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粤教新版必修1《第三单元 散文(1)》2018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组卷:18引用:1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 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 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
    B.无是无民也  岁:岁月
    C.行之不辍:停止
    D.父老数十辈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一、(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①渔阳,这里指征戍之地。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
    (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

    组卷:15引用:5难度:0.7

七、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6分)

  • 10.如图为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2)就学习而言,你从此图得到哪些启发?

    组卷:18引用:13难度:0.3

五、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条小鱼问老鱼王:“海是什么?它在哪里?”鱼王说:“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不仅在海里居住,在海里生活,还把生命放在海里。你生于海,终于海,海是你的一切。”
          快乐也一样,有时候在咫尺,我们反而视而不见。假如你对已经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那么等你拥有更多时,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快乐。因为获得快乐的关键,不是增加所有,而是降低欲望。一个拥有很多,而欲望不大的人,比一个拥有很多,欲望也更多的人快乐。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以此为内容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组卷:4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