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1月份)
发布:2024/7/20 8: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
(摘编自田一坡《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
B.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
C.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
D.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经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总领全文,提纲挈领。
B.第二至六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时,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
D.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难得的机遇,有利于打破眺望式书写构成的双重自闭。
B.“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是李世民《春日望海》中的诗句,属于海边眺望式的感性写作。
C.想要更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秩序,诗人创作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D.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不能回避与海洋发生积极联系,这是创作的进步,呼应了时代的发展。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速度较快,能够及时供给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所以,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摄取能量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它们也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某些营养素的正常代谢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糖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不仅是营养物质,而且有些还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与免疫活性有关。此外,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因此,糖类化合物对医学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太平洋亲子网《什么是碳水化合物》)材料二:
研究人员将低脂饮食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脂饮食均导致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减轻,但只有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减少了亚临床炎症。并非所有含有任何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会导致血糖急剧上升,有些碳水化合物确实与抗炎物质混合在一起,尤其是纤维和抗氧化剂,例如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它们虽然含有少量的碳水,但它们也有很可观的抗炎物质。
(摘编自青芒健康饮食《碳水化合物和炎症:关于低碳饮食和炎症的知识》)材料三:
碳水化合物吃进去后,从嘴里开始就被不同的酶进行分解,复杂糖类会被身体分解为单糖分子,最终在肠壁和肝脏几乎被分解为葡萄糖。
葡萄糖是最快被吸收的糖类,被消化分解的一部分葡萄糖会进入血液。而人体血液内只能含有一茶匙的糖,如果超过一茶匙的量,人们可能遭遇高血糖昏迷甚至丧命。当你吃任何富含碳水的食物时,你的血糖浓度就会上升。所以,当你一下子吃了太多碳水化合物,就会分解成更多的葡萄糖,导致血糖迅速上升。这时候就需要出现一个控制血糖的管控者——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在胰脏合成的荷尔蒙,主要职责是处理身体里的糖分。
(摘编自搜狐《什么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吃多会变胖?》)(1)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碳、氢气、氧气组成的化合物叫碳水化合物,地球上的碳水化合物很丰富,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便宜。
B.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C.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能产生免疫活性,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
D.吃了很多碳水化合物,人体血液内一般会增加大约一茶匙的糖含量,是因为被分解的一部分葡萄糖是最快进入血液的糖类。
(3)用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来减肥的方法是否科学可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组卷:2引用:9难度:0.4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
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摸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受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火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摘编自鲁迅《祝福》)文本三: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在路上走,那就是散文。如果摔了一跤掉到河里去了,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你摔了一跤掉到水里面去,你怎样摔跤的呢?你掉到水里面去,你这个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你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喊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的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地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新浪网《赵淑萍老师谈小说创作》)(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到梨花,渲染了氛围,契合人物心境:作者赋予了梨花某种特殊的含义,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B.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为中医院的创建重建,竭尽心力。
C.小说运用了倒叙手法,讲述了三十年前的春天发生的故事,交代了她在家中受宠的缘由,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D.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着寻常之中藏匿的价值。
(2)结合文本一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她”还是她的父亲?阐述你的理由。
(3)请根据文本三有关小说人物塑造的理论,分析《祝福》中的柳妈形象。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建立种群、传播扩散、① 的生态过程。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主要有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三种传入方式。其中,不少入侵物种是由进出口贸易货物或入境旅客无意间引入的。有意引进则是指为了观赏和改善环境植物等目的人为引进物种。20世纪,部分地区出于考虑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目的,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并引进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高的互花米草。这种草迅速蔓延,挤占红树林、芦苇和海三菱麃草的生存空间,形成“绿色荒漠”。依赖滨海湿地生存栖息的候鸟、底栖生物等也由于无处落脚、无食可觅而面临生存危机。此外,还有小部分外来入侵物种是通过台风、洪水等气候要素流动,或由昆虫和鸟类等生物的传带,使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跨境迁移。
生物入侵危害巨大,但从发生机制过程来看,初期的传入、定殖、潜伏等过程较为隐秘,② ,以至中后期不断扩散,最终暴发,对经济、生态和人类健康乃至生存造成严重灾害。生物入侵对我国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仅紫茎泽兰、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等13种主要入侵物种,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0多亿元。
外来生物入侵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因此,③ ,才能筑起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铜墙铁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下列句子中的“而”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B.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C.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D.那些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而对前途感到迷茫的人,很难有大成就。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有网友用几颗豆芽拼出了惟妙惟肖的舞者形象(如图)。作为普通的食材,豆芽几乎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有了匠心和妙手,网友却让它产生了令人惊叹的美。
这个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请你以“生活•匠心•妙手”为主题,为即将举行的班会写一篇发言稿,表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