句话的机会都没有。你真那么忙吗……”
这封信使我无比惭愧,无比自责。是的,父亲来后,我几乎没同父亲交谈过。即使一次不太长久的、半小时以上的父与子之间的随随便便的交谈也没有过。父亲简直就像我在的一个老仆役,勤勤恳恳,一声不吭……
第二天晚饭后,我坐到了父亲面前。
我低头沉默了一会儿,抬起头说:“爸爸,聊几句家常吧!”
“你们兄妹五个,你哥呢,就不提他了……比起来,顶数你有了点出息,可你究竟为什么不争取入党啊?”父亲的目光定定地看着我。
我怎么回答呢?我想了想,说:“爸爸,你怎么会把入不入党看得那么重呢?你希望我能入党,当官,掌权,而后就可以……”
父亲听出来了,我的话对他的愿望显然不无轻蔑。父亲缓缓站起,一只手撑着椅背,像注视一个冒充他儿子的人似的,眯起眼睛,眈眈地瞪着我。他突然推开椅子,转身朝外就走。椅子倒在地上,发出很响的声音。
他在门口站住,回过头,瞪着我,大声说:“你再说什么做官不做官的话,我就揍你!”说罢,一步跨出了房间。
在那一时刻,站在我面前的,又是从前那威严而易怒的父亲了。
我理解父亲对共产党的感情。他六岁给地主放牛,十二岁闯关东,亲眼看到过国民党怎样残害老百姓。他被日本人抓过劳工。要不是押劳工的火车被抗联伏击,很难想象他今天还活着,也不知这个世界上会不会还有我这位“青年作家”……
我想对父亲解释几句什么,却一句适当的话也寻找不到。
一直到熄灯,我和父亲彼此没说一句话。我静静地躺着,无法入睡。我知道父亲也在静静地躺着,没睡。
隔了一天,我从朋友家很晚才回来,一进家门,妻便告诉我,父亲走了。
“走了?上哪儿去了?”
“回哈尔滨了!”
“你……你为什么不拦他!”
“我拦不住。”
我问:“父亲临走说了什么没有?”
妻回答:“什么也没说。”
我一转身就从家中冲了出来。
(原载《人民文学》1984第11期)(1)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儿子的眼光记录了老父亲对家庭的影响,以一系列典型的事件写出了父亲鲜明的性格特征。
B.从文中父亲没票也可看电影、忘带饭菜票也可先端回饭菜等一系列“优待”情形;可以看出父亲善于交际。
C.文中写老父亲变成一个通情达理、善于忍让、毫无脾气的老头,言语之中流露出作者内心对父亲的不忍与疼惜。
D.小说通过父子冲突、矛盾激化、父亲最终离去等一系列情节,体现了梁晓声作品所具有的悲情美特点。
(2)作者说,他写的父亲是他这一代人中大多数父亲的形象重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国式父亲”的典型特点。
(3)《父亲》中,表现出梁晓声现实主义的平民化创作风格,请分析这种风格在文中的体现。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爆米花是我们熟悉的零食,原本紧实的玉米粒,是如何拥有“爆炸头”的呢?这里面又有哪些科学知识呢?
爆炸是一种能量快速释放的过程,即积蓄在一个小范围内的能量迅速释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之中。①_____,一是化学反应,如烟花的爆炸;二是物理现象,如因高温暴晒导致的轮胎爆炸;三是依靠原子核反应的爆炸。
爆米花的制作过程是物理爆炸。首先,外层有一个限制体积变化的压力“容器”,即玉米的果皮和种皮;其次,内部压力可以不断升高;最后,其内部压力变化可以超出“容器”的承受限度。
我们将玉米粒放在锅里加热,在这个过程中,玉米粒胚乳中的淀粉与水的混合物不断积蓄能量。随者温度升高,②_____。但是,由于玉米粒果皮与种皮的限制,混合物无法肆意膨胀,③_____,直到压力增大到玉米粒果皮与种皮无法承受为止。此时,滚烫的淀粉与水蒸气瞬间突破玉米粒果皮与种皮的限制,向外部喷射出来。体积膨胀,以及与外部冷空气作用,滚烫的混合物瞬间定型并冷却,形成爆米花。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轮胎爆炸与爆米花的制作过程十分相似,请简述轮胎的爆炸过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存善念,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立身处世之道。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古语亦有“上士忘善,中士行善,下士伪善”之说。而2023年央视春晚所展示的生活中几千个善意小镜头更是触动着观众生命灵魂里的善,暖意融融流淌于人际,和谐着人世间。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